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寸寸山河血 铮铮儿女心!寻访抗战老兵记录当年故事

寸寸山河血 铮铮儿女心!寻访抗战老兵记录当年故事

时间:2021-09-17 03:20:47

相关推荐

寸寸山河血 铮铮儿女心!寻访抗战老兵记录当年故事

少年投笔从戎 壮年投身报业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99岁的抗战老兵、广州日报原副总编辑郭玠向记者展示了他三个珍藏的“宝贝”——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谈起过往的峥嵘岁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投笔从戎:19岁毅然投奔革命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出生的郭玠,因为日寇的占领,高中时期不得不一次次随着学校迁移。南通沦陷后,南通中学搬至南通附近的掘港镇,不久,掘港镇沦陷,学校再次迁移。

“日寇的飞机经常会对城镇轰炸、扫射。”郭玠回忆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份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的招生简章,“那时真的和得到宝贝一样,兴冲冲地就去学校找国文老师吴天石给些意见。”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得知“吴老师”是一名地下党,后来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当时,在得到吴天石老师的“启发”后,他便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投笔从戎。

1940年,在日寇轰炸机的轰鸣声中,19岁的郭玠离开了未能毕业的学校,毅然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

抗大“洗礼”: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走出学校后,我们坐船到了海安,找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后,又跟随学校从海安转移到了盐城。”郭玠回忆说,在1940年10月,干部学校和抗大总校第二华中派遣大队组成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而他成了抗大第五分校的第一批学员。

在抗大的半年学习中,郭玠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那时的我迫切要求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41年4月,20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转正。

抗大毕业之后,1941年5月,郭玠被分配到了新四军军工部榴弹厂任文化教员。他解释说,尽管自己高中没有毕业,但是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学历”了,加上自己的身体当时很差,所以在部队中一直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1941年8月,他先后任新四军独立旅政治部宣教科教育干事、独立旅一团一营干部教员。

“1943年4月,也是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从部队转业到了当时的山东滨海区东海县,开始走上了新的革命征途。”郭玠说,到了地方之后,他先后任末山区区长、县委秘书等职位,主要任务是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东海县东临东海,南临陇海铁路,靠近敌人的据点,属于对敌斗争较尖锐的边缘区,经常会有敌人从据点到根据地扫荡。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日寇据点附近宣传,日寇前门进,我们从后门撤退,与日寇可谓是擦肩而过,差点被日寇包围。”他回忆说,幸亏那次有内线的同志提前通知,才躲过了一劫。

提到被俘的危险,郭玠笑着说,当时参加革命早,转业到地方时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心中有着革命的信仰信念,也就不会觉得危险。

举家南下:在广州生活了68年

1943年从部队转业后,郭玠在东海县工作了5年。1948年2月,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华东地区从各根据地抽调大批干部,组建华东建设大学,学员随军南下,随时准备奔赴新解放区。

郭玠就是其中的一员。“党组织安排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尽管大女儿已经出生,但他和妻子还是离开了东海县,一路南下,在不同的解放区短暂停留。

“1948年4月,我被编入南下干部二大队,同年10月,被分配到新建立的中原桐柏区党委办公室任秘书,1949年3月调往南阳地委办公室任秘书组长,1951年离开河南继续南下,被分配到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1952年,来到南下的终点——广州。”至今郭玠已经在广州生活了68年,广州也名副其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我的爸爸是个有大爱的人,”郭玠的女儿说,汶川地震后父亲捐出了几千元支援灾区,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他又捐出了一万元。郭玠身上最“名贵”的裤子和短袖衬衫,都是女儿几年前买的。

直到1983年11月离休,郭玠一共在广州日报工作了。如今已经99岁的他健康状况尚好,不但能够自己到客厅中走走,偶尔也会到阳台修剪一下花花草草。“但是我最大的爱好还是看报纸。”郭玠说。

他如今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还是那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抗战老兵吴庭海 91岁

抗战老兵吴庭海:

追忆往昔硝烟 犹记战机腾空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

虽已过去75年,但谈起当年在芷江机场当公役兵的经历,吴庭海仍记忆犹新。

今年91岁的他,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折各种手工折纸,有纸飞机,有气象台,还有和平鸽……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吴庭海而今最看重的,是当下和平幸福生活的可贵。

有时,吴庭海还会和战友刘道民在芷江的街上偶遇。通常,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一个问:“你知道我是哪个啊?”另一个答:“我当然知道你是哪个啊!”

最后,两人“哈哈哈”地爽朗大笑,各回各家。

亲眼见到高射炮击落日机

1945年5月,在堂哥吴庭瀚的介绍下,还没满16周岁的吴庭海来到芷江机场成为一名公役兵。吴家当时已三代单传,从祖父、父亲到吴庭海,都是家中唯一的男丁。

但国难当头,吴庭海说,当时并没有什么顾虑,就选择当兵了。那时,芷江所在的湘西地区正在经历一场大型会战——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会战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最终,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吴庭海说,他做的公役兵实际是“什么都干”,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测象站记录天气状况,并及时向总台汇报,总台再将机场的天气信息告知飞行员。芷江机场停着各种各样的飞机——有战斗机、有运输机、有轰炸机,“每次飞机一起飞,我们公役兵就会说,快看,他们要去轰炸东京了。”

由于芷江机场的战略重要性,时常会有日军飞机前来偷袭。吴庭海至今还记得部队击落一架日军飞机的场景,“当时日本飞机白天不敢来,通常都是晚上偷偷过来,我们的部队有一次用高射炮击落了一架日本飞机,飞机在空中着火了,散架了,一些残骸掉到了养鸭子的池塘里,还有一些掉在了如今芷江的高铁站附近,我第二天去看这架飞机,飞行员死了,飞机烧得焦黑一片。”

新中国成立后,吴庭海在芷江当地的一家搬运公司工作,直到1985年退休,目前退休工资是2900元,老人有5个子女,都很有出息,现在重孙子都已抱上了。

吴庭海说,现在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收到“湖南老兵之家”赠送的米油,抗战胜利70周年时,老人并没有进行申报,是以前的战友告诉他这个消息,他才在被正式认定为抗战老兵。他也非常荣幸地收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现在的生活很好,比过去好多了,感谢政府和志愿者的关怀与关心。”吴庭海说。

雪峰山被烧得寸草不生

昨日下午,94岁的抗战老兵刘道民身穿白衬衫,拄着拐杖,坐在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的受降纪念坊旁的凉亭里。当天,他特地前往纪念馆,鼓励今年新入伍的青年,并向他们讲述自己当年抗战的故事。

刘道民告诉记者,他出生在芷江县岩桥镇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家中有五兄妹,他排行老三。因为读书成绩不错,他考取了芷江县一中的初中。“我们班上有一个语文老师,姓白,长沙人,我初中还没有读完,白老师就当上了芷江县空军招生办的主任。当时,人人都想当空军,炸日本人,我们农村人读书晚,那时已经17岁了,也跟着报名。可惜成绩不够,没考上。”刘道民说,为了能当空军,他只能“走后门”,反复在白老师旁边说好话,“还好我初中的时候作文写得不错,白老师有印象,所以最后就特招我进入空军。”

1943年,刘道民顺利进入国民革命军空军第9总站工作。“当时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接收无线电、给飞行员传递信息、侦查敌机等。”刘道民说,他的工作地点就在芷江机场,这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当时日本人经常来轰炸机场,敌机过来的时候,我们就躲到气象台附近的一个小掩体里。为防止燃油爆炸,所有的燃油我们都是分散放的。机场的跑道是砂石做的,一旦跑道被炸弹炸坏了,工人们就要用手拉着巨大的石磙,把跑道填平。”

“我们的飞机经常要去恩施轰炸,因为恩施有日本人的两个重要的油库。”刘道民说,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雪峰山战役,“当时日军想方设法地要跨过雪峰山占领芷江,我们的部队则是想方设法地阻止敌人越过雪峰山,为了帮助地面部队,芷江机场的飞机几乎一架接着一架起降。我们在雪峰山日军所在位置投汽油燃烧弹,那一带的草木全被烧光了。”

新中国成立后,刘道民在芷江罗旧中学担任一名历史老师直到退休。讲课时,他常常会和学生讲自己亲历的芷江保卫战的惨烈,“说到打仗,孩子们都非常爱听,但我们更希望孩子们以后不要再经历战争的苦难了。”

刘道民现已四世同堂,有两个重孙,是一对双胞胎,退休工资4000多元,日子过得很祥和。“现在的生活,真是比以前好太多了。”

抗战老兵吴和文 92岁

抗战老兵吴和文:

攀援绝壁攻敌 手掌被刀刺穿

吴和文老人今年92岁了,在健在的抗战老兵中还算是年轻的,他身板依旧硬朗,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他参加了1945年日军投降前在中国的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当年的很多事情,老人都还记得。,吴和文获得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说,今天国家富强了,中国人民终于挺起腰板做人了,他也倍感欣慰。

手掌被日军的刺刀刺穿

吴和文告诉记者,15岁那年,他报名参军,但因为不够年龄,在县里由负责地方武装的张姓官员安排在溆浦县龙潭镇金龙坪庵堂里短暂训练后,分到民团侦察排。1945年初,日军败局已定,但仍负隅顽抗。

1945年4月,湘西会战打响。4月16日,日军109联队在当地汉奸的带领下,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占领了中国军队先期在雪峰山第二制高点青山界修筑的碉堡、战壕。因日军占据天险,中国军队数次强攻,都攻不上去。

4月29日凌晨,中国军队派出由200多人组成的敢死队,在民团和游击队员的带领下,分成10组,从不同方位攻击山头。吴和文当时17岁,负责为第一组带路,带领大家从正面往上攻,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其他小组的进攻。

到拂晓时分,山头已被敢死队控制,但两侧碉堡还在日军手里。眼看快天亮了,碉堡还是拿不下来,吴和文自告奋勇提出,他在前一年参与了青山界防御工事的修筑,对那里的地形熟悉,可以带上炸药,去把碉堡炸了。终于,两座碉堡在天亮前被炸毁,10多名日本守军被炸死。另一路带队的游击队员被巨响震聋了耳朵,吴和文则幸运地全身而退。青山界失守13天,终于在4月29日被收回。

吴和文说,在日军进攻湘西时,青山界西面的麦子畲一直被一个日军中队盘踞着,麦子畲正面低洼开阔,背面是上百米高的峭壁,易守难攻。吴和文和另外十几位本地队员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带领敢死队从绝壁攀援而上,占领主峰。他刚攀上麦子畲时,被一个巡逻的日本兵发现,眼看明晃晃的刺刀晃到眼前,他一手去挡,手掌却被日军的刺刀刺穿。他急忙牵动身边的葛藤,日本兵绊倒在地,被随后赶来的敢死队员一刀毙命。

为战友送饭上山险些丧生

吴和文说,当时自己只有17岁,熟悉地形,又胆大心细,是大家都喜欢的小机灵鬼。湘西山高沟深,丛林茂密,有时候走一天都可以不见天日,加上山路十八弯,常年生活在此的山民有时都会迷路。所以,吴和文夜以继日被安排去带路、侦察,有时候也给一线部队送饭。“这送饭可不比我们今天的外卖。有时候两三公里的路程,白天只能走一小段,送到时可能过了一两天了,饭都馊了。”

1945年5月的一天,吴和文同另外两名侦察兵一起去给湘西乌茅洞山上的守军送饭,路上遭遇了小股巡逻的鬼子,同行的两名战友不幸被打死,那两担饭也被抢走了。吴和文走在后面,因为反应快,他把饭藏在一个矮灌木丛里后,仗着熟悉地形,逃出了生天。

吴和文在山里潜伏了一天一夜,确认日军已经走远后,才走出来,挑上米饭准备走。谁知刚好又碰上一名落单的日军。“如果扔下米饭,我自己应该是可以逃走的,可是想到山上的兄弟们已经两天没有吃饭,要是把这担饭再丢了,他们饿着肚子还怎么打仗?我心想,就算豁出性命也要保住这两筐救命的米饭。”吴和文说。

落单的日军暂时没有伤害他,只是用刺刀逼着他挑着米饭往鬼子的营地走。“日本人在山上也没饭吃,他们也很需要补给。”山里有很多村民放置夹野兽的夹子,做好陷阱后会在旁边做上特殊的记号,以免误伤人。吴和文认得这些记号,但日军不认得,吴和文就把日军往这些地方引。果然,夹野猪的大夹子夹住了日军的脚,疼得他嗷嗷直叫。吴和文当时毕竟还是个孩子,也没有战斗经验,只缴了日军的枪,就准备继续上山送饭。谁知道,日军投掷出一把匕首射向吴和文,匕首从他的腰际擦过。吴和文捡起匕首,手起刀落,结果了这名日本兵。

把饭送到山头时,吴和文对连长说:“对不住,这饭里溅到鬼子的血了”。连长豪迈地笑着说:“笑谈渴饮倭寇血,乃人生一大快事。”山头上,饿了快两天的吴和文跟连长和兄弟们一起吃起了米饭。

吴和文现在住在湖南怀化市溆浦县龙庄湾乡农村家中。他最喜欢看的就是抗战片。,他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过去几十年,吴和文对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故事绝少提及,连他的孙子都不知道爷爷的故事。前几年,家人在收拾家中老物件时,发现老人当年一些发黄的证书或徽章,老人才轻描淡写地说起自己打鬼子的故事。在湖南省“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的帮助下,家人这才知道吴和文在抗战中英勇杀敌的故事。

策划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王晓云、黄婉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武威、肖欢欢 实习生王雅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武威、肖欢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