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时间:2021-06-27 03:38:58

相关推荐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河南省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相应加快,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明显。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顺应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谋求发展的方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全省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河南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城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省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顺应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谋求发展的方针,实现了全省城市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快速的发展。

(一)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河南省18个省辖市市区年末总人口为1822.28万人,比1990年增加938.5万人,年均增长4.4%。全省城市化率为30.7%,比2000年提高7.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4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河南城市化发展速度比全国高0.67个百分点,分别比山西、湖北、湖南高1.25、4.47和0.2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

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郑州市城镇化水平最高,达到61.3%,是个流入型的特大城市,开封、洛阳、平项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11个省辖市城镇化水平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从推动城镇化率增长的因素看,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中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表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二是城市框架拉大、行政区划调整,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结果。三是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大量农民工外出,减少了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人口的空间分布逐渐向城镇聚集。

(二)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全省18个地级市市区土地面积达到14018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891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6.1%。建成区面积达1386.5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883.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6.2%。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郑州、洛阳两个城市,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商丘、平顶山、新乡、安阳、焦作、开封、和南阳7个城市,20-50万的中等城市有漯河、信阳、濮阳、许昌、鹤壁、驻马店、周口和三门峡8个城市。

(三)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河南抓住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垄断行业、投资、财税、价格、农村税费、粮食流通、社会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到,全省18个省辖市(不包括市辖县)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4549.76亿元,比1990年的256.81亿元增长17.72倍,年均增长18.4%。其中第一产业为208.27亿元,第二产业为2416.65亿元,第三产业为1924.84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7.9%、17.1%、20.7%。第一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5.0%下降为的4.5%,第二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64.2%下降为的52.2%、第三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30.8%上升为的43.3%。第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1990年的50.43:26.32:23.25演变为的1.24:43.32:55.44,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49.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增加17.0、32.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则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城市工业呈现出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水平大幅提高的态势,整体实力明显增强。18个省辖市市辖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188.66亿元,比1990年的506.66亿元增长11.21倍,年均增长15.86%,其中洛阳、郑州、平顶山、漯河、安阳、焦作、濮阳、新乡、济源、三门峡、许昌、信阳、南阳、商丘、驻马店、开封、鹤壁17个市都在百亿元以上。利润总额363.68亿元,是1990年的13.52倍,年均增长16.56%。全省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4.0%和20.2%,主营业务收入7034.8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39.2%。全省城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城市财政、金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宏观调控,促进了企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8个省辖市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445.41亿元,比1990年增加410.73亿元,年均增长1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636.9亿元,比1990年增加612.61亿元,年均增长21.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7491.1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3688.58亿元,比1990年增加3537.05亿元,年均增长20.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5964.75亿元,比1990年增加5687.88亿元,年均增长19.8%。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各城市从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出发,优化投资环境,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投资的着力点,提高投资效益,引导投资方向,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省18个省辖市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58.29亿元,是1990年的28.15倍,年均增长21.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626.04亿元,其中住宅开发投资470.30亿元,是1990年的67.57倍,年均增长28.1%。新增固定资产达到1569.61亿元,是1990年的26.64倍,年均增长21.3%。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深化投融资改革,拓宽投资渠道,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省18个省辖市市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88.73亿元,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4696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5.79倍,年均增长10.9%,排水管道长度10209公里,比1990年增加7049公里,年均增长7.1%,

燃气(人工、天然气)供气总量为112095万立方米,比1990年增加62603万立方米,年均增长4.9%,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0.73万吨,比1990年增加16.58万吨,年均增长9.9%,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11497辆,比1990年增加9979辆,年均增长12.7%,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53615万人次,比1990年增加112340万人次,年均增长8.0%。 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3961辆,比1990年增加42075辆,年均增长20.3%。

(五)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整治,生态保护明显加强

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城市都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城市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18个省辖市城市环境基础设建设完成投资额30.15亿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1.79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3.8%,污水集中处理率68.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9,5%。

18个省辖市在加大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底全省18个省辖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4303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9073公顷,比1990年增加37459公顷,年均增长8.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4%,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18个省辖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4元,是1990年的9.76倍,年均增长14.3%;人均消费支出8096元,是1990年的7.29倍,年均增长12.4%。城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42.6亿元,比1990年增加573.9亿元,年均增长14.1%。全省18个省辖市城市住宅建设完成投资额470.3亿元,比1990年增加463.33亿元,年均增长28.1%。住宅销售面积2285.31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额580.17亿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27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17.37平方米,年均增加1.0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已经建立,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全省18个省辖市市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02.3万人、377.68万人和375.9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8.6%、51.6%和55.6%。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社区建设逐步加快,全省18个省辖市拥有社会福利院280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8253张,比1990年增加16040张,年均增长13.2%。拥有社区服务设施数2981个,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55.90万人。

(七)教科文卫事业全面进步,网络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城市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基础教育更加巩固,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省18个省辖市拥有普通高校75所,比1990年增加32所,年均增长3.3%,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06.07万人,比1990年增加98.44万人,年均增长16.8%;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604所,比1990年增加449所,年均增长8.3%,在校学生数96.34万人,比1990年增加85.59万人,年均增长13.8%。各个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优化,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省专利申请受理量12346项,专利申请授权量6967项,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42.2%,其中发明571项,比上年增长32.5%。

省委、省政府做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跨越的战略决定以后,河南各城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18个省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090千册,比1990年增加1712千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数4.63万人;全省18个省辖市接待海外游客88.23万人,比1990年增加79.66万人,年均增长14.7%,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1826万美元,比1990年增加28913万美元,年均增长15.1%。

河南省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别是"非典"之后,各城市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全省18个省辖市市区拥有医院、卫生院977个,比1990年增加455个,年均3.8%,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96975张,比1990年增加33289张,年均增长2.5%。

网络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省18个省辖市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44.1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685.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90.94万户,分别比2000年增加200.34万户、358.43万户和1147.04万户,分别为2000年的5.58倍、2.10倍和8.97倍,年均分别增长27.8%、11.2%和36.8%。

二、河南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河南省城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露出来,成为影响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地区差异性明显

河南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城镇化率为34.3%。河南城镇化水平地区性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和安阳、鹤壁、三门峡等地,其中郑州市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61.3%,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集中在黄淮地区,主要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等市,其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值,分别仅为30.1%、26.0%、25.9%、31.2%。

(二)城市规模偏小,城市辐射力不强

虽然河南城市数量较多,但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较多,缺乏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大城市,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只有郑州和洛阳两个,省会郑州市区非农业人口也只有202.17万人,洛阳市区非农业人口为111.09万人,不少城市缺少大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实力不强,综合竞争力弱,对周围地区要素的聚集力、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够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弱。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公共设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聚集效益和扩散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河南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很大提高,城市投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国城市辖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0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7.86辆,人均绿地面积32.95平方米。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7.5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5.97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9辆,人均绿地面积21.21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4平方米。

(四)城市管理比较粗放,重建设轻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城市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管理方法比较粗放,往往是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内涵。有些城市规划落后、规划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城市盲目拉大城市框架,不重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品位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有些城市投融资体制、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快,城市投融资渠道狭窄,建设资金不足,市政公用行业垄断等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城市开发建设随意性大,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市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五)城市管理体制滞后,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河南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转移任务重,有些地方对省委、省政府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个别地方改革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关系到进城农民的就业、子女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配套改革措施落实不够,有些地方差距还很大,进城务工农民很难融入城市之中,这些都制约了城镇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对加快河南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河南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河南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按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继续实施区域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走科学的城市发展道路。

(一)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全面发展

河南是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工业迅速发展的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城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统筹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城市既做为生产的基地,又作为人类生活的家园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依法实施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必须有一个科学规划才能保证城市的合理发展,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将为城市建设提供一幅长远的发展蓝图,是市政建设、工程设计和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要实现城市科学发展,提高城市品位,必须编制高起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城市规划工作突出科学性和前瞻性,确保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各市的总体规划,要与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也要使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发展相衔接,与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发展优势与劣势,合理确定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出城市中心区、多个功能区及交通、产业、土地、给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防洪等专项规划,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充分利用各种法律法规,强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防止无序、盲目地发展,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届届班子接力赛,确保高起点规划的顺利实施,如郑东新区的规划通过郑州市人大立法,新区建设不受领导换届的影响,为确保郑东新区建设按照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

(三)培育优势产业,促进城市发展

河南省各城市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技术基础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差异较大,要求各城市不能是一个发展模式,而应根据自身特点,立足本地实际,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如郑州商贸物流、开封旅游、洛阳制造、漯河食品、平顶山煤炭等。通过优势产业的聚集和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鼓励各市从城市自身特点、区位条件出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

在城市发展中,要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利用科技、信息、人才等聚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中介、信息、文化、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仓储、交通、邮电通讯、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加快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集团,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积极开拓新的旅游线路,努力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为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五)发挥中原城市群的龙头作用,全面提高河南省城镇化水平

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30%时,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也就是处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河南城镇化水平刚刚超过30%,说明河南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中期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首先实现以郑汴快速通道开通,通讯市话相通,银行同城结算为标志的郑汴一体化建设。其次是建设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市在内的经济圈,力争使9个城市基础设施同城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力争到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城镇化率达48%,成为带动中原崛起的经济隆起带。二是改进城市管理、扩充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人口自由流动的户籍管理体制。

(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城市;抓好城市立体、快捷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枢纽,中小城市为接点,干支衔接、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水、电、气、地下综合管沟供应系统;统筹安排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设施,提高城镇综合功能;加强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场建设和城市绿化工作,把城市建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城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