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时间:2022-01-09 12:14:32

相关推荐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2月26日

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纲要。

一、序言

“十五”以来,我省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科技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主创新水平大幅提高,区域科技能力明显增强,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十五”期间,我省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和科技产业化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79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72项,获奖数量居全国第8位,也是我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多的五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由“九五”末期居全国第11位上升至第8位,区域科技能力居全国第10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2位,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新区、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成为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基地。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构成中的比重已达到60%,成为带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新区、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经成为产业聚集、产品开发、技术扩散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5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01亿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两番。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533项,获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402项,提供动植物新品种(系)478个,研究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装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新成果。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突破了一批制约社会发展及相关产业快速成长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通过实施北药开发战略和环保科技专项,研制了一批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等具有北药特色的系列新药,开发了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资源综合利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等技术与设备,促进了生态示范省的建设,应对了“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质污染的挑战。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8174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753亿元,研发投入占技工贸总收入的2.2%,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并出现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群体。对俄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通过重点建设“一城”、“两园”和“六个中心”为先导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对俄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一批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同时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逐步形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加强,整体结构日趋合理,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省已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区、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火炬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变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公众科技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位居全国第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8位,公众整体科技素质持续提升,对科技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机制持续转变,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些都为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自给率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偏少,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不足;二是研发单位与生产单位结合还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与受让率较低;三是高端研发人才比例较低,企业高技能人才接续不上,农村实用型人才比较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法制和市场观念亟待增强,建立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已成当务之急;四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投资结构不够合理。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对探索和开发阶段的科技投入比重过低,资金短缺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成熟度差;五是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改善。科技体制与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宏观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目前,我省还是一个资源大省,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关键在于要提高创新能力。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面对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紧迫需求,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全省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未来,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一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批准我省建设“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对科技发展提出了现实和紧迫的需求,也为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省具备较好的自主创新基础和条件,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部分优势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和能力。三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速了科技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扩散,为我省更广泛地利用国内国际科技资源,发挥对俄优势,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只要紧紧抓住新的赶超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把我省建设成为创新型省份。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的今天,只有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总之,我省已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未来,我省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立足省情,以人为本,着力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投入,完善环境,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全省创新体系,迅速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省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全省总体目标的原则。紧密联系省情实际,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相衔接,有针对性地确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为实现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服务。

——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原则。将重点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启动一批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带动性、战略性和影响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为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环境优化,促进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把企业与研发单位有机结合起来,把军民创新资源融合起来,把条块分割的科技资源集成整合起来,在全省层面上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

——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近中远期目标,既要突出现实性,又要体现前瞻性;既要顾及导向性,又要做到近中远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二)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紧迫需求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分两阶段实现战略目标。到,科技综合实力和主要科技指标进入全国前10名,成为科技大省;到,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创新型省份。

“十一五”时期,我省科技发展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力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服务于全省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六大基地产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为实现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研发工作条件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增加,农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跨上新的台阶。

——社会发展科技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与生物药研发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整治、公共安全快速反应与应急处置等技术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

——高层次研发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及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培养、凝聚和使用人才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建成一批国内先进的科研基地和技术开发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对科技活动的保证能力大幅提高,新建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重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中试基地,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个省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在各地市分别建立一批民营机制的科技中介机构。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企业R 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 D经费支出的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基础。

到,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重点公益研究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基本形成,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科学技术成为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完成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三)总体部署。

未来,我省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我省省情和需求,确定10个优先发展领域及研发重点方向,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性技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二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高新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科技园区建设,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围绕全省目标,实施六大科技专项,主动组织设计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建设全省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基础设施。五是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加强科技管理的统筹、建立项目生成、协调、监管机制,提高创新产出绩效。

三、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我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在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优先发展领域及重点方向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一)能源领域。

我省是一次能源及能源装备生产大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既要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又要解决资源开采难度加大、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问题,还要加快核电设备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

能源领域应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产、高效、安全的开采、转化和利用技术,进行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勘探,掌握核能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工厂化、规模化生产。重点研究开发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洁净煤发电,百万千瓦超超临界褐煤锅炉国产化研制,先进的煤炭开采、转化,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第三代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反应堆的关键设备设计、制造,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开发与研究,生物质能、热电转换等关键和共性技术。

(二)环境领域。

我省是生态省建设示范省份,改善环境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保证,又要解决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还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境领域应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突发性环境风险污染的预测、评估以及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建立不同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重点研究开发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控制集成,环境监控监测技术研究,循环经济示范模式等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

(三)农业领域。

我省是农业、林业大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畜产品、林产品的生产基地。既要担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又要确保农民和职工的增收,还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领域应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林业领域的应用,增强农、林、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改善农、林生态环境。重点研究开发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产品深加工、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

(四)装备制造领域。

我省是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要巩固现已形成的优势,又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产品,还要解决制造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及污染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领域应以极端制造、数字制造、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全面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形成可循环的设计和制造体系,使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水平达到国际同期的标准。重点研究开发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数字化与智能化装备,基础和通用部件。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新型亚麻纺织机械,木材高效利用机械装备,矿山机械和食品、药品加工设备等基础、关键和共用技术。

(五)交通运输业领域。

我省交通运输业有基础和特色,但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既要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要抓紧新产品的开发研制,还要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稳定、高效的交通结构。

交通运输业领域应提高飞机、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技术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搞好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综合集成,促进交通运输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重点研究开发寒区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养护维修,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船用设备,支线客机、轻中型直升机装备等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

(六)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

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重点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软件与通信网络,动漫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服务,数字化管理与决策支持协作平台,现代物流技术。

(七)化学工业领域。

我省化学工业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技术基础,但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程度低。既要持续加强石油化工的技术改造,也要大力开发煤化工、天然气化工,还要抓紧进行非化石资源的研究利用。

化学工业领域应积极开展绿色化学技术、精细化学品和清洁生产技术及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努力推进产品的专用化和精细化。重点研究开发石油炼制、以煤为原料的多联产,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采,天然气制烯烃,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效催化剂,胶粘剂,塑料助剂,粮食化工及生物化工等基础、关键和共用技术。

(八)医药领域。

我省是国家抗生素药品和“北药”重要生产基地,但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既要由仿制、生产为主向研发、创新为主转移,又要走中西药相结合共同发展之路,还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生物创新品牌药物。

医药领域应提高化学药品研制水平,保持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研发优势,加强中药创新性研究,有侧重地实现中药现代化,加强对非专利药的二次开发,抓紧生物药的产业化。重点研究开发新型抗生素药,中药及天然植物,中药种植、提取、加工、质控,生物医药,药物制剂,引进的国外药品,生物芯片,基因工程类产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

(九)人口与健康领域。

我省地处东北边陲、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不均。既要提高常见疾病的诊断医治水平,又要提高某些突发疾病的预防能力,还要提高人口出生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人口与健康领域应提高疾病控制与健康监控总体水平,增强疾病综合防治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治疗地方多发的重大疾病。加强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综合防治老年性疾病,预防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置。重点研究开发东北地区常见重大疾病与人群遗传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重大疾病的防治,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等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

(十)公共安全领域。

公共安全事关省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既要搞好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又要提高生产事故的处置能力,还要营造和谐的全省公共安全环境。

公共安全领域应加强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技术体系,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重点研究开发煤矿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食品、生物、水质的安全,突发事件防范、评估与处置应急信息系统,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等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

四、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产业发展的基石。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前沿性研究,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优势,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1.农林生物科学。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进行重要基因的高通量筛选与挖掘;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生物育种方法及动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生物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冷水鱼类及野生动物人工驯化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农业生物信息学研究。

动植物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寒地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应用基础研究;绿色食品与特色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木材形成的分子基础及抗逆性生理生化机制与分子机理;病毒学、流行病学以及跨种间感染机制;重要人、畜(禽)共患疾病的发病机制。

2.医药生物科学。

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新药药效研究及相关模型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及中医药药效靶点的建立;中医药防治难治病及危害重病的机理及药物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蛋白质组学;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人类基因组;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辅助生殖与干细胞技术的安全。

3.材料工程科学。

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自组装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结构、优异特性及其调控机制;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与机理;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制备新原理、新工艺、表征手段;材料表面改性的新方法与新材料;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和转化规律。

信息功能薄膜材料的电学、光学、磁学和结构特性的基础科学问题;焊接过程中材料非线性塑性变形规律与控制理论;物理、化学性能存在巨大差异的异材连接理论;新材料在温度场、应力场、流场高度非线性条件下的连接机理、界面反应;材料微观组织与性能的演化规律及缺陷生成机理。

汽车、飞机制造过程中关键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三次采油及油层结构机理研究;清洁化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绿色化学化工过程中催化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梯度材料设计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新型催化材料开发的应用基础研究。4.能源、资源、环境科学。

可再生能源的获取原理与新途径;设定模式下金属燃料燃烧机理和规律;现代热力发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理论;煤炭深加工及高效节能方法;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价方法和预警预案;饮用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转化机理及净化方法;水资源的综合开发、节约、优化配置和保护;防治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基础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西部地区沙化及盐碱地植被恢复的应用基础研究;矿区污染防治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寒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区域或流域水的间接循环与城市水资源;矿井安全、监测与评价问题;矿区坑口煤气电站的基础研究;矿区采煤地表沉陷与复垦的应用基础研究;煤城塌陷防治。

5.信息科学。

空间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空间目标的雷达探测、跟踪和特性识别;空间信息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标准研究;高速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系统;新型多媒介质复合敏感技术与集成系统;新型电子器件、传感器、敏感元器件的材料制备与设计原理;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论;多媒体服务及处理;传感器网络基础研究;基于网格计算的基础研究等。

6.数学、物理、化学科学。

加强分析数学、数论、几何与拓扑学,发展微分方程、科学计算、概率与统计、系统与控制科学、运筹与管理科学、计算机数学的研究;开展凝聚态物理、精密光电系统和光物理、跨尺度关联的力学理论和材料的非线性力学、地震工程力学、海洋声纳学的研究;进行新的特定结构功能分子、聚集态分子功能体系设计、可控合成、制备和转化,促进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

7.交叉科学。

促进数学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复杂系统、经济金融、国防安全、物质科学和工程技术,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新材料和纳米、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与应用。

(二)高新技术研究。

按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要求,发展地方特色高新技术,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

1.电子信息。

(1)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

汽车电子集成技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系统芯片设计,汽车总线技术以及汽车一体化综合设计,各类大功率新型电源、电能质量、新型电机拖动与能量转换控制等关键技术。

(2)微电子与新型元器件。

新型传感器,敏感元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芯片设计,新型封装,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

(3)虚拟现实。

计算机图形学,实时分布系统,人机交互,控制学,电子学,多媒体等虚拟现实和应用系统等技术。

(4)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

产品电子编码,射频标签,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与实时信息处理系统等共性核心技术。

(5)嵌入式系统与软件。

嵌入式软件与嵌入式系统,系统结构与应用以及特殊环境下的嵌入式系统芯片安全性设计与开发等技术。

(6)高性能计算机机群并行计算系统与软件。

高性能计算机机群并行计算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和软件工具,高性能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各类计算机机群并行数值计算应用软件包及并行非数值计算应用软件系统等技术。

2.生物技术。

(7)植物和动物新品种。

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亚麻等作物,速生、高效优质纤维用材林,奶牛、肉牛品种选育与改良,北方冷水鱼的人工繁殖,禽类品种改良,经济、野生动物等新品种。

(8)生物制品。

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工业酶和微生物制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疫苗及诊断试剂,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饲料复合酶制剂、新型高效新酶种、新型高效微生物、替代抗生素的微生态制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新型活性酵母和益生菌。

(9)废弃物处理。

城市垃圾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工业排放有毒有害废气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煤炭、石化、装备、汽车、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与工艺,超细粉尘和有害重金属控制,利用二氧化碳驱油。

3.新医药。

(10)道地中药材。

繁育优质中药材种苗,中药材培育与栽培,中药材GAP规范种植,中药材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势中药饮片标准工艺参数制定,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加工的质量标准,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数据、种子资源库,中药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

(11)中药提取与分离。

中药新药及中药新剂型、中药提取、纯化工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药材加工炮制和中药饮片及针剂、中成药质量标准及控制,加强膜分离、超滤、二氧化碳萃取、树脂等提取分离新工艺、新技术和缓释、控释、靶向、透皮、脂质体凝胶剂释药系统和给药系统,药物新剂型、新辅料、新型制剂、高通量药物筛选,大孔树脂吸附与膜分离,推进中药质量标准化、国际化的研究与开发。

(12)中药新药。

治疗病毒性、心脑血管、肿瘤等中药新药,中药产品二次开发,刺五加、五味子等系列产品,具有治疗亚健康、保健作用的产品,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越桔注射液,前列闭尔通胶囊,抗癌注射用缓释微球,还元注射液,动、植物功能保健品。

(13)化学制药。

青霉素G钾盐制备工艺革新,提高7ACA年产量,第三、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和复合制剂产品,喹诺酮类、恶唑烷酮类和抗病毒类药品,合成新的抗肿瘤药,三氧化二砷抗肿瘤制剂,口服胰导素、硫酸舒欣啶,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新药金森脑泰。

(14)生物制药。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融合蛋白,无血清培养基,溶栓酶、基因多肽,重组蛋白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基因诊断,基因工程新药,基因芯片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分子设计和药物筛选,微生物重组,融合蛋白注射液。

4.新材料。

(15)纳米材料。

纳米磁性,纳米催化剂,纳米薄膜及涂层,纳米复合,纳米结构绝缘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16)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新聚合结构单体,低成本树脂,高性能催化剂,高分子胶粘剂,高性能工程塑料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17)高纯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纯高性能特种陶瓷粉末加工成形,天然石墨深加工,硅基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18)新型节能环境友好建筑材料。

新一代防水密封,保温、隔热、高寒地区建筑,内外装饰,多功能复合墙体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19)特殊性能材料。

特种焊接,耐磨新型铸铁,耐磨耐蚀钢材,难溶金属粉末冶金,电子封装,特种钢及大型件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20)高性能、低成本、轻金属结构材料。

高性能宽板、厚板铝合金,高纯铝合金和高纯镁合金溶化,高性能低成本镁合金,镁合金板材、棒材、型材、管材、丝材塑性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21)高性能复合材料。

难燃树脂及复合,热塑性复合,高性能低成本玻璃钢复合,碳纤维,高性能结构复合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22)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相溶性医用,介入医用加工成形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23)新型半导体材料。

单晶硅与多晶硅,砷化镓基片,蓝宝石LED衬底芯片,LED半导体照明,绿色光源等材料及制造技术。

5.先进制造。

(24)极端制造。

微纳机电系统,微纳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强场制造相关的设计、工艺和检测等。

(25)智能服务机器人。

智能服务机器人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

(26)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

零部件材料的成分设计及成形加工的预测控制和优化,基于知识的成形制造过程建模与仿真,制造过程在线检测与评估,零部件寿命预测,重大产品、复杂系统和重大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预测等。

(27)制造模式与系统集成。

现代企业建模与描述方法,人机和谐制造原理,精简高效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制造系统集成方法,网络化制造系统,大批量定制模式,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实现,敏捷制造模式等。

6.航空航天。

(28)飞行器及其配套设备。

固定翼飞机,直升飞机改进型,大型飞机,涡扇支线飞机,水陆两栖轻型飞机,飞机发动机,配套部件及地面配套设备等。

(29)空间探测。

航天特种材料,航天电子工程,空间通信,小卫星与微小卫星总体设计与制造,有效载荷,空间机器人,先进空间探测与识别,控制与导航等技术。

7.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30)大型风力发电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

数兆瓦级大型风力发电整机装备,兆瓦级直驱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制造。

(31)生物质能综合利用。

生物质能与化石能源的混燃发电,生物质资源燃料化机理及关键设备,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工厂化,高寒地区沼气,生物质液化、气化等利用与开发。

(32)太阳能光热利用。

先进的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高效建筑能源系统和装备,开发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

(33)储氢和生物质发酵制氢。

大容量镁基储氢材料,高效储氢器设计与制造,利用遗传操作和人工调控技术改良氢细菌菌株,构建高效产氢工程菌,开发高效产氢设备。

(34)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

高效电机,高效光电源及镇流器,大容量高性能电池及电容,S9以上变压器和非晶态合金铁芯变压器,蓄冷蓄热,工业锅炉和炉窑的高效燃烧,地热源热泵,地热利用设备及成套设备,太阳能采暖、空调与建筑一体化,新型建材和建筑节能等综合技术。

8.激光。

(35)激光器及其应用。

可调谐宽带固体染料激光,高重复频率GdVO4激光器及倍频器件,痕迹量实时探测,极紫外光刻,新型多功能激光加工成套装备,复合激光加工工艺及装置,大型复杂零件的激光检测与快速成型一体化成套设备,激光微细加工等技术。

(36)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有机发光显示,场致发射显示,激光显示等各种平板,投影显示等技术。

9.环境保护。

(37)城市污水处理。

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居民小区污水处理等设备和技术。

(38)工业废水处理。

高浓度工业废水,废水深度、净化、消毒,中水回收利用,含油废水,油田净化,煤矿地下水及高浊度含盐废水,滤膜,微滤净化,多功能组合式水处理等设备和技术。

(39)城市垃圾处理。

垃圾卫生填埋,中小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垃圾收集、分选、处理等设备和技术。

(40)有毒有害废物处理。

有毒有害废物密闭式贮运,专用高温氧化焚烧等设备和技术。

(41)大气污染防治。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既组合式除尘器,高效节能催化燃料和碳纤维回收利用,工业有毒气体、恶臭气体治理等设备和技术。

(42)噪声污染防治。

环保型吸音减震材料,治理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高性能吸隔声材料、吸声结构的设计、兼顾消声器法(阻性消声、抗性消声、损耗性消声、扩散消声、复合消声等技术)治理噪音等设备和技术。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区和科技园建设。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开发区、科技园,培育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发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哈大齐高速公路为主轴,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研究开发基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和人才聚集的环境,汇集企业、资金和技术,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和龙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哈尔滨市重点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软件、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大庆市重点培育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齐齐哈尔市重点培育重型装备制造、数控机床、乳业、节水农业。

在建设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牡丹江、佳木斯和四大煤城等东部六座城市重点培育新材料、煤化工;黑河、大兴安岭、伊春等北部三个城市重点培育生态林业与现代农业。

通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合理布局与相互支撑,全面提升高新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增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的能力。

2.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集成资源,把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发展的中心任务,加快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使高新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加强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引导示范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集成优势资源,培育区域比较优势产业集群,提高我省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

3.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及各类科技园。

在推进科技产业化中,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中俄科技合作园、软件科技园、医药科技园建设,使其成为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信息辐射、人才汇集、资金吸纳的骨干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科技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五、重大科技专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启动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确定重大科技专项的基本原则:一是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二是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体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对国防建设和增强我省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五是结合我省省情,财力能够承受。通过实施科技专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我省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优先启动六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35个重大项目和一批重点项目(附后)。六大科技专项,应依据立项条件的成熟程度,精心策划、充分论证、认真组织、分步实施。同时,根据我省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保证重大科技专项及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省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全省科技创新体系要建设成载体到位、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的完整体系。

(一)制定支持鼓励措施,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1.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2.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全省研究开发任务。建立和完善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效机制。

3.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4.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5.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中小企业和成果转化的法规和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强资源共享服务的供给和专业技术服务的支撑,发挥创业风险基金引导效用,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二)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增强科技创新源头的力量。

1.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或再建新体制的科研机构,从事应用基础、前沿技术的研究;社会公益科研机构,要面向社会、面向地方资源、面向新农村建设,搞好科技服务;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实行企业化经营,成为行业共用技术的开发基地;支持中直科研机构参与省内科技创新活动。

2.根据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需求,高等院校要调整学科和专业的设置,继续加强优势学科和专业,构建纳米、生命、信息、认知领域的新兴学科和专业,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知识支撑。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

1.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发挥院士和高层专家学者的领军作用,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后人员等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主,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衔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

2.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利用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快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团队。在全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审、产业化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支持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探索劳动、技术、资本、专利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实行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技术人才,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加大对专业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制度化地开展技术工人岗位培训,实施群众性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活动,促进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4.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

通过普及农村实用技术、送科技下乡和举办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培育农村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提高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扎扎实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对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予以政策支持。

5.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来省工作和服务计划,重点引进具有创新潜力、能承担我省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重大项目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我省服务的资助力度。通过联合办学办院的方式,吸引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优秀科学家和专家来省工作。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懂俄语的人才。建立人才智力合作交流中心,加强哈尔滨海外学人创业园、大庆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

(四)搭建创新条件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1.知识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生力军和骨干引领作用,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合作,建设“院、省、俄”联合架构,助推原始创新,提升研发起点,增强创新实力,扩大知识储备,培养高级人才。

2.技术创新平台。

充分利用和集成区域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在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以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平台对社会、行业开放,互惠互利,成果共享。

3.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平台。

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尽快改变军民创新体系分割的局面,建立军民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集成。引导和支持军工技术向地方企业和民用产品转移。

4.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开展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积极稳妥地引进国外技术、人才、成果,进行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以对俄科技合作与促进东北亚国际合作为重点,新建对俄及其他国家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园区和示范基地。

5.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平台。

按照多元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途径,以专业科技园区为依托,重点培育和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其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建设科研中试基地,满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6.公共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数据、科技文献共享网络,全省种质资源、实验材料、标准物质、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等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创新载体,方便公众利用。

(五)完善创新系统,形成互动集群。

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知识创新系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系统,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系统。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军民科技创新、科技中介服务四个系统,要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合力推进全省科技创新体系运行。

七、保障措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全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各种措施予以保证。

(一)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1.认真宣传党中央有关方针政策,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内涵,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观念,增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强化科研道德标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克服浮躁、功利心理,防止虚假现象的出现。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使创新愿望得到满足、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3.深入实施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天文、气象、灾害等科普宣传活动,普及人体科学和医疗、保健、健康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继续抓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之冬、科普大集、“奔小康科普书屋工程”,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广泛开展企业的群众性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等活动,组织学校进行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工人岗位技能和中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5.加强全省科普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一批先进的科普基地,实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鼓励扶持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和翻译科普作品,发展以各级科协和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科普创作和科普志愿者队伍。

(二)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优化模式。

1.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采取通过省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要结合我省财力情况,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切实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

2.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完善主动组织设计科技项目的机制,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有利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政策,政府采购技术、成果和设备等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共性技术、社会公益研究和创新平台建设,是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企业要加大自身投入的力度,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金融部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投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共同解决科技投入不足问题。

(三)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1.继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新机制,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加强战略研究、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创新环境建设,实现以项目管理为主向以宏观调控为主的转变。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立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完善专家评审、中介机构评估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项目立项和预算安排机制。加强对科技项目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强化责任制,实行问效问责制,重大科技项目实行监理制。推行公告公示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对科技计划的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的信用评价,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建立政府稳定支持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提高对从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人均事业费的标准。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加强对高等院校自主选题研究的支持。建立向企业实施技术转移的机制,激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建立开放联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

3.按着政府资金的公共性和效益性原则,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继续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创新活动,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公益科研活动以满足公众需求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改革科技奖励制度,突出政府的科技奖励,在实行对项目奖励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奖励。

(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鼓励科技风险投资。

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以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技术市场为主力的专业化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运行规范化的骨干科技中介机构,放宽社团法人、民间组织和经纪人成为科技中介机构的条件,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成立股份制科技中介组织。

抓紧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技中介队伍,形成以成果转化、技术扩散、技术培训、技术信息、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满足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融资部门参与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到我省设立机构,从事科技风险投资活动。

(五)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大学基础研究的生力军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金融组织的投融资作用,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资源合作互动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组织与中介机构的紧密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中,鼓励产学研各方发挥综合优势,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成,协同抓好一批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传统产业改造急需的重大项目。

(六)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力度。

1.充分利用对外开放有利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深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企业要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俄罗斯等国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实现产业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国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到国外创办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海外上市,促进高新技术及产业活动国际化。

2.加强对全省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和组织一批对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础性工作,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和项目动态数据库,及时提供交流合作信息和项目咨询服务。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把握国际科技合作的主动权。

3.以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为契机,加快和完善哈尔滨国际科技城、莫斯科中俄友谊园、哈尔滨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园、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对俄科技合作示范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科技合作。

(七)保护知识产权和制定技术标准。

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把知识产权管理动态地纳入我省科技计划实施全过程,在科技计划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及监督管理中全面落实专利战略,提高创新成果取得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国际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动参与和承担国家及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1.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本规划纲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把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之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加强部门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科技政策与产业、金融、财税等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保持实施的配套性;科技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紧密配合,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保持实施的整体性;责成有关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出台相应的科技政策措施,保持实施的有效性。

2.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到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科技管理的每个环节。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调研指导,推动县(市、区)科技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结合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的实施,加大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和互动机制,实行省、市、县三个层面上科技工作的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县(市、区)科技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本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载体责任,列入政府考核目标。省科技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执行和落实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报告。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在经济社会分析、技术预测和定期评估的基础上,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领域和重大科技专项,进行必要调整。

“十一五”首批启动实施的科技专项

一、先进制造与信息化

重大项目:

(一)第三代压水堆主设备关键技术(部件设计及制造)的国产化。

( 二)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国产化研制。

(三)精密大重型机床关键零部件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四)高精度重型数控机床C轴传动进给及分度装置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

(五)黑龙江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六)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开发与研究。

(七)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木材高效利用机械装备。

重点项目:

——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研究。

——关键基础元部件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重型高速加工中心研究开发。

——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

——纳米级大行程表面形貌测量机。

——微纳米制造技术。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

——现代装备设计制造和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化集成软件平台及应用工程。

——黑龙江省物流系统公共平台研究与开发。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力、平台和环境建设。

——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的研究。

——网络化智能化新产品协同R D支持系统。

——高速公路路网综合管理成套技术研究。

——数字化医疗设备及关键技术。

二、新能源与节能

重大项目:

(八)抽油机井特高含水期高效节能配套技术研究。

(九)煤层气抽采及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

(十)超级电容器及电动汽车相关技术。

重点项目:

——煤炭高效集约化开采、深井建设及地质保障新技术。

——规模化低成本太阳能发电的关键技术。

——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交流励磁调节装置。

——工业节能新技术。

——建筑节能新技术。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的研究与生产。

三、化工与新材料

重大项目:

(十一)能源和化工原料融合的煤炭综合利用。

(十二)硅基新材料技术开发。

(十三)铝、镁合金加工新技术。

(十四)天然气化工关键技术。

重点项目:

——煤化工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技术。

——煤焦油深加工。

——“绿色化学”技术。

——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

——新型农用化学品生产。

——轻质碳化硼陶瓷烧结制品开发与应用。

——新型节能环境友好建筑材料。

——高性能、低成本、轻金属结构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

——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制造新技术。

——高纯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四、农产品优质高产与精深加工

重大项目:

(十五)抗逆、优质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农业利用。

(十六)畜禽和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及大豆超高产技术扩点试验。

(十七)畜禽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十八)现代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十九)大豆加工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二十)玉米淀粉深加工及利用研究。

(二十一)多功能工厂化畜禽粪便集成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制。

(二十二)冷水性鱼类增养殖技术与生产模式构建的研究。

(二十三)优质速生纤维用材林新品种选育及培育技术。

(二十四)农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

(二十五)黑龙江省区域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项目:

——重要功能性基因的高通量筛选及其在畜禽和主要作物上的应用研究。

——主要农作物高效生产技术。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预测预报。

——畜禽饲养技术研究与饲料开发利用。

——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畜禽良种资源综合利用支撑技术。

——黑龙江省主要经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关键技术。

——黑龙江省森林重大病虫害高效安全持续控制技术。

——木材高效利用与功能改良技术及装备。

——林木抗逆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森林特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沙棘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

——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生物质新材料研制及其配套技术。

——西部半干旱区的现代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五、生物技术与医药

重大项目:

(二十六)刺五加、五味子等二次开发及系列产品研制。

(二十七)治疗乙肝、艾滋病传染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创新药物。

(二十八)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病毒、支原体感染中药创新药物。

(二十九)抗肝癌注射剂的创新药物。

(三十)抗心脑血管新药。

(三十一)医药新技术的引进与中药标准化、国际化研究。

重点项目: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

——中药产品的创新与研发。

——中药研发新技术应用研究。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中药治疗亚健康相关产品开发和特色保健品研究。

——抗生素药物的研制和二次开发。

——Me-too新药的研发专项:多烯紫杉醇仿制药的开发。

——Generics药(非专利药)的研究和二次开发。

——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研究和开发专项:7ACA及系列产品新制备工艺。

——抗感染药物研究。

——开发治疗病毒性疾病或癌症类疾病的创新生物药物。

——新型基因工程重组产品的开发。

——基因治疗类产品的研究开发。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开发。

——血液类制品及生化药物研究开发。

——重组疫苗的研究开发。

——生物药物新剂型开发应用。

——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临床诊断试剂的研究开发。

——东北少数民族基因组研究。

——重大疾病致病机制及早期预测、早发现、早诊断的关键技术。

——重大疾病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为基础的发病机制与预防。

——重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

——器官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生物治疗重大疾病。

——传染性疾病防治。

——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综合性研究。

——建立重大疾病高通量、多层次、快速分析。

——急性暴发性传染病、流行病防治的关键技术。

——黑龙江省重点地方病的防治。

——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研究。

六、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

重大项目:

(三十二)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江段)生态环境污染控制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

(三十三)油田含油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三十四)煤矿安全关键技术。

(三十五)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综合控制技术的应用与监控。

重点项目:

——饮用水安全保证与水源地保护技术。

——工业节水与城市水资源多尺度梯级利用。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成套设备。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及成套设备。

——生态工业建设和清洁生产。

——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松嫩平原退化及盐碱化草地功能保护及恢复技术。

——黑土侵蚀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森林生物灾害生态控制。

——黑龙江省生态区划与生态功能研究。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的修复。

——重大灾难事故预警机制及伤亡补偿机制研究。

——雷电实时监测预警研究。

——黑龙江省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时临近预报。

——黑龙江省低涡天气模型与降水预报方法。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建立的应用研究。

——食品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控制技术。

——打、防、控一体化技术。

——反恐防恐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北深源地震活动监测。

——激光雷达技术对活动火山进行喷发前兆和环境影响监测。

——黑龙江省应急救援支持研究。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煤、瓦斯、粉尘等突发原因的理论分析及控制技术、预测方法。

——饮用水安全保障。

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中,要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加大国际合作对重大项目的支撑,重点强调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主题词:科技 规划 通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