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世南的艺术人生和作品赏析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世南的艺术人生和作品赏析

时间:2024-06-15 20:54:41

相关推荐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世南的艺术人生和作品赏析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世南的艺术人生和作品赏析

文·段宏刚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世南1940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在上海期间,李世南便显示出了对绘画的热爱,自发临摹《国朝名画集》、《芥子园画谱》等图书,以及在堂哥李平野指导下学习素描,这为他今后走上绘画道路打下了基础,他明白了自己兴趣和人生目标。

为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1956年李世南赴西安,成为西电一名工人,业余时间他都用来画画。195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版画、国画、连环画等作品,1960年成为西安《金箍棒》漫画学会的主要成员,发表了大量的漫画作品,1961年创作重点转向国画,这一时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素描的影响。

1964年,李世南拜何海霞先生为师,何海霞先生教他“三日一山五日一水”地在宣纸上用水墨临摹自己的作品,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系统性的学习。1971年经何海霞介绍,李世南开始师从石鲁,从此在艺术思想上受到了石鲁的深刻影响。在石鲁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国画作品,开始在写意人物画上摆脱素描造型观的局限,这是画家的一次重要转折。1975年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与著名画家刘继卣、任率英等合作连环画《李自成起义》。在北京期间,大量尝试没骨水墨人物画,这些画在继承石鲁的基础上中西融合,显露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受到北京艺术界多位前辈的赞赏。

李世南1972年作品《石鲁像》

创作于1972年的作品《石鲁像》,属于写实性作品,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深切敬畏和崇拜。作品主要以线条构成,造型比较成熟,线条中、侧、逆锋交叉运用,人物面部表情和衣服褶皱的阴阳关系,通过线条的转折,以及墨色的变化呈现出来,比较准确的刻画出了石鲁的精气神。此幅作品意识到了笔墨的作用,但还没有完全摆脱素描造型观的局限。

70年代初在陕西省博物馆创作历史画期间,李世南对汉画像石、壁画、文人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石鲁的指导、启发下,李世南开始疏远客观事物的透视关系,在平面中追求笔墨结构,采用一些淡化的处理手法,以笔墨为主,辅以简单的设色,以充分发挥笔墨的效果。在创作时,对笔墨的干湿浓淡、用笔的刚柔缓急上,对笔墨造型及章法的分布,都作了精心的设计,融进了自己对汉画像石的理解。

李世南1984年作品《开采光明的人》

1984年《开采光明的人》就是他这种探索的杰作。此幅作品李世南背离写实人物画的创作模式,以带有浓厚表现意味的大写意手法刻画了一群顶天立地的矿工形象,画面的人物造型、笔墨表现以及整体构成,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坚韧之美,大气之美,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在画人物服饰时,他更多采用了由花鸟画中转换过来的泼墨技法,在画人物面部及手脚时,很好借用了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墨块依附在矿工身体上,大面积的墨块给人凝重之感,是矿工苦涩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9年李世南以巨大的创作激情,开始创作大量泼彩人物画和花鸟画,这种独创的表现手法将写意画推向更加自由奔放的境界,自我表现的色彩也更加浓烈,以生、死、爱为主题使李世南作品的基调更加趋向深沉的悲剧性。同年完成作品《贵州印象·岊沙系列》十幅,这组作品以现代意识表现了贵州高原神秘、野性的原始生命力给予画家内心的强烈震憾。皮道坚曾说:“他总在不停地否定自己。每每是刚刚被人们接受,他便迫不及待地推翻那个被人接受的自己,全然不顾公众的愤怒与诧异。他渴望超越,不断超越自己也超越曾经给予他许多恩惠的传统。”

李世南作品《道士》

进入90年代,李世南开始对笔墨的技术性追求逐渐弱化,笔墨逐渐趋向于纯粹,不再将笔墨看做是仅仅依附于造型的形式手段,而把回归笔墨本体,以笔墨为境界作为追求目标,更多的是强调笔墨精神。尤其在1993年和死神的近距离接触,开启了李世南对人生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关照。

《独行者系列》正是李世南在这种观照下的产物,这组带有强烈自喻性质的作品,是李世南大半生与命运抗争的写照。人活着,其实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要独立面对生老病死,面对已知的、未知的所有事情,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来完成,需要内心的强大才能坦然面对。人也正是在这种历练中参透生命真谛,活得充实和圆满。

1997年对对笔墨的重新认识,促使李世南在创作中逐渐摆脱笔墨束缚,抛弃形体的结构关系,作品趋向抽象化,笔墨更强调表现性,也更加凝练。

1998年开始酝酿,2000年开始创作的《中国历代高僧图》,就是他这种追求和尝试的成果。108位高僧在他笔下,没有具体形象和神态,色墨自然渗化,浅线勾勒,人物似乎要化入虚空的背景中去。这种空灵宁静意境的营造,符合高僧精神思想的呈现,更强化了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情感和气势相统一,思想和构图相统一,意蕴与内容相统一。泼墨的恣肆洒脱,柔中带刚的造型,体现出了作者笔墨技艺与思想内涵的双重功力。

李世南作品《幽趣》

李世南作于左右的《沈园遗梦系列》,源于当时和几位友人在深夜的沈园叙旧时的感触。那夜,和友人尽兴而散,一轮圆月挂在天空,周围影影绰绰,满池残荷在月光下呈现出一片炫目的苍黄,这诡异的景色在李世南心头难以磨灭。于是,触景伤情,他便有了描绘它们的想法。一位摄影家朋友的《情绪荷塘》给了他灵感,遂决定省略掉沈园的具体环境,作品通过风、雨、月色下的种种情态来象征唐婉的悲剧。这组系列作品,浓缩了作者对沈园的全部感受,给人如梦如幻的人生感叹。创作时有意将人物消弱,藏到残荷后面,突出残荷的象征性,人物在画中只是符号。在人物发型上,有意模糊他的时代特征,呈现一种现代意识和情调,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在表现梦一般的凄美之境上,作者在技法上做了一些处理,力求达到一种现代意味,与中国书法相通,从笔墨中自然演化而来。

特立独行的李世南先生在创作中,从来都是喜新厌旧,推陈出新,却并未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轨道,他要到哪里去,要攀上哪座高峰?目前,我们看不到尽头。能看到的是,他创作不断,一直行走在由徐渭、八大、石鲁等大师成就的基石之上,向着心中的标杆上升。

在这个附庸风雅、哗众取宠的时代,李世南先生引领和开创了一个风潮,以布道者、先知先觉的姿态,追求独立文化品格,追求中国画大写意的大,这种大,是胸襟的开阔和情怀的博大,是思想的深远和情感的深沉,是德行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一位用生命探索大写意,追求笔墨纯粹的画家值得仰视。李世南——这位开创并深化了笔墨表现主义的画家,毫无疑问,他已经为自己开拓了一片领地,是这个时代的最大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