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思乡 思人 何人离家不思乡

思乡 思人 何人离家不思乡

时间:2022-02-23 00:18:43

相关推荐

思乡 思人 何人离家不思乡

思乡诗概述

思乡诗,顾名思义,写的是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主要描写的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抒发的是游子漂泊无依、凄凉孤寂的感情,由而产生对温馨家庭的怀念几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条件不便,没有便利的通讯手段,然而又有各种原因(赴考、出使、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不得不离开家乡,因此古典诗词中多离别也多思乡。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或漂泊他乡;或谋求仕途,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等等,这些原因即造成所谓的“羁旅思乡”,因此思乡诗绝大多数也是羁旅诗。

这类诗,多抒发羁旅的艰辛孤独、绵绵不尽的乡愁,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也有的思乡诗,表达的是人生的旷达。

思乡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典型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看作是作者情感的触媒,或者是情感的寄托,从写作手法上看,对应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些常见的意象有:月亮、鸿雁、夕阳、杨柳、秋风、秋霜、衰草、梧桐、杜鹃(杜宇、子规)、猿啼、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浮云、寒山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数月亮、鸿雁、杨柳、杜鹃。

思乡诗表达的都有对家乡的思念,然而这其中也掺杂了其他的感情,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 ,描写所见所闻,衬托内心的孤独凄凉

这类思乡诗多是触景生情之作,通过描写眼前景物(这些景物或是良辰美景,或是凄风苦雨),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从而表达对温馨家乡的思念。

如: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几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有青山绿水、帆船、海日,画面极其壮阔宏伟。直到结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才点出思乡之情。诗人想寄一封家书,却不知道该如何寄达,突然看到了江边飞行的大雁。大雁本来代表思乡,身为游子的诗人见到大雁北归故乡,内心的思乡之情更是难以抑制,诗人就想起了“雁足传书”的典故,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把自己的家书捎回故乡洛阳。

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就是夜宿所见所闻所感。羁旅游子,夜半卧于客船,置身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境地之中意境备显凄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加以一声悠悠的钟声,那乡愁就愈发的难以承受。最后两句从听觉着笔,以“夜半钟声”来衬托夜的静谧,揭示夜的深沉,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内心

二,滞留异乡,有家难回

这类诗,“悲愁”是情感的主调,其中也蕴含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怨恨

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时日暮斜阳,整个长江江面上笼罩的都是雾蒙蒙的烟云,马上天就要黑了,鸟儿也要归巢,日暮最容易勾起人的乡思,诗人想到游子也要归乡,可是现在路途茫茫,家乡又在哪里呢?诗人心里想念家乡,可是又不知道家乡在哪里,思乡而无乡,心里的愁情更加难以排解。从日暮下烟雾朦胧的江面,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是荒凉的,苍茫的,而情是惆怅的,深沉的。

唐代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他心底最牵挂的始终是自己的家乡啊,那是他生根发芽的地方,更是给了他阳光雨露的地方,怎能说忘就忘了?他说“莫还乡”,一个“莫”字,多么沉重,充满多少无可奈何。作者其实是想回去的,然而别人叮嘱自己“莫还”,因为人还未老,在外漂泊几年又有何妨。不要还乡,只是因为人还未老吗?还因为“还乡须断肠”啊。你的家乡在一片战火之中,哪里还有你的容身之处呢?你回乡只有断肠的悲哀,因此莫要还乡,还是终老江南吧。

三、报国无门,人生迷茫

这类诗多借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仕途失意与人生的迷茫,只是这种情感表达得比较含蓄,需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孟浩然生在大唐盛世,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不媚俗世,以隐逸漫游为主,一生夹在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作者离乡多日,眼泪都在旅途中流尽了,这时他看到一条飘向南方的船,于是他只能目送那条船缓缓离开,他的思归之心就显得更加强烈。他也想回家,可是家乡在哪里呢?“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渡口在哪里?坐哪一条船才能回去?已经到了黄昏,那海面一片苍茫,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最后两句不仅是说作者找不到回家的路,更是他在现实生活中迷茫的反映。他不知该求仕还是求隐,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于是陷入了“迷津”

四、戍边卫国、厌恶战争

这类诗多与边塞守卫或战争有关,诗的情感多悲壮慷慨,也不乏诗意浪漫,其中蕴藏了深沉的故园之思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王之涣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哪有杨柳可折!“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春风不来这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时还要听《杨柳曲》,连这笛声似乎都在“怨杨柳”,作为感情丰富的诗人又怎能不怨呢?然而怨也没有用,因此作者以反语道出。“何须怨”三字足见作者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同时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只能如此自我宽解。

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连绵绵燃烧了几个月,因为打仗,百姓妻离子散,亲人被迫分割两地,音信断绝,消息停滞。这时,人们最渴望能了解到亲人们的情况。只是,战乱不止,书信无法互通,一封书信就显得尤为宝贵,真是“家书抵万金”。用“万金”来衬托百姓对亲人的思念和关心,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心酸,多少的期盼。为什么一封家书抵得过万金?归根结底,这都是战争造成的,这也是广大民众的普遍心理,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的愿望,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五、人生易老,感时伤怀

漂泊他乡之人,最容易看到夕阳落日,那是国家衰落的象征,是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真实反映。因此这类诗,在思乡之情中夹杂着复杂的感慨。

宋代吴文英说完“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作者已是“人老去西风白发”,面对着满目的秋色,再听到一两声大雁的哀鸣,心中涌起了千愁万绪。人生易老的感慨,客居他乡的伤怀,功业未就的悲哀,一时间都在这茫茫秋色中喷薄而出。“都在斜阳”,这所有的不如意都齐聚在暮色苍茫之中,而作者的人生也如西沉的斜阳一样,就这样暗淡地渐渐隐去。以“斜阳”作结,充满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正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六、单纯思念亲人家乡

这类诗所表达的乡愁,与作者的不幸遭遇联系不太紧密,只是因为诗人看到或听到一些事物,思乡之情就就油然而生。这类诗常见的意象有望月、闻笛、折柳、家书、故人、同乡等。

在诗词中,明月成为思乡怀远的代名词,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及李白的《静夜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欧阳修说,“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你看到月亮起了相思之情,月亮与你有何相干呢,这正是你多情的缘故。“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因为你是多情之人,所以在月夜就不能不产生一种离情别恨,那种相思之苦让人辗转难眠,备受煎熬,于是那清夜真让人怨恨。

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一抬头,是一轮皎洁的明月,“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刻,家乡是否也有这样皎洁的明月呢?身为异乡之人,对容易勾起乡思的事物特别敏感,一旦乡愁被勾起,又将是难以排解的巨大的失落。所以诗人只好无奈地“低头”,低头去沉思,低头去回想,回想那遥远的故乡。这两句对情感的描写十分细腻,对游子心理的把握也十分精准到位,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低头思故乡”,简单的一个“思”,却不知道包含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