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农民小说家坚守农村笔耕不辍 孤独坚守者燃烧自己书写情怀

农民小说家坚守农村笔耕不辍 孤独坚守者燃烧自己书写情怀

时间:2021-04-07 00:39:12

相关推荐

农民小说家坚守农村笔耕不辍 孤独坚守者燃烧自己书写情怀

点击视频,看农民作家潘维建的故事

潘维建住在山东莒县龙山镇潘家庄村。他的家是一座砖瓦房小院,和村里其他人家的院子没有区别。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门口那一小片菜园了,里面整整齐齐种了白菜、萝卜等好几种菜,看着特别喜庆。

初见潘维建,说实话,记者觉得他穿着利索的夹克,带着眼镜,文静的气质和院子里堆着的化肥、农药、玉米什么的都有点不协调。潘维建告诉记者,这些玉米都是今年新种的,他在创作的时候也没有停下干农活儿。

潘维建今年收获的玉米

潘维建的文学情缘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年轻人中间都流行文学,潘维建也成为了一名热血文艺青年,再加上莒县是山东有名的文学大县,现在还留存着几个大的诗社,当年各种文学组织就更多了。考大学失利后,潘维建到一所农村中学做代课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实践,尝试写作品。后来,潘维建换过工作,也曾栖身北京,当过一段“北漂”,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一直没放下笔。

,潘维建报名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的函授班。又被推荐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班。期间,他的小说作品陆续获得了一些文学评论家、专业作家的高度评价,也从此正式确立了农民作家的身份,正式开始创作生涯。用潘维建自己的话说,是“正正经经开始写东西”了。《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等报刊杂志上都刊载过他的“豆腐块”,慢慢地也获得了不少省级、国家级的奖项。

潘维建在电脑前写作

作家之路

艰辛坎坷

对潘维建来说,作家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财富和声誉,就如同他所在的这间十几平米、水泥地面的平房一样,他的日子依然清贫。

潘维建说,他有一部长篇小说,是山东省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小说已经完稿了,但是出版要至少资费3万元,他很难负担得起这笔钱。不仅如此,在去年回到家里专心创作之前,他还要外出打工,做保安,到玻璃厂当工人……补贴家用。

伴随着物质上的拮据,与潘维建作伴的还有精神上的巨大的孤独感。村里人大多对文学不感兴趣,面对潘维健从事写作这件费时、费力又不赚钱的工作,还有些嘲讽。因此,作家群体普遍存在的孤独,在农村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被加倍放大,重重地压在这位瘦弱的作家的心头。

潘维建用来记录思路的草稿本

扎根农村

以作家的责任书写真实乡村

不过,也正是生活带给他的孤独与磨砺,使他更能体会到处于夹缝与路口的农村与农民的焦虑、拼搏、欣喜、失望。他坦诚,他对农村有热爱,但是更多的是“批判”,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创作到底对他来说是什么?潘维建说,年轻时是爱好,随着年岁的增长,如今是一份责任,是作家作为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社会的医生的责任。文学已经成为自己血液中的一部分了,他想要像鲁迅那样,写人写事,可能给这个社会开不出什么药方来,但是,可以记录这个社会。

潘维建觉得,能给农村看病开药的作家,太少了。农村需要他的坚守,他也和农村融为一体,分也分不开了。

墙上贴满了各个刊物的约稿时间

争分夺秒 字斟句酌

创作新作品

今年50岁的潘维建,体会到了岁月加速流过的切肤之感。他已经不再出门打工了,专心创作。

潘维建书房的墙上,贴满了各个杂志社、文学期刊的约稿和排期;电脑桌上,一摞又一摞的稿纸记着的是不同作品的梗概、脉络、思路;老旧的电脑屏幕上,光标在尚未完成的文字后边一闪一闪。

现在,潘维建每天除了吃饭和休息,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写作。再加上对作品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字斟句酌的创作更是耗时。

这两年,潘维建的境遇稍稍有了一些改观。他的爱人在外打工,支持他的创作;今年开始,稿费的收入也提高了一些;再加上莒县当地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朋友给一些支援,现在的潘维建只在家门口干点农活就行了。

潘维建的菜园子

潘维建说,文学之路虽苦,但他会坚持下去,哪怕如同莫言与王安忆说的那样,是以一种悲壮的姿态,去从事创作,他也要把更真实的农村展现出来。

“文学某一个层面上来说,是我感知世界的一种媒介。文学是我内心世界的一个定海神针。有着文学在我的内心支撑着,我感觉我在生活当中就不会太浮躁,不会被世俗洪流裹挟着,连滚带跑的,最后泯灭了自己。我现在感觉自己是在孤军奋战,但是我不会改变,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写作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会一直写下去。”

短评

用自己有限的光和热

照亮广阔农村的真实幕景

李伟民

作家是孤独的。作家看得更远、更深,却鲜有人能够与他们分享。一部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作家将所见、所闻的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经历一番,再品味咂摸几遍,然后方能落笔于纸张之上,为读者呈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一张张表情丰富的面孔。作家要将凡人所感知到的种种情绪,更猛烈地敲打在自己的心上,因此,创作对人的精神有时候是巨大的考验与折磨。

不仅如此,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的传播介质展现出令人吃惊的覆盖力,微博、微信、头条号等融合信息发布与社交功能的传播手段,以强大的吸金能力、用户黏合能力、传播扩散力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文学的创作、阅读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严肃文学阵地的缩水是中外作家面临的同样的困境与难题。

在这从里到外的困境之中,农民作家潘维建坚持住了。他和其他乡土文学创作者讲述真实的农村,呼唤全社会的注意;还原更加真实的人性冷暖,使得农村与农民可以感动更多的人,化解城乡之间在认知上的偏差与误解,达成从物质到精神层面上的、真正的城乡融合与一体,使得农村不再是那个被搁置、边缘、漠视的不毛之地,农民不再是那群单薄、片面、悄无声息的群体。

乡村文化振兴既需要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关注与讨论,更需要培养从内而外的力量,他们来自农村,扎根农村,像潘维建一样,能够更好地寻找和解决乡村发展的内部矛盾,推动乡村的发展变革。他们也需要社会多方给予支持和帮扶,比如出版机构能够为他们解决出版资金;刊物可以开辟更多的版面;相关部门能够给农村作家提供更多的扶持,同时下大力气发展农村的文学教育,让农村文学、农村作家代代传递,薪火相传。

我们感谢像潘维建一样的农民作家,燃烧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广阔农村的真实幕景。我们更期待,未来的农村,会产生更多的文学之光。

总策划:史敏

本集策划:舒晶晶

本集采访撰稿:李伟民

本集摄影摄像:陶泽文

本集责编:舒晶晶

新媒体编辑:汪群均、曹畅

新媒体制作:李沛

监制:刘智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