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脱贫新模式 敲开致富门(脱贫攻坚经典案例)

脱贫新模式 敲开致富门(脱贫攻坚经典案例)

时间:2022-06-29 21:16:23

相关推荐

脱贫新模式 敲开致富门(脱贫攻坚经典案例)

红枣丰收

核桃提质增效

杏树硕果累累

石楼县退耕还林成果

本报记者景慎好本报通讯员郑峰

沟壑纵横,梁峁成群,这是位于黄河东岸、吕梁山西麓的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典型的地貌特征。山高、路远、沟深,往往伴生着贫瘠、偏僻、贫困,“刨个坡坡儿、吃个窝窝儿”,是祖祖辈辈生活在石楼的农民的生活写照。石楼,久困于贫,冀以小康。

如何在破解深度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华丽转身,实现最终目标?石楼县紧紧抓住国家生态建设的利好政策,展开了一场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开启了“支部+”生态脱贫新模式,敲开了一扇深度贫困县的增收致富之门,激活了绿色力量,托起了增收希望。如今,走进石楼,在城镇乡村、阡陌田野,随处可见迷人的景致、美丽的乡村、幸福的笑脸,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勃勃生机。

创新“支部+”造林分配模式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石楼县探索出“支部+”模式,实践了“支部+造林合作社”生态扶贫新机制,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脱贫增收的过程。

,在造林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石楼县发现有的合作社带贫能力弱、扶贫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贫困户参加合作社只应名坐等分红、不参加务工;而凡是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无论造林还是带贫效果都要好很多。

鉴于此,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石楼县提出“一切工作到项目,一切项目到支部”的思路,全面规范并重新组建了造林合作社。一是全面推广了“支部+”的新模式,明确规定,造林合作社必须由村党支部领办。二是实行“全覆盖”,一村建一社,所有的行政村造林合作社全覆盖,所有造林合作社村支部领办全覆盖。三是推行新机制,建立了社员进入、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吸纳有参加意愿、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并探索吸纳部分“边缘贫困户”参加造林合作社,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四是取得新成效。村支部以合作社的形式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杜绝了以往推诿扯皮、任务难以落地的情况,不仅激发了乡村两级干部的积极性,而且确保了村里贫困户的收益和村集体的收入,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激发了群众的活力,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目前,石楼县由村党支部领办组建了137个造林合作社,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涉及农户1.15万人,其中贫困户达9900余人。

和合乡西山村党支部书记、石楼县河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领办人贺计平告诉记者:“西山村是石楼县‘支部+’模式的首创地。经村民3次选举一致通过推选他为合作社领办人,合作社有20户,其中贫困户18户,平均年龄不到40岁。贫困户造林积极性高,自觉护林意识也高,人随叫随到,出勤率达100%,两年来已造林3800余亩。”合作社社员高卫平、李爱林夫妇表示,在合作社造林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收入提高了,各项支出、花费减少了,生态脱贫是接地气的脱贫模式。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怎么能让百姓的利益最大化、让百姓尽快富起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义牒镇党委书记王鹏。经过反复研讨,义牒镇总结出生态脱贫机制主要是“三个四”。“四位一体”,“四位”主要指土地所有者、合作社入股分红者、造林务工者、林地管护者这四类人,谁的退耕地谁入股,谁入股谁参与造林,谁造林谁负责管护,这样主动权到村、利益到户,自己给自己打工,能互相制约。“四种捆绑”,在造林实施上,造林主体与本地合作社相捆绑。鼓励村党支部引领,贫困户参与,共同成立合作社,实现村社合一。在利益分配上,造林收益与村集体贫困户相捆绑,合作社将工程总投入的90%用于苗木支出和群众整地、栽植等务工报酬;10%的利润按四六开,四成上交村集体用于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六成用于贫困户的分红。在林木品种搭配上,实行经济林与生态林相捆绑。统一以连翘铺底,适种油松、侧柏等生态林。在护林管护上,将造林成果与护林成果相捆绑。石楼县出台了方案,明确哪个村开始封山禁牧,优先给哪个村规划退耕还林面积;哪个村禁牧彻底,哪个村退耕还林实现全覆盖,让哪个村的合作社多实施面积;并且将苗木成活率与造林工程、护林工资挂钩。“四个严格”即严格规划设计,因地制宜,注重长远,实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严格议标程序,按照发放公告严格审查;严格栽植质量,分管副职、包村干部每天上山监理;严格资金管理,造林工程不达标的不予兑现,封山禁牧的不予兑现,利益分红不到位的不予兑现,工作流程不规范的不予兑现。

两轮退耕还林实施后,义牒镇林地总面积达到9.288万亩,人均13.9亩,享受造林补贴8970万元,户均3.9万元。生态脱贫已成为义牒镇脱贫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重管理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

石楼县林地面积达1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8%,退耕还林89.7万亩,红枣、核桃经济林面积50万亩,是山西省退耕还林和人均经济林面积最大县。石楼县在依托合作社深入推进“造林”的基础上,更着重“管林”和“用林”,实现了林业生态脱贫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石楼县积极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依托合作社成立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由专业人员、“土专家”和合作社社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适时进行“嫁接、修剪、培训、治虫、指导”;一支是由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帮扶队伍,包地块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管理,解决具体困难问题;同时实行项目化管理,规范了服务流程,建成了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石楼县加快特色林业产业发展,致力于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发挥林业生态的综合效益,打造了裴沟乡曹穆流域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点,全县共发展苹果、梨、单季槐、油用牡丹、花椒、连翘等特色林业产业10万余亩;同时积极发展立体林业,利用40万亩优质刺槐、27万亩红枣林,发展养蜂户236户、蜂群1.161万箱,产量达700余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拓宽了生态脱贫路子。

“要我造林”变成“我要造林”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活力。石楼县通过党支部带头引领,形成了干部努力干事、贫困户主动脱贫、“边缘贫困户”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石楼县林业局局长李红平说:“目前实现了3个转变:一是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提高了贫困群众主动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二是通过常态化的考核机制,村党支部和村委议事会严格评议护林员,进行聘用或清退,进一步明确了护林员的职责,实现了护林员由‘让我护林’到‘我要护林’转变;三是通过林业产业效益的激励,造林合作社的社员由参与务工成为林业产业经营的主人,有林户从只享受政策补助变为自愿发展林业产业,实现了所有有林户由‘让我禁牧’到‘我要禁牧’的转变,从而全面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人人主动参与常规管护和封山禁牧的常态化效应。”

石楼县的生态脱贫模式被吕梁市委、市政府誉为“吕梁生态扶贫的升级版”,在全市加以推广。石楼绿水青山的实践变成了老百姓满意的模样。在退耕还林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一系列具有“含金量”的扶贫创新举措正改写着石楼贫困的历史和群众贫困的面貌,石楼人将继续在逐绿的道路上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在守护青山绿水的实践中跨越发展、圆梦小康。

图片摄影:景慎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