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 和孔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 和孔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时间:2023-10-08 14:23:04

相关推荐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 和孔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本文乃作者妮妮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首先表现在对清静无为的朴素美的追求方面

《老子注》意谓圣人治理天下,不人为地设立繁苛的制度法令,而任其自然发展,如此,则天下自然而治;若人为地设立繁苛的制度法令,则不但于事无益,反而会败事。老子把“无为”的方法看得高于一切,认为“无为”表面看来是什么事情也不做,实际却是“无不为”,是最好的方法。

在“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思想指导下,老子虚构了他向往中的乌托邦:“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注》

在这个乌托邦中,虽然没有君主繁苛的制度法令,但百姓却淳厚和睦,平安无争,这正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百姓的衣食住行,虽然原始落后,但他们却心满意足,恬静淡泊,这正体现了老子崇尚朴素的思想。在老子的思想中,清静无为与朴素无华是互相关联的,清静无为就是一种朴素美。与老子一样,庄子也主张以清静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并将清静无为与朴素无华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美学追求。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认为“无为”可被万物所尊崇,“朴素”是天下最大的美,这都是对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山木》

除了虚构的上古乌托邦外,当时南方的一个边远落后地区,也引起了庄子的神往,并被加以理想化:“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山木》。

在这个“建德之国”中,同样没有君主繁苛的制度法令,百姓单纯而质朴,少私而寡欲,只知耕作而不知储藏,只知助人而不求报答,虽然不知礼义,但纵心所欲,任意而行,却都合于自然之道。无论是上古的乌托邦,还是被理想化了的“建德之国”,都体现了庄子对清静无为的朴素美的追求。

庄子画像

老庄追求清静无为的朴素美,其目的在于摆脱一一切人为因素的雕饰与限制,保持个人天然纯真的情感,使其率性而行,自由发展,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所以,这种追求反映了先秦道家的“自然人情”观念。

以札乐制度与仁义道德为主的一切人为因素的批判方面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以札乐制度与仁义道德为主的一切人为因素的批判方面。还表现在对老子说:“大道废,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认为在无为而治的至德之世,百姓纯真朴素,有仁义之实而无仁义之名,有孝慈之实而无孝慈之名,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毫不造作;及至大道废弃之后,社会生活及国家治理中的人为因素日渐增多。

老子雕像

而这正说明了社会的虚伪与昏乱:有仁义之名,正说明大道废弃;有孝慈之名,正说明六亲不和;有忠臣之名,正说明国家昏乱。在老子看来,人为的礼乐制度和仁义道德,都违背了百姓纯真朴素的本性,老子所重点批评的,是孔子那种为了实行礼治而四处奔波、大声疾呼的执着的入世精神。在对礼乐制度与仁义道德等人为因素的批判方面,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而且态度更加坚决,论述也更加系统。

庄子说:“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待缦索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屈折礼乐,响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缰索,则仁仪又奚连连如胶漆缌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骈拇》

《骈拇》

孔子重人为,强调以礼。乐制度和仁义道德限制个人的情感;老子重无为,强调人应摆脱切羁绊,恢复纯真朴素、天放自然的本性,两家自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在对礼乐制度与仁义道德等人为因素的批判方面,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而且态度更加坚决,论述也更加系统。

庄子他认为天下万物各有其本然的真性,无论曲直圆方,还是粘合聚集,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须以钩绳规矩胶漆缰索等人为因素进行干预;否则,就会违背万物的本然真性。同样,人也有本然的真性,不须以礼乐仁义来限制;否则,就如同以缰索胶漆等干预万物一样,只能使人感到迷惑。对儒家的仁义礼乐进行了尖锐批判。所以,对以礼乐制度与仁义道德为主的一切人为因素的批判,也反映了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

老子剧照

“自然任情”观念宣扬安时处顺的明哲保身思想和逃避现实的出世思想。道家从自然任情观念出发,虽然对一切人为的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进行了激烈批判,但当他们无力改变社会现实时,便会产生无可奈何与悲观厌世情绪。无可奈何情绪与追求天放本性的结合,悲观厌世情绪与追求天放本性的结合,便导致逃避现实的出世思想。这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形成明显对比。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思想上大都是儒道兼修和儒道互补的。当他们身处顺境时,儒家的入世思想占导地位;当身处逆境时,道家的出世思想占主导地位。一些着名文人如白居易,早年屡次慷慨论政,直言进谏;中年受挫后锋芒渐敛;晚年更退居洛阳,不再关心天下大事,唯以诗酒自娱,这就与受道家自然任情观念所宣扬的明哲保身思想和出世思想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参考资料《古代文史论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