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攀枝花市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攀枝花市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时间:2019-11-18 21:58:09

相关推荐

攀枝花市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攀枝花市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按照攀枝花市 十二五 规划总体要求进行编制的,是我市民族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民族地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和民族地区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本规划的范围为全市民族乡(镇)和散杂民族村。规划期限为 。

第一部分 编制攀枝花市民族地区 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背景

一、攀枝花市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攀枝花市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198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盐边、米易两县和仁和区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攀枝花市是一个有41个民族居住的散杂居地区,除汉族外还有彝、傈僳、苗等40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5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全市有17个民族乡镇,占全市44个乡镇的39%,民族地区幅员面积39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4%。另外有44个民族村散居在其他汉族乡镇之中。

二、民族地区 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及经济社会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

十一五 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民族工作部门及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市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的总体要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圆满完成了 十一五 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快速增长

十一五 期间,我市民族地区抓住各级政府大力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教育、文化、卫生、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预计,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165297万元,比增加53691万元,年增长率约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77元,比增加2731元,年增长率约14%。

(二)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十一五 期间,我市对民族地区15个无电村实施了通电工程,实现了民族地区村村通电的目标。解决未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民族乡7条乡道公路,实现了民族地区乡乡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新建、改造部分村道、社道,并对路面进行硬化,改善了当地群众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 状况。能源建设方面,实施了 一池三改造 1975户,太阳能建设550户,改善了当地群众能源消耗状况,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和有机肥料,减少了对木材的需求,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架设主管道217公里,解决了16500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民族地区横板房改造工程剩余任务,对余下的674户横板房进行了改造,共让3092户农户离开了 夏不避雨,冬不御寒 的横板房,住上了新居。广播电视、通讯覆盖率也得到较大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十一五 期间,民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核桃、水果、畜牧业、烤烟等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底,核桃种植面积可达14.6万亩,水果面积达12万亩,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制定的 在民族地区建成干果基地10万亩,水果基地8万亩 的目标。大牲畜存栏数达64万头(只),出栏数达43万头(只)。烤烟种植面积达70573亩,比增加24886亩,预计产值达12300余万元,比增加了5788万元。蘑芋、柴胡等林下产业发展良好,民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

(四)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 期间,实施民族地区24所土木结构村小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228.7万元,新建校舍4025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室36间,教室建筑面积2052平方米,厕所建筑面积605平方米,教师宿舍建筑面积1368平方米。实施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工程,每年安排100万民族资金,配套其他民族教育行动计划资金,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舍建设、教学设备购置、人饮工程等进行专项扶持,率先在全市少数民族乡镇和散杂少数民族村全体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 两免一补 。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建立了民族初级中学,各民族乡镇中心校也不断完善,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城务工技能培训、乡村干部培训,累计培训12000余人次。民族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得到补充和完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增多,基础医疗服务得到满足。

(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亮点突出

全市民族干部牢固树立 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真正做到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十一五 期间,我市妥善安置了凉山自发迁居农民11500余人,每年安排200万元省级自发迁居后续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缩小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差距。开展爱国主义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成效显著,采取彝汉两种语言穿插讲解的方式,教育民区干部群众3000余人,并编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奋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 民族地区爱国主义和法制专题教育讲稿》3000份,下发到各县区、民族乡镇、村社干部手中。培训活动得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有效提高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素质,达到了 教育一人,带动一方;改变一人,带动一家 的效果。在市委、市政府长期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下,我市民族工作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攀枝花市政府、米易县委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模范集体。

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欠帐大

由于我市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边远高寒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民族地区仍处于发展水平低、不全面、不平衡的阶段。目前,民族地区虽然实现了 村村通 路,但道路等级低,全市民族乡镇122个村和44个散杂民族村,仅有52 个村道路面进行了硬化,其余村道仍是土路或部分硬化,村道公路仍处在晴通雨阻的状况。加之部分村道由于地质脆弱,在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下,经常出现损毁,甚至有年年修、年年坏的现象。同时,还有124个散社3万余人没有通公路,仅有人畜便道。民族地区虽实现 村村通 电,但还有部分社没有通电,有些村社虽然通电,但电压不高、不稳,影响电器的使用。用水方面,全市民区还有533个社存在不同程度饮水困难,涉及95300余人,在雨季到来前,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生产用水设施不完善,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没有专项资金维护,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靠天吃饭 现象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

(二)政府投入与发展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对民族地区的投入也逐年加大,但由于民族地区底子薄、欠帐多,资金需求十分巨大。据统计,全市民族地区未硬化的村道还有1131公里,仅村道硬化一项,按路面宽3.5米,弹石路面标准(18万元/公里)计算,需2.04亿资金,若按水泥路面标准(35万元/公里)计算,则需要3.96亿资金。而我市交通、水利、扶贫、民宗、财政等部门投入村道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资金总量与建设要求矛盾十分突出。

(三)缺乏经济增长点,农民增收难

受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业品种单一,规模不大,商品化率低,经济附加值不高,在资金、技术、品种没有优势的情况下缺乏竞争力。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价格的上涨,农业成本日益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 增收 也所剩无几。进城务工农民在农闲时打短工、零工,受能力限制,大多只能从事低技术、重体力活等工作,无法形成技术、知识积累,因而劳动报酬较低。农民缺乏新的经济增收点,增收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四)观念落后,人才缺乏制约民族地区发展

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发展滞后,干部群众观念落后。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科学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较为突出。干部群众 等、靠、要 的思想还比较严重,过分依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容易错失发展机遇。缺乏面对市场的信心和勇气,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多子多福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子女过多带来的经济压力极大地制约了家庭的发展。民族地区普遍缺乏技术人才、创业人才、产业带头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党员干部致富、领富的能力弱,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五)经济条件差,民区群众入学难、看病难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属免费教育,但高中教育费用不少,而大学费用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受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只有很少的高中生能进入大学学习,不少人只能带着较低的文化水平在家务农或外出从事低技术、低收入的工作。目前,全市民族地区还有部分村没有设卫生站(所),已有的卫生站(所)医疗设备缺乏,医疗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还很突出。

(六)局部地区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地方发展

部分乡镇群众家支、家族意识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发生纠纷,不是选择仲裁、投诉或诉讼等合法方式,而是利用家族势力,纠集大量人员围攻对方,极易演变成大的群体性事件。家支、家族势力干预基层民主选举,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高额利润诱惑下,部分人员从事贩毒行为,并在一定地区呈现出蔓延趋势。法制观念的淡薄,容易导致人们错误的行为方式,最终增加社会成本,也给当事人造成伤害,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 十二五 期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出台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定期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省、市、县(区)委及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民族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攀委发〔〕2号),还明确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要随着财力增长适当增长。 十一五 期间,我市设立的市级民族资金由的每年610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的850万元,增长了39%,;两县三区县级民族资金由每年342万元,增加到了现在每年910万元,增长了166%。各县(区)也不断出台了加快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并安排了民族发展资金,特别是米易县今年专门安排200万元作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于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不断推进,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广大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条件谋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民区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意识和氛围不断形成,干部群众团结互助,发展信心和决心以及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不断增强。

(三)民族地区的发展优势不断突显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我市民族地区幅员面积较大,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4%以上,而人口只占全市总人口的15%,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相对较多,可综合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多,经济发展潜力较大。我市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特别是不少森林资源都在民族地区,综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产业、旅游业有着巨大优势。受海拔和温度等因素影响,一些独具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水果开发前景广阔。

民族地区政策优势明显。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在税收、信贷、财政扶持等多方面享有优惠和照顾,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创业。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空间大。 十一五 期间发展的干果和水果产业将在 十二五 后期初见成效。特别是核桃产业发展迅速,待其进入丰果期,既可销售鲜果,也可进行深加工,提高增加值,将成为民区稳定的经济来源。

第二部分 攀枝花市民族地区 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 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 期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建设 四个攀枝花 战略定位,紧紧围绕纵深推进 四个倾力打造 ,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和发展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较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稳步可持续增长。全市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力争12%,达到302099万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工业较快发展,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做大做强,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农业稳步发展,结构不断优化,部分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加快民区集镇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业。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道路通行更加通畅,道路等级不断提升。电力、通讯、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设、维护水利设施,解决人饮困难,推动人饮安全工程。 十二五 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率为12%左右,基本消除民区绝对贫困现象。

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区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民区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民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比例逐年提高。不断丰富民区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推动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满足民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科技应用及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保障并逐步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改善民区群众看病难的状况。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社会公共服务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安全度明显提高,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的进步。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通路工程。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公路网络建设,提高村、社公路等级,改变晴通、雨阻的现状,降低货物运输成本,使群众行路更便捷,提高民区旅游道路通达性和舒适度,以 自驾游 、 农家乐 为重点,带动和促进民区旅游发展。 十二五 期间力争实现民族地区村道和对部分社道公路进行硬化,重点安排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明显的村社。

电力、广播电视、通讯工程。重点解决民族地区未通电散社的用电问题和无法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问题,实现社社通电和广播电视的目标。加快光缆通讯向民族地区延伸,提高通讯能力、通讯质量和等级,使全部民族乡(镇)实现光缆通讯。

水利工程。逐步解决民族地区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强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在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根据绝大多数群众意愿建设入户工程。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方,采用分片建池、提引并重、屋顶集雨、水窖蓄水等方式解决。在无水源的地方加快 小水窑 、 山平塘 等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有问题的 山平塘 等水利设施进行维护整治,切实保证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

能源建设工程。加大沼气池和太阳能建设力度,改变能源消耗结构,降低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综合、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和光热资源,减少民区群众能源消费支出,改善生活质量。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区群众增收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收益。加强示范引导,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将其作为民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搞好配套设施建设, 十二五 期间民族地区每年新发展1.5万亩以上,力争 十二五 末核桃产业达到20万亩以上规模。二是稳步推进芒果、枇杷、葡萄、石榴、板栗等水果和干果基地建设,加强管理,提高品种质量, 十二五 期间每年新种植5000亩以上芒果, 十二五 末芒果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规模。二是大力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其组织管理、服务体系、销售渠道等薄弱环节。三是做优烤烟产业,加强对烟农的技术指导,提高烤烟质量。四是大力发展牛、羊、猪等大牲畜,鼓励农户规模化饲养,提高规模效益,力争 十二五 末大牲畜存栏达80万头(只)、出栏数达60万头(只)。五是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在民区扩大柴胡、首乌、当归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六是发展民区特色旅游业,完善提升格萨拉AAAA级旅游景区功能,大力打造大黑山AAAA级旅游景区,形成攀枝花民族地区的旅游龙头;紧紧围绕核桃、芒果、葡萄、枇杷等产业布局,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形成民区旅游品牌。

(三)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社会进步

努力加大民区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民区学校办学条件。积极发展民区学前教育,办好民族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好村小附设幼儿班或学前班,有条件的村兴办幼儿园;继续做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工程,落实好 两免一补 等政策,做好 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的各项工作;办好市民族中学和各区(县)民族中学,落实各项民族学生扶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学习班,扫除自发迁居农民为主的青壮年文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建立具有民区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开展科技服务,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宣传普及活动。

建立、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提供村民学习文化、交流经验技术的平台,补充实用技术、法律、文艺、音乐等各类书籍并定期更新,有条件的村逐步配置电脑并接入互联网,方便资料、信息查询和对外交流。培养、挖掘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队伍和人才,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形成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

加大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投入,对17所民族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逐步进行改造更新,争取每个村有一所卫生站所,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技能和医疗水平,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体育事业,以提高民区群众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抓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民族体育竞技项目人才,参加地区交流与比赛,展现攀枝花少数民族精神风貌。

(四)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情况,有针对性分类抓好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一是在 十二五 末基本消除民区木板、瓦板、油毛毡等住房,改善住房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实施 一户一厕 建设工程,改善居住环境,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三是推进土木结构住房向砖混(木)结构住房转变,提高房屋等级,使房屋更安全、舒适。四是结合全省开展 五十百千示范工程 、城乡风貌打造、新农村建设,适度开展房屋美化、亮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五)大力培养新型少数民族农民

以市民干校为平台,结合民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全面开展务工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施 少数民族农民技能化工程 ,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少数民族新型农民。在培训对象上,重点抓好核桃、芒果 、特色畜牧业等产业化带头人、旅游产业带头人、农合组织负责人和民区未升学的高、初中毕业生。在培训方式上,实行分类施教,实用技术培训要突出有效性,在基地等进行现场培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市内县(区)之间相互考察交流等方式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市场为导向,开展 订单 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六)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力度,巩固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成分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的民族同胞不断涌入攀枝花市城区务工和创业发展。少数民族同胞的权益保障、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就医、风俗习惯等问题已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面前。因此,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城市民族工作,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促进各民族间友好往来和团结互助。加强对干部、企业职工、青少年进行民族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关系调研,建立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七)加大投入,提高自发迁居农民安置点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抓住省政府延续3年扶持我市自发迁居农民政策的机遇,充分用好每年2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不适合当地居住的群众进行 二次搬迁 ,加强技术培训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强化法制意识,巩固 普九 成果,引导改变 生育观 ,降低人口出生率,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使自发迁居农民生活水平逐步赶上当地群众。

第三部分 实现民族地区 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紧密配合,切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市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就没有全市的新农村,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稳定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必须从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高度,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工作统筹考虑,重视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县(区)各部门要加大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民工委委员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各民工委成员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真心理解和支持民族工作。三是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调查研究,搞好上下左右沟通协调服务工作,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关心。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关心支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争取政策资金扶持,整合部门力量,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经济社会事业顺利进行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资金和政策扶持,切实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一是抓住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彝区贫困现状的机遇,积极主动向省有关部门汇报我市彝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争取将我市彝区纳入中央、省对彝区的发展扶持规划,获得上级财政资金的扶持。二是抓住贯彻落实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契机,积极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汇报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和困难,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三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市、县(区)两级适当增长少数民族发展金、民族工作机动金,进一步扩大民族资金总量,确保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四是利用民族资金覆盖面大、使用范围广的特性,综合协调财政、发改、扶贫、交通、水利、农牧、林业、教育、卫生等部门项目资金,整合资金,实行捆绑投入,分线总结,成绩共享,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总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益。五是加强项目管理,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 帮穷扶困、惠及群众 的基本原则,认真把握民族资金投向,合理安排投入项目,努力实现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检查和抽查,严格实行报帐制,保障资金的安全。六是引导民间资本多种形式参与民族地区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政策、税收、信贷等优势吸引民间资本多种形式参与民区农业开发,通过 公司+农户 、 公司+农专组织+农户 、公司租赁、私人承包等多种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发挥公司、种植大户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网络等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同赢利的模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加大民族地区干部和技术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民族地区各类人才作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落实。要继续坚持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作为一项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大胆提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各族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特别要选好配强民族乡镇的党政 一把手 及民族村的村两委班子。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造条件,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在乡镇、学校、社区、企业等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的思想观念。消除民族歧视和相互戒备的狭隘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加快民族工作法制化进程,把普法、用法、执法结合起来,逐步把民族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实施民族事务管理,协调好民族关系,慎重稳妥地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五、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动力

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内动力。民族地区发展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民族地区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传统思维模式和陈旧的行为习惯,特别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摒弃 等、靠、要 的思想,坚定发展信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使我市民族地区逐步形成党员干部思发展、谋发展,群众要发展、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