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想分手 不舍得。有可能是陷入了沉没成本效应

想分手 不舍得。有可能是陷入了沉没成本效应

时间:2018-07-28 16:27:06

相关推荐

想分手 不舍得。有可能是陷入了沉没成本效应

今天为大家介绍坚持为什么不能到达胜利?这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沉没成本效应。

出现什么情况就是陷入沉没成本效应了呢?

沉没成本效应的科学背景是什么?

坚持一定就是胜利吗?你可能陷入了沉没成本效应

前两天,表哥打电话找我:“我和丽丽处对象1年了,两个人吵吵闹闹,现在想分手,但又觉得不甘心。”

我问:“你们又吵架了?”

表哥说:“是啊!”之后,就陷入了沉默。

其实表哥刚开始和丽丽处的挺好的,买礼物,送花,只要丽丽喜欢,表哥都会送上。

但现在,丽丽只有在表哥送礼物的时候,才会给表哥好脸色。

其他时候,总是说表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表哥原本准备今年结婚,可是丽丽一开口就要表哥送她一套房子。

表哥说:“我现在心好累啊。感觉两个人一起前进的路,现在只剩我一个人。”

“我想分手,却又留恋曾经的美好回忆。”

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可遇到表哥这种情况,坚持不一定是胜利,原因就是表哥陷入了沉没成本效应。

生活中,这种例子也很常见:

等了10分钟,公交车还没来。我们会考虑是打车还是继续等,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跟自己说:“都已经等了10分钟了,再等等吧,说不定下一趟就是。”

这也是受到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考虑到已经投入的时间,从而继续投入时间。

什么是沉没成本效应呢?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受到沉没成本影响作出非理性决策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做事情过程中,顾及到已经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就算事情不成功,也会继续投入金钱、时间、精力。

已经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就是“沉没成本“。

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Arkes 和Blumer于1985年提出,并通过经典的“购票实验”证实。

Arkes 和Blumer让试验参与者买了两张同一天的滑雪场门票:

A滑雪场门票花费100美元,B滑雪场门票花费50美元,并且B滑雪场游玩乐趣优于A滑雪场。那么,你会选择去哪家滑雪场呢?

实验结果显示:46%的被试者选择了B,54%的被试选择了门票较贵的A。

因为受到了沉没成本(金钱100美元大于50美元)的影响,所以54%的人只考虑了门票价格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游玩乐趣、雪场条件等因素。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

深陷“沉没成本效应”,背后的原因可能有3个

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还是纠结于前期决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自我申辩理论,为自己的决策辩护

自我申辩理论是指:决策者不愿意承认前期决策失误,或者为了避免承担失误的责任,通过继续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妄图证明前期决策的正确,从而陷入沉没成本效应。

邻居老林进入股票市场好几年了,有亏损有盈利。

这一天,老林买的股票股价开始下跌,大家都劝他赶紧抛出,及时止损。

可是,老林说:“我看好这支股票好几年了,这肯定会涨的,我要坚持。”

事实上,老林的这几万块钱全赔了。

老林就是典型的自我申辩,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对客观现实认知失调,没有及时抛出,最后陷入沉没成本效应,造成了损失。

(二)避免浪费诱发非理性决策

我们总是为了避免之前的投入浪费,希望从之前的投入中有所收获。继续坚持投入,不愿意放手,从而陷入沉没成本效应。

举个例子:

张晓买书时,店家附赠了一张电影票,是文艺片。

可是张晓压根对文艺片不感兴趣,但是她想:这书那么贵,肯定包含了影票的钱。名义上是赠送,其实是我自己掏的钱。我不去是不是就白白浪费了。

结果,她在电影院睡了两小时。

张晓就是出于避免浪费的动机,诱发非理性决策,反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陷入了沉没成本效应。

所以,在我们面对沉没成本时,我们往往不能容忍前期投入被“白白浪费”,从而会继续投资,缓解“浪费”这种痛苦体验,陷入沉没成本效应。

(三)大脑功能与非理性决策相关

科学研究发现, 沉没成本能够抑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对当前决策的监控,也能激活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产生避免浪费的行为,同时,二者的交互作用促进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同时,大脑左脑岛参与沉没成本后的情绪反应,侧额叶和顶叶皮层参与决策风险评估。

这些科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大脑功能可以调控人们面对沉没成本后的反应,并且做出非理性决策。

我们在影视剧、生活中总能遇到这种情况:

赌徒输的越多,甚至赔上身家性命,也要继续赌下去。就算被砍断小拇指,也不肯回头。

这种无论任何办法都无法戒赌的人,可能与自身大脑功能调控有关吧。

欢迎关注,下一篇文我会讲怎么处理沉没成本效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