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山西发展成就巡礼——科技创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山西发展成就巡礼——科技创新

时间:2018-08-15 09:46:26

相关推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山西发展成就巡礼——科技创新

守正创新 科技兵团挺进转型主战场

9月19日,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晋华炉现场,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数十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目前,缺乏高效、可靠的大型气化技术局面彻底改变了。”参与研制晋华炉的阳煤化工机械集团董事长李广民语气坚定地说,“我们有了世界首台国际领先水平的气化炉。”

“晋华炉项目的突破得益于气化炉高温合成气热量回收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专项的推动。”山西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处长郭九林表示,为了实施好科技重大专项,我省对产业集中相对较高、产业中现存共性问题比较明显的项目,整合资源集中攻关,许多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在重大专项支撑下,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项目,已研发出适合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的成套技术,为焦化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带来利好消息;科研团队开发出3000吨/年顺酐催化加氢连续生产丁二酸酐联产丁二酸工艺包,掌握了性能更优异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目前正在开展催化剂逐级放大工作。该项目顺利实施,对我省煤化工产业向高、终端延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推动作用。

推进山西经济转型升级,根本靠改革、关键靠创新。近年来,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我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密集制定出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20多项。省财政科技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调整方向,从过去的煤基低碳领域拓展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能源革命领域。扶持科技重点攻关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比例占到85%以上。,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30家,实现收入4639亿元,同比增长41%。创新主力不断壮大,创新动能逐步释放,日渐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领头雁”。全省共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64家,各开发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大数据、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精准招商,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主战场。

尊重知识 科技奖回归学术性

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正在进行。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的工作人员忙碌登记、分类整理各项申报材料。今年我省奖励经费年预算从500万元提升到6000万元,重奖科技功臣。我省通过奖励来鼓励科技创新,就是要把越来越多的创新动力注入到经济转型发展中。

《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时隔从17个方面作了较大幅度修改,可以用“巨变”来形容,而不变的是,科技奖励“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初衷。外塑形象、内聚人气,改革中的科技奖励回归了学术性、荣誉性。

科学技术奖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氛围。科技奖励制度对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推动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槽出钢”“定向爆破筑坝”,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峡1200吨桥机”“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再到今天的手撕钢、煤制高端润滑油、全球最大的75立方矿用挖掘机,我省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都保持高水准,通过奖励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鼓励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今年是奖励办法修改后实施的第一年,省科技厅干部李蕾告诉记者,奖励办法极大激励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热情,从年初申报科研项目来看,申报数量质量大幅高于往年,这体现了社会对知识、对人才、对创新创造的尊重,从而进一步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从开始,我省密集制定出台《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山西省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推动科技创新政策20多项,放大招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释放了政策效应;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规条文,现行省级科技类法规达到8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治保障,向科技主体放权,为科技人员松绑,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快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推动全省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初步建立起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引深,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政策助力、活力激发,创新驱动山西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到高校、科研机构,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迫切,形成高度共识、成为自觉行动。

集聚资源 揭榜攻关办大事

9月19日,9项制约山西能源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通过揭榜方式,与国内知名科研团队正式达成合作协议。据了解,首批项目企业计划投入2.08亿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72亿元、利税10亿元左右。

揭榜制项目不同于传统的财政资金资助的产学研项目,它以一种社会命题方式启动,政府公开张榜,牵线撮合,辅以资金补助,推动创新资源活跃起来,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有效对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去,科技立项是由上而下,政府发布指南、企事业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立项。此次首推出的揭榜招标则是反过来由下而上,企业提出最迫切的需求、政府公开张榜,诚邀各界最优质的科研团队揭榜攻关,资金上企业出大头,省财政适当资助,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共同参与。

晋能光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此次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达成联合攻关协议后,研发副总监鲁林峰表示,企业将为此次张榜项目预计投入3500万元总经费。

近年来,我省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项目重复立项,资金无序安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衔接不紧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此为改革导向,我省打破部门内权力分割,冲破传统管理模式桎梏,咬住科技计划管理的“硬骨头”,实施了改革“大手术”。全省科技站在产业升级、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精确地提出了产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技术需求、攻关方向,以及需要配套的创新平台和团队,增强了科技创新投入和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藏粮于技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60年前生于太行山下沁县农村的李桂莲老人,少女时代的梦想就是嫁给村里杀猪的屠夫。“卖完了猪肉后总能剩下点猪下水猪尾巴,那时候做梦都想吃猪肉。”老人的逻辑非常简单。

60年后,不仅肉类制品随处可买到,冬天也能吃到种类丰富的青菜。而在老人们遥远的记忆里,那时候刚一入冬,全家囤积萝卜白菜土豆便是“规定动作”。李奶奶说她现在很知足。她感受到的幸福与农业科技的创新呈正相关。

我省科技聚焦社会民生领域,积极推进科技服务民生。在省科技项目、创新资金扶持下,“晋汾白猪”品牌响亮,小杂粮名气远扬,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等重大和重点项目奋力推进,谷子杂交育种、特色农业绿色高效开发、渗水地膜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效农林新品种及其先进成熟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与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吃不饱到吃不完再到吃得好,我省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人员前赴后继,为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作出巨大贡献。经过70年的努力,我省初步形成了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实体经营一体化的农业综合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大幅度提高。良种、平衡配套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化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普及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

如今在广大农村田间地头,参与农业创新的技术力量也越来越多——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它们正形成合力,让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聪明”。现代农业,样样都靠科技赋能,不久的将来,农民很可能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看看手机就够了。

营造环境 双创浪潮涌三晋

张宇飞是山西华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工机械公司总经理,最近又兼任新成立的华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新头衔,是他参与集团“双创”活动带来的,他的创客团队率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铸造批量生产,使我国铸造业开始进入真正无模大批量生产时代。

,作为华翔集团“双创”带头人的张宇飞在拜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董选普教授时得知,该校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早就开始研究3D打印,理论积淀很丰满,但如何让3D打印走出实验室,服务生产一线,形成工业附加值,急需找到一个契合点。双方一拍即合,半年之内实现了3D打印进入铸造业无模大批量生产时代。在华翔,很多职工胸前佩戴着一枚小小的QC徽章,代表“有创新意识的人”。华翔集团多年来实行QC管理,鼓励员工从身边小问题改起,培训员工发现问题、改善问题能力,促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者。通过全员创新,3年来累计提出2万余条创新建议,其中7000余条被纳入公司层面重点推进;评选出优秀创新案例1023项,实现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奖励创客510万元。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双创工作,各级各部门积极作为、合力攻坚,在推动出台政策措施、打造支撑平台、构建良好生态、营造双创氛围、支持示范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全省双创氛围日趋浓厚、双创平台明显增多、双创主体增长迅猛、草根创业创新突出,双创升级提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为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一批创新发展的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正在成长之中。截至底,我省各类市场主体234.6万户,比上年增长12.4%,各双创示范基地专利申请量达70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434件;获得授权专利3297件,技术合同成交2000多项,交易额22.6亿元。(沈佳)

同参与 共分享 惠百姓

轻点鼠标 遥控采煤

9月1日早7点,同煤集团塔山煤矿公司综采二队机电队长曹福龙正驾驶着自己的汽车,行驶在宽敞的塔山煤矿工业园区的柏油路上。

曹福龙今年41岁,是名副其实的“矿三代”,父亲、爷爷曾经是奋战在煤矿生产一线的老兵。2000年,他“子承父业”,从部队复员成了同煤集团的一名普通矿工,他成为同煤集团第一个千万吨矿井——塔山煤矿公司综采队一名电工,几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从电工到班组长再到机电队长的“三级跳”。

8点整,穿着干净整洁工作服的曹福龙来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千万吨级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开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工程——8222综采工作面智能操作台前。随着他通过4G可视通信设备发出指令,没过几秒,通信设备传来响应声,各部位巡视人员陆续通过井下4G可视通信电话向指挥中心确认后,他轻点鼠标,大屏幕上显示的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等井下综采设备相继开始联动运转。没有飞扬的煤尘,也没有机械的轰鸣,更没有密集的采矿工人,仅仅在监控屏幕上各类数据的跳动间,滚滚乌金便离开地底,不断奔向了地面。

“花园式矿井、智能化采煤,综采队每班不到8人即可完成生产任务,这些现代化的煤矿生产环境和方式,对于爷爷和父亲那两代矿工来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曹福龙说,“刚上班时,乘坐罐笼深入百米井下,那时候要想多出煤,就得多出力、多流汗,而且大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人们一说煤矿工人就是‘傻大黑粗’。现在,入井乘坐无轨胶轮车,巡检有智能机器人,采煤可以远程遥控,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产量却是以前的十几倍,矿上每年招聘的人员也从本科生变成了硕士生,今年还有两个博士生,煤矿工人在我们这里变成了受人追捧的职业。”

曹福龙的经历,正是同煤集团从机械化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跃进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同煤集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矿山不像矿山,倒像是公园,采煤工人不再“黑脸”,而是开着汽车、操作着电脑就可以采煤的“白领”。曹福龙感慨万千,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好年代,更想着要继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争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矿工。

谷子生产全程机械化

金秋时节,正是山西小米收获的季节。在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伴着收割机的隆隆声,一垄垄成熟的谷穗纷纷“喂入”收割机,长40多米、宽约6米的谷子地10多分钟便收割完成。

“往年这片地,需要我们老两口花两三天时间才能把谷穗收完,现在有了收割机,收谷再也不用愁,省时又省力。”南庄村村民刘庆余说。“过去山西农民种谷子一直是‘播种靠摇耧,收割靠镰刀,掐穗靠爪镰,脱粒靠碌碡’,以人工为主的传统谷子生产方式费工费时,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谷子产业的发展。”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谷子)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郭平毅说,“如今随着谷子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谷农再也不用辛苦地弯腰挥镰了,山西的谷子种植效益也开始显著提升。”

1980年,郭平毅留校任教之初,农大师生人手一把尺子一杆秤,扎根到田间地头,开展科学研究。条件简陋,科研精神却不低。谷子耐旱,但品种生育期短、产量不高,增产又有限,再加上谷子种植要整地、施肥、播种、间定苗、除草、中耕、收打、晾晒等,各环节劳动力投入都比较大。郭平毅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引进良种、改善技术,通过旋耕、平地、覆膜、穴播、覆土、镇压一体化穴播机和精量化免间苗条播机实现了人工不间苗、人工不除草、人工不锄地、人工不割谷,使谷子生产基本达到了全程机械化。

“围着老百姓转,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郭平毅说,“农业为科研出题,科研为农业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郭平毅团队把实验室建在田野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先后在忻州市繁峙县、定襄县,晋中市寿阳县、榆次区,大同市广灵县等地实现了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获得了谷子千亩连片、平均亩产过千斤的喜人成绩,彻底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方式。如今,像郭平毅团队为农民量身打造的农业技术还有很多,它们就像一个个带不走的“科技哨站”,扎根在三晋大地,把先进技术变成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从理解科学到参与科学

9月12日,一年一度的阳泉市全国科普日拉开了帷幕,活动现场,垃圾分类知识竞答吸引了全市200多名不同行业的科普志愿者参加。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阳泉市科协干部冯静在现场亲身体会到了群众对科普知识的欢迎与期待。

,冯静来到市科协普及部工作,每逢重大节日,阳泉市科协都会组织市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事业科协到广场,通过悬挂横幅、设立展板、发放资料、摆放咨询台等方式开展宣传。随着时代发展,科协工作逐步走上信息化轨道,冯静的科普宣传方式走向信息化,依托微信、微博、户外电子显示屏、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媒体设备来开展。特别是中国科协近年来开展的“科普中国”品牌推广活动,使乡村e站、社区e站、学校e站逐渐覆盖到了最基层的单位,打通了基层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让科普工作真正深入基层、服务大众、惠及民生,提升了不同人群的科学素质。

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期间,科研机构、大学竞相开放,丰富科普资源,小学增设科学课程,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科普科幻作品种类丰富多样,质量明显提高,科协组织成为科普主要社会力量。

在冯静组织参加的科普宣传中,展出资料和内容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开展宣传,资料内容大多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常识,且印刷质量很一般。而现在的宣传内容丰富了很多,紧贴时代前沿、回应百姓关切,航天科技、人工智能、5G技术、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技热点及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焦点问题应有尽有,很受大家欢迎。科普工作正全力打造全域科普体系,做实全领域行动,做细全地域覆盖,做精全媒体传播,让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活动真正惠及大众。

老科研人员的初心使命

提起顾翠云,太重集团不少已退休的老专家依旧能回忆起37年前那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漂亮小姑娘。

“进厂时我22岁,上班的第一天,单位就发给我三件宝,丁字尺、三角板,外加一个工具盒。从那一天起,我就与起重机设计专业结下了一辈子缘分。”说起那时的科研环境,顾翠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的简陋条件:几根拇指粗的空心钢管焊成简易支架上摆放一块约一平方米左右的木板,就是设计人员的工作台。我设计的一台又一台的起重机新产品就是按照这上面的图纸制造出来的。”在她参加工作的第7年,成为主任设计师,为天津铁厂设计制造了80吨桥式起重机,为太钢设计了120吨铸造起重机,与德国MAN公司合作完成了450吨特大型铸造起重机……2001年,世界最大的1200吨桥式起重机傲然屹立在雄伟的三峡大坝上,顾翠云与她的杰作同时名扬海内外。3年后,她主持设计的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90+190吨核电环行起重机。

从开始,我省密集制定出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20多项,进一步释放了政策效应,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规条文,向科技主体放权,为科技人员松绑,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迎来科技创新好时机,顾翠云更不敢丝毫放松,白天,一分钟也不耽误地投入标准研究;深夜,她还在书房的台灯下细细翻阅资料。在常人眼里她也许活得太累,但是在太重技术中心年轻科研人员眼里,她的“累”却闪烁着老一代科技人员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回忆曾经的岁月,无不感受到翻天覆地般的巨变。有没有不变的东西?顾翠云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有!那就是科技人员对祖国的忠诚,还有我们甘愿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终生奉献的初心和使命,这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变!”说这话的时候,她笑得很开心。

从前惜字如金 现在无限畅聊

“融融,你在南京学习生活都好吧?”

“都没问题,姥姥您放心吧!”

新学期开学后,家住忻州的戴改梅每周都用手机和在外求学的外孙女视频通话。“现在的技术真是了不得,长途通话又快又便宜,还能看得见对方!”放下手机,戴改梅感慨万分,“我年轻的时候,想都不敢想啊!”

戴改梅年轻时当过村干部,开会通知全靠脚走,挨家挨户传达,到县里工作后,遇上急事发电报,等得火急火燎。从当年笨重的“大哥大”到现在小巧的智能手机,从拨号上网到视频通话,移动通信技术更新换代,无论是研发能力还是制造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暑假,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在手机上看了场二青会跆拳道5G直播比赛。借助不同机位拍摄的画面从不同角度看比赛,还可进行360度旋转,并伴有360度VR视觉效果。“那种观赏感觉简直太棒了。”

70年来,从“惜字如金”到“无限畅聊”,科技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大家幸福生活的美好印记。海量的应用、飞速的网络和便捷的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订外卖、看电影、网购、出行,足不出户点点键盘就能解决。戴改梅说,从传统的电报电话书信,到随时随地交流的微信,70年来发生的变化超乎想象。变的是沟通的方式、传播的媒介,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

如今,5G时代踏步而来,凭借大宽带、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等技术,5G带来的不仅是传输速度快,还将助力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落地,点亮智能世界。(沈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