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从《赏牡丹》看刘禹锡的人生

从《赏牡丹》看刘禹锡的人生

时间:2022-05-03 20:01:06

相关推荐

从《赏牡丹》看刘禹锡的人生

读懂这首诗不难,但是要搞清楚这首诗后面的门道却要费些周折。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诗大约在829年写于长安。

刘禹锡被流贬在外二十三年才被召回长安,看到牡丹盛开而作的一首七绝,诗面上倒是不复杂。这个时期,格律诗已经相当成熟,那么这首七绝的平仄怎么样呢?

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按普通话标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注意“芍”、“格”为入声字,仄音。由首句推导出整首绝句的平仄关系(具体推导方式关注看以前的文章,不赘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可以对照全诗文字的平仄,除了首字不论外,契合平仄格式。注意:“国、节”也是入声字,仄音。

搞清楚平仄,就来看诗的写法。第一联和第二联对仗,却没有描写题目中牡丹的美,而是从侧面写了芍药、芙蕖(荷花)的美和特征,但使用了拟人化的描写,让你隐隐觉得这其中并不简单。

庭院前面的芍药花啊,妖娆艳丽而无傲骨;池子里面的荷花呢,清雅洁净却不热情。这两句从写法上来说是抑彼扬此,虽然赞美了这两种花的美,却也指出了不足,其实意思很明显了,你们有的和缺的“妖,格,净,情”牡丹是都有的,要不然明明题目是《赏牡丹》,干嘛写你们呢?

果然第三句笔锋一荡,直接正面赞扬牡丹,但是也并没有详细描述,还是用了烘托。“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只有牡丹,才称得上国色天香,当她盛开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叹了。

七绝的前面两句一般是平写,重心都在三四句,会采用各种句法来强调转换,肯定要制造波折。如何制造波折?首先是平仄上不能出错,要抑扬顿挫,然后就是使用否定,假设,限定,疑问这几种方法。“唯有”,只有。这就是限定。好的七绝,在第三或第四句制造波澜,这诗才有意思。这是七绝的构思方法。

讲完这首诗的平仄和构思,写法。咱们再大致讲一下背后的深意。

刘禹锡二十三岁即出任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交游密切,逐渐形成了以太子伴读王叔文为中心的政治集团。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发动“永贞革新”,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很快宣告失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曾几次回到京城,又被贬了出去,但是他一路流宦,一路写诗,心态还是好。有次召回京城,就因为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给外放了。领导不喜欢他,肯定是有些原因,他的这些诗里面,一眼看上去是写景物,实际上都是包含了自己对长期流贬,改革失败的不满心态。

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尽是刘郎去后栽”哪一句不是反应自己的心里苦闷,然后放宽自己,从头再来的意思?

再看《赏牡丹》,味道就不同了。妖无格的宦官,净少情的官僚,哪里比得上我们这些为国家赴汤蹈火的国色天香?总得干些事情,让京城都为之震动。

周敦颐的《爱莲说》,写菊花牡丹,却独爱莲花而自喻,看重的莲花出淤泥不染,品性高洁。

刘禹锡的《赏牡丹》,写芍药芙蕖,却独重牡丹而自况,隐含的是对宦官和官僚的不满,心中依旧有着二十三年前名动京城的理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