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0-08-08 01:15:34

相关推荐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以服务支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顺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产业融合,推动专业化发展,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不断提高我省产业综合竞争力,为建设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1.现代金融。围绕产业创新和转型需求,进一步提升现代金融业发展水平,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加快引进和培育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及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应收账款凭证(合同)流转等。鼓励发展科技保险、医疗保险、旅游保险、巨灾保险等保险产品。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发挥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盘活资产功能,探索设立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加大产融结合力度,引导省内金融公司参与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发展农业租赁、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涉农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展金融扶贫。支持合肥依托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打造国家级金融服务中心。推进芜湖金融产业园、马鞍山皖江国际金融中心、铜都金融中心、皖北金融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地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监管,及时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到,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直接融资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金融业成为全省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2.现代物流。主动对接产业物流全过程,加快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在物流领域的推广运用,推动传统物流向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发展,推动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一圈、四区、多点”的区域布局和“两纵三横”网状物流通道,支持合肥物流圈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积极建设芜(湖)马(鞍山)、安庆、阜阳、蚌埠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形成以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国际物流为重点,其他专业物流协同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物流活动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进一步规划整合各类设施资源,重点推动物流园区优化布局、错位发展。围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建设、绿色物流等重点任务,实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产品和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城乡物流配送、物流园区、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大宗商品和再生物资物流、应急物流等工程,建设20个左右省级示范园区,组织实施100个左右重大项目。到,力争物流业增加值比翻一番,超过25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比重比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3.科技服务。以满足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需求、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等行业,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围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一批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与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消费品工业、文化创意等领域融合发展,建设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等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中心,创建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支持蚌埠市联合中国科学院建设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大力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技术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搭建军民融合科技转化平台,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规范有序发展。到,培育100家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建设10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 4.信息技术服务。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融合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提高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水平。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行业,促进定制生产等新模式发展。加强语音技术、5G通信、未来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先进技术研发,推进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多媒体、移动搜索、移动支付、互联网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加快推动物联网关键软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围绕数据感知、传输、处理、分析、挖掘、应用、安全等大数据产业链,积极开展数据采集、储存、交换和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技术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增值业务。大力发展公共云计算服务,引导专有云有序发展。加快建设“政务云”,建立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推广。加快建设淮南大数据、宿州云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合肥云计算大数据生产应用中心,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大力培育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方案解决商。支持企业所属的信息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拓展信息服务范围。支持信息技术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建设。支持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打造中国智能语音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到,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5.电子商务。以打造“电商安徽”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催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普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建立与安徽产业特色相适应的工业品网络零售和分销体系。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加强多种形式的联营协作。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和“快递下乡”,加快电商平台地方特色馆及村级电商平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电子商务特色小镇和“电商村”。加快快件分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电商发展能力。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推进跨境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中国(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进一步完善功能。推动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集成应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与旅游、汽车、农产品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应用示范,加快推进蚌埠全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云商、汽车O2O、特色农产品电商等电商平台。加快培育本土电子商务品牌企业,打造一批资源整合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本土龙头企业。加快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电子商务与信贷、信用卡、电信等其他社会领域信息对接与共享,逐步建立电商企业征信档案。到,全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网络销售额超过25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30%。 6.商务服务。以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等为重点,加快提高商务服务发展水平。结合我省优势产业,以上市公司、大型企业为重点,培育本土总部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省设立综合性总部、地区总部、职能型总部。依托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影响力大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支持各地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培育形成一批“亿元楼”,促进资产管理、兼并重组、财务顾问、后勤管理、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等集聚发展。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等新兴行业。鼓励各地开展各具特色的展览场馆建设、展览服务体系构建和展览活动谋划,积极发展各类高层次展览和会议论坛的外包服务,探索举办网络虚拟展览会等会展新模式。鼓励展览企业建立同业战略联盟,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和领军企业。争取举办高层次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鼓励企业参加全球展览业协会,支持重点品牌展览通过国际认证。 7.人力资源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和品牌建设,深层次开发人口红利,推动我省从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以合肥都市圈为中心,建设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高地,支持阜阳、蚌埠、安庆、芜湖等地打造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积极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支持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加强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开展合作。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服务产品,推进服务类型由人事代理、档案管理、劳务派遣等低端服务向人才测评、薪酬管理、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中高端领域升级。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建设专业性人才队伍。到,机构总数达到1500家,骨干企业100余家,龙头企业10家,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行业年营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8.检验检测认证。着力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促进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为提升“安徽制造”“安徽服务”品牌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不断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以及政府检验检测机构等资源,引导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业功能园。鼓励业务相近或相同的检验检测机构跨部门、跨行业整合重组,打造一批规模大的检验检测集团。引导省内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推进检验检测能力和结果互认。积极培育发展在线检测新业态。 9.节能环保服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装备采购、人员培训、节能诊断、节能监测、信息咨询、节能低碳认证、运营维护等服务。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服务。积极培育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健全废旧物资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引导发展再制造产品性能评价、质量检测和产品认证等服务。探索建设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交易试点。 10.服务外包。充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机遇,进一步整合资源,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鼓励发展服务外包,进一步做大服务外包规模。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与主业相关的服务外包,推动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由产品供应商向服务集成供应商转型。积极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大力引导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机构,鼓励将信息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整体解决方案采用“众包”方式进行外包。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业务,鼓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将可外包业务委托给专业服务企业。积极承接软件开发、数据共享、呼叫中心、财会核算、金融服务、动漫游戏、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气象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创新园区开发和运营模式,与省外先进园区开展人才、技术和经验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合肥、芜湖、马鞍山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园区。 (二)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重点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产业,推动商贸流通、家庭服务、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升级,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1.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徽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科技+”“互联网+”行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印刷复制、工艺美术、展览展示等转型发展。加强计算机图形图像、3D打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自然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相关产业中的集成应用。加快黄山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和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创意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优化重组,支持安徽出版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演艺集团、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新媒体集团和科大讯飞股份公司等建成一流文化企业。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办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农民歌会、安徽省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马鞍山李白诗歌节、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黟县国际乡村摄影大赛、杏花村文化旅游节、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节庆等,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建设文化“走出去”战略基地和外宣窗口,实施皖版图书、皖产影视、特色演艺精品出口行动计划。到,打造500家以上文化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争创3个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10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建成创新型文化强省。 2.旅游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进一步提升全省旅游业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水平。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推进合肥都市圈旅游联动发展,打造环巢湖国家级旅游休闲示范区,形成以商务会展、科教人文、都市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支持皖北和大别山地区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故居、中医药健康旅游、康体旅游、户外运动、禅修养生等特色旅游,着力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休闲提速和产业集聚发展行动,推进A级景区经营体制改革,支持设区的市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城市旅游休憩带和特色旅游商业街,大力推进骨干企业和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旅游地产品直销中心,选取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现安徽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实施交通主干线与3A级以上景区、水利风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到,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超过20个,新增国家5A级景区8家,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单位10个,力争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7%,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中部前列,基本建成旅游强省。 3.健康养老。利用我省优越的生态本底和丰富的养生、医药文化内涵,构建融合安徽特色的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健康产业基地。支持发展健康服务机构,推进医药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和进一步放大“北华佗、南新安”传统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和生态疗养服务业,推动健康咨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加快智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打造一批远程会诊中心,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开展公建民营养老试点,支持发展居家养老、社区综合服务、大众化集中养老等面向大众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选取有条件的县区开展“互联网+医养”试点,积极引导部分医疗机构转型发展,推动各类疗养机构转型为健康养老基地,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型养老基地,培育一批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护理机构。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培育体育活动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用品、户外运动和体育彩票等业态,支持各地打造一批特色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到,建成10个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园区)、100个健康养老示范机构、300个健康养老示范社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 4.商贸流通。按照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原则,提升城市和中心城镇商贸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化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的网络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商业。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加快农村商贸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提升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效率。探索设立外贸商品工厂店、品牌折扣店等O2O新业态。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鼓励流通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服务创新,提高流通服务效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等,推动传统商贸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集展贸直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物流配送、融资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打造面向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中心。完善城市快递配送模式,鼓励快递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合作共建末端服务网点,推动快递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景区,推广应用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服务设施。推进商贸流通标准化行动计划,指导合肥、马鞍山做好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鼓励商贸企业兼并重组,培育若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大力发展徽菜产业,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等,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味。支持老字号商贸皖企向“店商+网商+服务商”转变,提高企业品质化、信息化、服务化水平。到,建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平等竞争、畅通高效的商贸服务体系。 5.家庭服务。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引导家庭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高品质发展。推动家政服务由保洁、保姆、搬家等传统服务向高级管家、精神陪伴、育婴早教、涉外保姆等现代服务拓展。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提升社区体育、医疗、养老以及商业网点等功能。依托社区服务体系,统筹发展洗染、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家用电器及其他日用品修理、社区保洁、社区保安等家庭服务,积极发展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业态。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推进司法矫正、青少年服务、社会福利等专项社工服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打响“皖嫂”品牌,大力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家庭服务业公益性服务平台、呼叫中心平台,逐步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一批家庭服务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到,家庭服务业成为服务民生、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产业。 6.教育培训。以科教大省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培训对外开放,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实现精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顺应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新需求,支持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积极推进技能培训、兴趣培训等服务模式和内容创新。发展互联网教育、远程教育,开展未来教室、创新实训室试点,建立完善开放式教育培训云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智能化学习平台。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金融、产权和社保等政策,建立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购买教育服务制度。围绕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开放型人才培养力度。到,基本建成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培训体系。 7.房地产服务。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住房需求。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强公租房分配和运营管理,逐步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完善普通商品房供应,引导房产企业去库存,加大对自住型、改善型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节能、节水、绿色、低碳住宅,完善住宅产业化链条,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全省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住房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住宅小区周边教育、医疗、商贸服务配套建设,推动物业管理、房屋中介、家装设计、安装维修等关联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建设与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型。到,基本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 (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顺应服务经济发展潮流,扎实推进高新技术应用和管理理念创新,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依托龙头服务企业成立创新技术联盟,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利用互联网构建多方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推进服务供给者和需求者互动开发、联合开发。大力发展创意经济,推动创意与产品、服务有机融合。引导3D打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新材料、军工航天等技术在服务领域转化应用。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换代,大力发展智能出行、在线旅游、远程教育及医疗、上门服务与短租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分享经济在交通、住宿、餐饮、金融、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等领域率先突破、加快发展。明确分享网络平台运营范围和权责边界,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和消费者多方共治的监管模式。设立集研发中心和孵化器于一体的分享经济创新实验室,搭建高校、研究机构与分享经济创业项目的产学研转化平台。加大政府对创新型服务的购买力度。加强服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制定新模式、新业态保护目录。加强服务业新业态研究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政策诉求,对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坚持包容理念,积极引导、规范发展。 四、空间布局 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整合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协调互动的“双核一带三区”空间格局。 (一)合肥高端服务业发展核。 瞄准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加速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业态集聚,推进服务业品牌化、信息化、国际化,强化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服务业提升能级,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支持合肥在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构建“433”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商务会展、健康服务等领域高端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快集聚,进一步提升人文环境和人居品质。到,合肥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业重大集聚平台,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和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 (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发展核。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发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样本。按照全域旅游理念,促进黄山及池州、宣城、安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农业、科技融合发展。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提升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精品景区发展水平,支持皖南古村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扩大范围。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促进徽州四雕、青铜工艺、文房四宝等特色商品规模化、品牌化。推动旅游服务设施一体化,打造皖南世界遗产之旅、九华山朝圣之旅等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旅游+”文化、农业、健康体育、休闲度假、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支持建设一批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聚村。到,建成以文化旅游服务为特色、高品质、国际化的服务业示范区,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三)皖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 抢抓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按照打造引领全省转型发展新支撑带的总体定位,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抓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推动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围绕电子信息和家电、汽车和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材料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能力。支持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港口建设,推动资源整合,联合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物流中心。大力推进芜湖、安庆、滁州等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创建若干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一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支持马鞍山、宣城等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推动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和苏滁、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以及各市集中示范园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都市旅游、健康养老、商贸流通、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到,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势凸显,建设成为与先进制造业互促互补、集聚融合的重要发展轴带。 (四)三大服务业功能区。 1.两淮一蚌服务业引领转型区。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契机,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完善服务业空间布局,引领沿淮地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和城镇化升级。鼓励传统制造业、采掘业主辅分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服务供应商转变,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物流、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带动能源等传统产业升级。完善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鼓励利用工业用房、仓储用房等兴办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安徽皖北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呼叫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方面投入。到,成为全国重要的服务业引领产业接续替代、转型升级先行区。 2.阜亳宿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区。发挥人口、农业资源优势和综合交通优势,推进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建设,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完善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业科技、农村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云计算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推动服务业优化提升。到,建成中原经济区服务三农为主的服务业新增长极。 3.大别山特色服务业加快培育区。依托大别山地区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深度开发红色旅游和生态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5A级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保健养老、休闲养生、疗养康复、运动健身基地。积极发展综合性、专业化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加快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商贸等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试点。到,建成以“红色+绿色”为特色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 五、重大工程 (一)创新创业推进工程。 围绕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着力完善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资本和金融创新体系、平台和企业创新体系、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支持在现代物流、动漫设计、检验检测、智能语音、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服务业创新能力。支持服务业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支持围绕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运营机制和孵化形态,着力构建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众创空间。建立一批以众创空间为主体,科技咨询机构、科技金融机构、产权保护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集聚发展的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加快推广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经验,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支持组织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安徽品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