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还记得记忆中的西郊公园吗?

还记得记忆中的西郊公园吗?

时间:2021-04-27 04:54:07

相关推荐

还记得记忆中的西郊公园吗?

“萌萌哒QQ群”在“企鹅妈妈”金俊的引导下,淡定地挪着身子,保持队形不急不缓地漫步;

色泽鲜艳喜群居的火烈鸟,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欢叫,以为又多了一位小伙伴……

这么多有趣的场景,在哪里能看得到?其实离大家并不远,就在上海动物园,也就是很多上海人记忆中的“西郊公园”。

企鹅漫步

一代人的记忆 西郊公园变身上海动物园

要追溯起上海动物园的历史,也是有些年头了。

1954年5月25日,为纪念上海解放五周年,西郊公园正式开放。

1955年,西郊公园迎来第一位入住者——亚洲象“南娇”,公园也由此从文化休闲公园转建为动物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首批建成的10家动物园之一。

最早的建筑 象宫

1956年-1957年,公园内增建熊山、猴山、大游禽池、狮虎房、犬科笼、小杂食兽笼、鸣禽、猛禽笼,动物展区扩展至全园。

50年代熊山

1959年,开挖天鹅湖、堆建狮虎山、熊猫岭、鹿苑、百花厅等,公园面积扩大到70公顷。

50年代天鹅湖

上世纪60年代,公园续建长颈鹿馆、海狮池、雉鸡园、小兽笼。

60年代 长颈鹿馆

70年代增建斑马房、金鱼廊、鸣禽馆、企鹅房、鸵鸟房、猩猩馆、河马馆、繁殖场等。

70年代 猩猩馆

70年代 河马馆

到了80年代,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西郊公园已初具大型综合性动物园的规模。

1980年,西郊公园正式更名为“上海动物园”。

这便是西郊公园26年的成长轨迹。在那个人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去西郊公园“白相”是一件可以拿来在同学或邻居面前“扎台型”的事。尽管后来随着人们出行游玩的选择越来越多,但上海动物园仍然是很多市民心中的重要选项。

吃喝玩乐都有 动物在园里“快乐生活”

可能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认为动物园无非是把动物喂好,供游人参观,就万事大吉了。如果真这么想,还真是大错特错了!

上海动物园动物繁育保护管理科高级工程师陈云霜告诉记者:“现在饲养动物,不但要让它们吃好、喝好,更要它们玩好、心情好,物质与精神要得到双重满足。”

按陈云霜的说法,上海动物园里的动物享受到的是“快乐生活”。就拿食物投喂来说,除了配制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食物,还在投喂方式上动足了脑筋。 “根据动物的生物学习性,工作人员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玩具,让动物们更有机会展示其独特的行为与本领。此外,通过努力调动动物的听觉、嗅觉、视觉等感官体验,让它们的生活充满了新奇体验,这就是‘动物丰容’。”

“举个例子,野生的大猩猩,喜欢拿一根棍儿去戳洞里的蚂蚁吃。”陈云霜解释道,“我们当然没法提供活的蚂蚁了,就在洞里放些草莓酱、蜂蜜酱之类的食物,大猩猩们就会拿棍儿去寻找,并戳着吃,锻炼了它们的觅食本领。”

,上海动物园大猩猩馆建成,其设计理念和效果时至今日仍处世界领先水平。

黑猩猩取食

长颈鹿体型高大,脖子长,在野外一般喜欢啃食高处的树叶。饲养员根据这一特点,就将树枝悬挂在铁杆上让其觅食。并且根据长颈鹿舌头细长灵活的特点,将废弃塑料桶消毒后打孔,在塑料桶内塞一些苏丹草、颗粒料、苹果等长颈鹿爱吃的食物,将塑料桶悬挂,这样就增加了取食难度,提高了长颈鹿的取食本领。

长颈鹿喂食器

上海动物园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引进并饲养、繁殖长颈鹿的动物园。今年是上海动物园饲养长颈鹿的第51个年头,在此期间,上海动物园自己繁育的小长颈鹿就有57头,这个傲人的数据位居国内动物园的前列。

每次“出场”必遭围观的“企鹅漫步科普行”是上海动物园的新亮点。“企鹅妈妈”金俊介绍说,每次漫步活动根据企鹅宝宝们当日的身体状况和心情而定,而不是一味追求“尖子军”。“比如年纪较大的2号企鹅,是一位20岁的‘老寿星’,尽管步行缓慢,但仍然热衷于和大家一起漫步,饲养员为了照顾它的自尊,会让它走一半路程,再抱着它走完接下来的一半路程。”

上海动物园的企鹅是来自南非的斑嘴环企鹅,并不是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南极企鹅。每次漫步前,企鹅的漫步道都会由工作人员仔细清扫和消毒。漫步过程中,他们保持队型,淡定地踱着步子,遇到游客拍照,还会停下来注视着镜头配合,有的奔放的小企鹅连游客的衣角都敢撩呢!

长颈鹿会配合采血?兽医为动物健康“保驾护航”

去年夏天,上海酷暑,一度打破徐家汇气象观测站145年的纪录。尽管在严酷天气,上海动物园的大象都是在太阳下山之后才外出溜达,但在8月的一个傍晚,园龄最长的“动物长老”——大象“版纳”还是晃了晃身体,中了暑,倒下了。“版纳”是头母性非常强的大象,自1978年生下第一胎后,39年来它再也没有躺下来过,哪怕是睡觉。

像大象这样的大动物,一直没有躺下,突然躺下,容易伤害脏器,这可急坏了大家。经过饲养人员和兽医们连续18小时的紧急抢救和之后的悉心照顾,“版纳”终于重新站了起来。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上海动物园的兽医队伍。

抢救版纳

1954年建园时,上海动物园既无专职兽医,又无医疗设备。1964年正式建造动物病房,开始有专人分管药房、检验、尸体解剖以及患病动物的治疗和护理。之后,兽医队伍逐渐加强,也相应地增添了一些仪器设备,但当时临床兽医多分散在各饲养队组。1984年,动物病房初具规模,并正式组建成立兽医院。

兽医院大门

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间,兽医院的硬件设施不断发展。,兽医院开始着手PCR实验室的建立工作,日前PCR实验室已初具检测能力,主要用于动物(比如鸟类)性别的鉴定以及疾病的诊断。

PCR仪

兽医院院长桂剑峰告诉记者,目前兽医院有12名专职兽医。“除了常规的动物采血以及治疗工作外,大多数时间是在园子里巡视。”对于兽医们来说,每天微信运动1万+、2万+都是家常便饭。

正是有了较为齐全的设备以及富有责任心和医疗经验的医生,上海动物园为野生动物构建起了有效的疾病防治体系,对动物进行定期健康检查、驱虫、免疫接种工作,并积极开展疫病监控和科研等工作,特别是2000年以来经受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的多次考验,全面保障了野生动物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饲养管理人员还通过与动物的交流和沟通,达到动物自主学习、展示自然行为的目的。“现在有一些动物,比如长颈鹿,都能配合我们采血了。”桂剑峰说,动物行为训练让体检工作变得轻松而高效。

疾病诊疗传帮带——长颈鹿“平安”采血

疾病诊疗传帮带——“康乐”剪指甲

惨痛案例太多 你真的懂如何保护动物吗?

“你知道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是什么吗?那是斑头雁,可以8小时飞越喜马拉雅山,最高飞行高度9000米,相当于民航客机的飞行高度……”这是上海动物园正在进行的科普知识教育。园方透露,将通过策划组织开展一系列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满足游客多媒体、全方位的观感体验,鼓励民众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激发公众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爱护。

生物多样性活动

自从1984年20岁的时候进园工作,陈云霜已经在上海动物园度过了34个年头,见证了动物园的发展变迁。她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物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已由过去的娱乐型功能向自然保护中心转变。

在上海动物园的公园入口处,有一座爱心亭,内置长颈鹿“海滨”的标本,以警示并教育游客不要在动物园随意投喂食物,才是真正关爱动物。

要说起这座爱心亭的设置,背后还有一个惨痛的故事。长颈鹿“海滨”出生于1978年,在1980年从横滨野毛山动物园来到上海动物园,1993年因为误食游客所抛掷的食品塑料袋导致死亡,遗留下出生仅28天的孩子——“九州”,非常令人伤感。

1992年,上海动物园建成大陆动物园内首座科学教育馆,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科普设施逐渐替代了单一的动物说明牌,不仅有效地丰富了游客的游园体验,更让游客们从中了解了野生动物的神奇所在,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动物园里依然有不少动物被游客或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过——

2000年,一只蓝狐的眼睛被游客用竹竿戳瞎,不治身亡;

2000年,一只赤狐的腹腔被游客戳穿而死亡;

2001年,三头珍贵的白黇鹿误食异物,死于非命;

2001年,一只6岁的雌鹿非正常死亡,胃里发现了3.5千克重的塑料袋;

,两名晨练者在食草区采摘马兰头,致使一头斑马受到惊吓,惊慌中撞到了铁丝网,不幸身亡;

,三头成年黇鹿误食游客投喂的塑料袋、毛巾等异物,胃肠梗阻而亡,解剖出胃内异物总重达19千克……

动物园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其实,园里根据每只动物的身体状况都有量身定做的‘食谱’,种类丰富,数量充足,营养均衡,游客根本不必、也不应再给动物喂食。”

饲养员还自主研发了红外线感应语音设备,以防止动物误食游客投掷的异物。除此以外,上海动物园的部分饲养员还要承担科普讲解工作,通过向游客进行科普讲解和互动,让他们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状态、食性等知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目前,上海动物园已发展成为74万平方米的园区,内设40余个展馆,展出470余种、5000余头(只)动物,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动物园,在灵长类动物展出种类、华南虎的繁育保护以及鸟类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