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你说我变了 其实我没变……

你说我变了 其实我没变……

时间:2019-02-02 08:16:38

相关推荐

你说我变了 其实我没变……

曾经

手拿“大哥大”是财富的象征

如今

手机已是人人都能拥有的标配

曾经

北京到上海的火车要开30多个小时

如今

高铁朝发夕至“千里京沪一日还”

曾经

全村人守着一台黑白电视看春晚

如今

互联网海量视频点播观看丰富精彩

曾经

乡愁要靠着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

如今

微信交流无论天南海北瞬息可至

曾经

买书只能去红字招牌的新华书店

如今

网购图书足不出户种类应有尽有

……

时代在变

生活在变

变化之中亦有不变的坚守

交流方式在改变

不变的是真挚情意的表达

传播方式在改变

不变的是价值选择的坚持

技术手段在改变

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望

阅读场景在改变

不变的是对知识的永恒追求

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改变

亦能守住心中不变的底色

在变与不变的守衡里

每个人都在与时代同行

《地铁上的读书人》

第六集:改变

【栏目简介】《地铁上的读书人》是由新华网与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系列网络微纪录片,以口述实录方式记录在地铁上读书的人,通过地铁这个与人紧密相联的交通工具,观察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精神状态,倡导全民阅读,探寻构建城市公共精神空间的可能性。

媒介在变,阅读的本质不变

口述|朱利伟

大部分有阅读习惯的人会自己买书,我想地铁上的读书人也不例外。偶尔还能看到有人提着绳子捆扎的书上地铁,三两本书上下垫着衬纸,记忆中新华书店的气息扑面而来。

提着绳子捆扎的书进地铁的乘客(朱利伟 摄)

回想起小时候,新华书店可是我们买书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朋友圈、没有眼花缭乱的娱乐,一家新华书店承载了很多人的阅读往事。

上世纪50年代,上海南京西路新华书店除开架售书外,还设置休闲台,供读者稍坐、阅读、摘抄。台上还添配了水笔和墨水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白底红字的统一招牌,中规中矩的书架,玻璃柜台的间隔,这是老式新华书店给我们留下的共同回忆。

如今,网购图书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选择,通过网络买到心仪的书也越来越容易,阅读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发生改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在地铁里,拿着电子阅读器阅读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位乘客正在阅读《罗马人的故事》(朱利伟 摄)

有网友在“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这个相册下面留言说:“我们也在读书,只不过我们是用手机里的阅读类App读书、乃至听书。”数字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阅读方式。

在各种变化中,仍然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书拿在手里的那种质感,享受指尖触摸书页的感觉。

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红楼梦》(朱利伟 摄)

也正因如此,我才会注意到那么多在地铁上阅读的瞬间,而这其中有一个略显复古的阅读传统很难被忽略,那就是图书馆借阅。

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很容易辨认,书脊上往往贴了图书馆的标签,切口或者扉页盖了借阅章。这些书大多已经不那么新了,但也有例外,有一回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在读一本《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这本书才出版几个月,图书馆的上新速度非常之快。

乘客带着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朱利伟 摄)

除了各级公共图书馆,我还在地铁上见到了单位图书馆的身影,有一位乘客读《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我在书上看到了带公司名字的借阅章。如果这样的书香企业多了,这个社会应该会变得更好吧!

我还遇到过从暨南大学珠海分校图书馆借阅来的书,读它的人应该是一位暑期游历北京的大学生,一本书跟随他从三千里外的南国来到了北京。

从暨南大学珠海分校图书馆借来的书(朱利伟 摄)

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获取极其便利的新时代,阅读的载体、形式早已发生了改变,它们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不论是读纸书还是电子书,我想,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是阅读带来的力量。

来源:新华网

编辑:网警小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