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地球最后的夜晚》:灯光永不亮起

《地球最后的夜晚》:灯光永不亮起

时间:2023-08-16 00:12:51

相关推荐

《地球最后的夜晚》:灯光永不亮起

6月份的时候,《阿飞正传》重映,我去电影院重温了一遍。影院里观众稀稀拉拉,电影结束以后偶有人低声讨论几句剧情,然后各自散去,风平浪静;

9月,《江湖儿女》上映,大家在贾樟柯构造的江湖里大梦一场,最后电影取得了7000万的票房和7.6的豆瓣评分;

两年之前,毕赣的《路边野餐》横空出世,这部文艺片导演的处女作,以几十万的拍摄成本,拿到了700万的票房和7.8分的豆瓣评分,不可谓不风光无限。

两年之后,的跨年之夜,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同样是一部个人色彩浓厚,晦涩冗长且带有强烈潮湿气息的文艺片,在正式上映首日就卷携了将近三亿的票房,随之而来的,则是豆瓣评分从7.6到6.8断崖式的下跌和铺天盖地的骂声。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反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一上映就体现出来叫座不叫好的态势,这无疑是由于它的宣传方式。

在电影上映前几个月,抖音上一个“陪你看《前任3》的人还会陪你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吗”的话题着实瘙到了大家的痒处,再加上电影发行方“一吻跨年”的宣传设定,吸引了无数眼球,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宣传,让这部电影在上映第一天就赚够了贾樟柯拍一辈子电影也赚不到的钱。

但是,抱着看《前任3》的期待踏入电影院的观众,看到《地球最后的夜晚》,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显而易见。

就好比,一个八十年代风光无限,喜欢谈论诗意,特立独行、自命不凡的诗人,终于意识到在这个三十年以后的世界里,诗人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比尴尬的词语,它再也不能带来荣耀和仰慕,更多的则是与矫情、迂腐、懒惰、油腻这些词语排列在一起。

于是诗人终于不再幻想“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是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终于摘下厚厚的茶色眼镜,换上笔挺的西装,放下他们早就不再年轻的身段,开始在路边发起传单兜售起公司新开的楼盘。

这种妥协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生活上的窘境,却也由于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讲话方式背负了过多的骂名。还好,他们还在坚持写诗,用世俗方式赚钱,买来的纸笔仍然纯洁,灵气还没有被污染,诗句仍然跳脱灵动。

对于一部电影,喜欢与否没有标准,但是它的好坏是一定有一个标准的。“看不懂”足以成为不喜欢一部电影的理由,但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

对于一部电影的审美,我们可能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刻板的状态,过分地去追求明朗的故事线和确定的结尾。对于开放式结尾,我们对于小说的包容程度远远高于电影,就像所有人读完《雪山飞狐》都会在想胡斐那一刀究竟有没有劈下去,也正是这个结尾让这部小说增色不少。

但是如果一部电影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尾,影院灯光亮起来的一刻,大多数观众会有“就这么结束了?”的疑问,甚至怀疑是不是在为下一步的圈钱做准备。

同样的,我们可以接受一首诗的含蓄晦涩或者一幅画的多重解读,乐意从杂乱的意象中寻找共鸣,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敢把故事线可以模糊,隐匿在零碎的,诸如清脆的苹果,晃动的杯子,冗长的隧道之下,就不被大众所接受。

《地球最后的夜晚》优秀之处,在于它的前卫和大胆,被很多观众诟病的晦涩难懂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部轻叙事的电影,它不是将一幅完整清晰的画卷放在你手里,更不是类似于一张阅后即焚的图片,一闪而过,波澜不惊。

它有一个完整但刻意模糊了的故事线,而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一盒无序但是极具美感的拼图放在观众的手里,在电影散场后回家的路上,或者是某个午夜梦回的时刻,拿出这些极具创造力的意象,

好像能慢慢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框架,再仔细思索,你会发现,它每一个镜头都好像意有所指,通过这些或明朗或隐晦的暗示,终于能拼出一幅完整的画卷。

更妙的地方在于,过些时日,把这幅画重新打散揉碎,会惊讶地发现,这些碎片居然能组合成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画面,而这个拼凑的过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探索的乐趣和解谜的快感。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留意,就不难发现,古龙也是利用轻叙事手法的高手。金庸习惯用情节塑造人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他小说中经典的情节津津乐道,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风靡全国而古龙的小说却那么难以改编。

古龙在后期的某些小说中,已经展现出很强的轻叙事甚至反叙事的倾向,他往往是以意象来构造人物,所以他经典的人物多而经典的情节少,用张佳伟的话说“就是郭大路他们只是坐在一个屋子里聊聊天,没有任何情节,我们也爱看”。

毕赣的轻叙事,类似于一种列锦的修辞手法,就像马致远在那首传世的元曲中做的那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具体情节,但是通过简单地罗列意象,就能让你感受到他的情感。

这种手法的直接好处,就在于它能给观众们很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们更有浸入式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六十多分钟的长镜头会有如此轻柔梦幻的感觉,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从电影院出来,望着崭新的夜空,会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毕赣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导演,《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一部超越了当前主流审美情趣的作品,它作为一种前卫大胆的尝试,短时间内被大众批评是在所难免的,就像当时不被认可的梵高,像画出《夜巡》的伦勃朗,或许要等到二十年以后,他才会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我很欣赏这部电影的尝试,至少它寻找了电影的另外一种可能。

看过一篇毕赣的访谈,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他让黄觉去读福克纳,让汤唯读《夜的草》,跟美术指导彻夜长谈,他想拍出那种梦幻迷离的感觉,“就像一场梦,不要表现得太过清晰,但是一切又像童话一样。”

但是如果你还是坚持让我解释这场童话中为什么一个吃苹果的镜头要占用三分钟的篇幅,我没办法给出一个完整确切的解释,就像我不知道怎么解释维纳斯为什么被砍掉了双臂,为什么梁朝伟在《阿飞正传》中最后三分钟为什么可以传世一样。

影片的最后,罗紘武念出了这句咒语,爱人的房间开始转动,烟火在黑夜里熠熠发光,散场灯光亮起,而我像希望烟火永不熄灭一样,希望灯光永不亮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