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健康中国行动——“中国人睡眠时间标准”出炉!

健康中国行动——“中国人睡眠时间标准”出炉!

时间:2022-11-25 08:09:02

相关推荐

健康中国行动——“中国人睡眠时间标准”出炉!

睡眠是维护健康十分关键的因素,而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人体通过自身调整,恢复机能和精力,抵御和化解疾病风险的重要途径。当人们出现睡眠问题时该怎么办?“如果自我调节无效,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高福强调道。“求助于专业人士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有能力的表现。”

不同年龄段,睡眠时间有了新国标

在作息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中明确了不同的睡眠合格时长。

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 初中生每天睡眠9个小时 高中生每天睡眠8个小时 成人每天睡眠7~8小时

无独有偶,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s,NSF)根据专家研究成果,日前对各年龄层人群提出新的睡眠时间建议。

研究细分了每个年龄层的建议睡眠时间:

刚出生到3个月大的新生儿 14-17个小时 4个月至11个月的婴儿 12-15个小时 1、2岁的幼儿 11-14个小时 3至5岁的儿童 10-13个小时 6至13岁的学龄儿童 9-11个小时 14至17岁的青少年 8-10个小时 18至25岁年轻成年人/26至64岁的成年人 7-9个小时 65岁以上的老年人 7-8个小时

睡眠时间不达标,有这些危害

关于睡眠时间与死亡危险率的关系,十多年来,国外有过多项大样本调查得出下表:

图表显示:

●睡眠时间在6.5~7.4小时之间,死亡率最低

●少于4.4小时或高于9.5小时,死亡危险率会翻倍增高

●医学专家表示,该图表有一定合理性,掌握睡眠时间有利于长寿

熬夜的几大危害

1、 皮肤受损

皮肤在晚10~11点进入保养状态,长时间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就会失调,使皮肤干燥、弹性差、晦暗无光,出现暗疮、粉刺、黑斑等问题。

2、记忆力下降

熬夜者的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到了白天就会出现没精神、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3、肠胃危机

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平均2~3天就要更新一次,并且一般是在夜间进行的。

如果夜间进餐,胃肠道得不到休息,会影响其修复过程。夜宵长时间停滞在胃中,促使胃液的大量分泌,久而久之,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

4、免疫力下降

经常处于熬夜、疲劳、精神不振的状况,人体的免疫力会跟着下降,感冒、过敏等就会不期而至地找到你头上。

5、心脏病风险

长期“黑白颠倒”的人,不仅脾气会变坏,内脏也得不到及时调整,使心脏病的患病几率升高。

你的睡眠质量达标了吗?

美国睡眠协会发布了一份“睡眠质量建议”,用以下新标准进行自测,就能知道你的睡眠质量是否达标。

1、能在30分钟内入睡

建议睡前1小时不要玩电脑、手机。如果这也不管用,可以稍稍推迟一些睡眠时间,等你真觉得累了再上床睡觉。

2、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不超过1次

●如果你夜里醒来几次,都是翻个身又睡过去了,不代表有问题。

●如果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晚醒来2次也属正常。

3、醒后在20分钟内能重新入睡

醒来后10~15分钟,一般身体还保持放松状态,更容易重新入睡。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点,身体就会触发一系列反应,让你越来越清醒。

4、在床上,有85%时间在睡觉

如果主观感受难以判断,那么你可以用睡眠效率公式,算出睡眠好坏。

睡眠效率 = 睡眠时间/在床上的时间

如果结果大于85%就算正常,达到90%就已经很好了。

睡不好,第二天这样补救

1、适当午睡不赖床

即便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也应保持正常生活节奏。次日早晨不该赖床,建议:

夏季不超过7点半起床 冬季不超过8点半

可以按照“熬夜两小时,白天午睡半小时”的比例进行补觉。

2、起床后打开窗帘

早上醒来后尽快打开窗帘沐浴晨光,抑制褪黑激素产生,示意大脑睡眠时间已经结束。

清晨接触自然光能提高血清素水平,调节情绪,改善注意力。

3、吃个护眼水果餐

熬夜容易出现眼睛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蓝莓、车厘子尤其适宜熬夜人群食用,有助于护眼,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还能帮助提神、防止疲劳。

4、早餐至少吃两种食物组合

早餐至少吃两种食物。

早餐还应注意蛋白质、纤维素和营养素的补充。

5、不要一早就喝咖啡

早上人体内皮质醇水平高,让人感觉更清醒。咖啡因会抑制皮质醇的产生,干扰人体自然节律。

6、降低晨练运动量

有晨练习惯的人次日早上可以取消或减少活动量。睡眠不足时,人体协调能力受影响,运动更容易受伤,还会感觉比平时更困难。

你的睡眠时间达标了?小编提醒您繁忙工作之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哦!

文章来源:劳动报、健康网,本文经兆观小编编辑整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