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此“故乡”非彼故乡——鲁迅《故乡》里的绝望和悲悯

此“故乡”非彼故乡——鲁迅《故乡》里的绝望和悲悯

时间:2023-01-23 20:06:16

相关推荐

此“故乡”非彼故乡——鲁迅《故乡》里的绝望和悲悯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她常读常新,不同的人,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一样的人,不同的年岁,也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再读鲁迅先生的《故乡》,那份萧瑟之气,那种人之麻痹,氤氲着先生深深的绝望,又蕴含着他浓浓的悲悯情怀。

龙应台曾经在她的杂文集《野草》中说:“我批评台湾,不是因为我不爱台湾,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太爱台湾,所以我才会批评台湾。我批评她,是希望她更好。”不用说我们也应该明白,鲁迅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批评自己的国家,是因为他太爱这个国家了。他不仅用匕首一样的杂文直刺国之弊端,还用脍炙人口的小说把国之凋敝和民之愚昧赤裸裸地剥给我们看。

“我”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呢?作者没有对故乡进行全景式的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作者笔下的景物和人物描写中读到故乡的真相。“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阴晦”、“冷风”、“苍黄”、“萧索”、“活气”,这几个词语其实就已经可以让我们看到整个故乡的样子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归乡并非衣锦,而是要变卖家产好到谋生的地方去置办家具,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如果说,“我”看到的并非真切,那么“我”遇到的和听到的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圆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皱纹”里满是岁月的风霜,“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却尽显闰土的贫困,可是,闰土为什么会这样贫困呢?来,看看他的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足以看出闰土的辛苦,闰土贫困不是因为他懒惰,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从闰土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动荡和不公,压在农民头上的远不止三座大山,而是好多座大山。这是一个没有定规而混乱的社会,让人看不到希望。

不仅如此,杨二嫂“龌龊”的样子更是让人厌恶而心痛。“尖利的怪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不过这声音却实在不能让人恭维,所以“我”“吃了一吓”。“凸颧骨”“薄嘴唇”,一看就不是一个有福的女人,只见其刻薄及泼辣。一个女人“没有系裙”,放在如今肯定不是什么事儿,但是放在近百年前,那绝对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不打扮的女人。杨二嫂长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至少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懒女人。

可是,当年的杨二嫂是什么样子呢?她“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的杨二嫂还是知道打扮自己的,她不仅会打扮自己,也没有现在这样泼辣。她“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那个美丽文静的杨二嫂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中年妇女。到底是什么让杨二嫂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呢?人性的堕落背后一定有更加深沉的现实原因。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乡呢?环境的萧瑟,生活的贫困,人性的堕落,闰土的隔膜和疏远,杨二嫂的刻薄挖苦贪小便宜,让“我”原本就冰凉的心雪上加霜。这样的故乡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此故乡不再是彼故乡,不再是那个美丽的温馨的亲切的活跃的新奇的故乡。那样的故乡只存留在记忆中,存留在梦境中。可是,美好的记忆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几十年的梦境也被赤裸裸的真实唤醒了。留在当下的,唯有绝望。

“我”的绝望却远不止此,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可怕的是,人在穷苦中却安于穷苦。一个终年勤劳的农民,却养不活自己和儿女,他也知道自己穷苦的原因,却只能讨来香炉和烛台,寄希望于菩萨保佑,佛祖显灵,唯有默默地抽烟,隐忍着继续受苦。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我”的侄儿宏儿说:“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今天的宏儿和水生不就是近三十年前的“我”和闰土么?当年,“我们”也是这样相约的,可是,三十年了,“我们”相逢却不识。今天的宏儿和水生会不会成为现在的“我们”?这才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我”希望宏儿和水生能过另一种生活,一种不同于“我”不同于闰土也不同于杨二嫂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全新的生活。这既是鲁迅先生借“我”之嘴说出的对于下一代的期望,也是他对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期望。该受的苦,前辈已经受了,那么,后辈应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看似是鲁迅先生借“我”之口号召人们走出一条路来,实则是作者对自己的真实写照。先生自己就是一个在前面带路的人,他用每一个脚印给后来的人民趟出一条像样的路,虽然很难,却心怀希望。

19的鲁迅是绝望的,却又是悲悯的,正是因了这份悲悯,他又心存希望,又因为有了希望,才具有勇气和力量。所以,他成了一个战士,一个用文字战斗终身的战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