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春秋末年的孔子晏子之争 齐景公最终选择了此人 网友:命中注定

春秋末年的孔子晏子之争 齐景公最终选择了此人 网友:命中注定

时间:2019-12-23 13:22:14

相关推荐

春秋末年的孔子晏子之争 齐景公最终选择了此人 网友:命中注定

一人一事一段史,以史为鉴洞悉世事百态。临潭随记将持续关注春秋战国的历史趣事,随笔与大家分享。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此话出自晏子对齐景公任用孔子的谏言,最终的结果,也是晏子力压孔子,受齐景公的重用。

千古名圣——孔子

孔子,晏子二人作为春秋末期远近闻名的贤者,二人对春秋时期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孔子在世人看来更有影响力,但在春秋末期的齐国,孔子与晏子相争却稍逊一筹,为何被誉为千古第一圣人的孔子会在齐国的朝堂上败于晏子呢?

孔子与晏子曾有过两次交锋,第一次是在其35岁时,鲁国大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被迫逃往齐国,拜于齐国高昭子门下,并借此与齐景公来往。

一代名相——晏子

齐景公敬仰孔子大名,曾召其商讨政事,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的建议收到齐景公的赞赏,还想将尼溪的天地赐给孔子,但晏子进言齐景公,针对孔子提出的诸多理论,一一批驳,齐景公深思熟虑后采纳了晏子的建议,此后对待孔子只敬不用,后来孔子听说有齐国大夫想要刺杀他,便被迫与弟子们离开了齐国,返回了鲁国。

第二次是孔子去齐国拜访,却不见晏子,齐景公询问原因,孔子说晏子事三君必有三心,不然不会历经三朝还得以重用,而晏子听说后对齐景公反谏自己世代为齐国服务,不像他到处奔走,“拔树消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后来孔子听说了,连忙通过宰我向晏子道歉,并去面见了晏子。

千古名圣——孔子(剧照)

尊王权损贵族利益

孔子对齐景公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质上是为加强王权,当时齐国的国政其实是处于齐景公与齐国国内四大家族共治的局面,这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内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齐国国内四大贵族实力之强,并不是依靠齐景公就能解决的。

晏子是齐国贵族的代表人物,其针对孔子的此种建议,必然会全力反击,齐景公后来只敬不用孔子,但其仍然受到齐国大夫的刺杀威胁,便更好地说明了孔子的治国策略令齐国贵族欲置之于死地,更不用说重用孔子。

孔子适齐

孔子治国策略损害贵族利益,是其与晏子的争斗中落败的关键。

争霸征伐的时代主题

春秋时期周王室已奄奄一息,沦落到要附庸诸侯国才得以生存,各诸侯国间各自为政,互相征伐,齐国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后,齐国便逐渐走向没落,但争霸征伐的时代主题并没有改变。

齐景公时期,齐国面临燕国和晋国的征伐,外部局势并不安宁,齐国最需要的国策不是孔子所言的那套君臣之礼,而是切实可行的治国理政之策,晏子作为三朝元老,对齐国国情了如指掌,孔子对秩序的追求与重构和提高国力赢得争霸战争的国家需求间并不匹配。

晏子沮封

孔子为齐景公开出的治国策略与齐国的国家需求不匹配是其在与晏子争斗中失败的重要原因

晏子与景公深厚的交情

晏子作为齐国三朝元老,资历深厚,虽历经灵公,庄公二朝,但晏子在景公时期才真正得以受重用,其从景公就位,便辅佐在其左右,齐景公本也是个贵族子弟,其曾经对自己身边的酒色之徒说:“没有晏子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没有你们这帮人又怎么能让我开心快乐”可见景公对晏子的依赖程度。

孔子作为鲁国大夫,常年生活在鲁国,虽其名气很大,齐景公对其也很敬仰,但在国事的处理上,如果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齐国国内动乱,其,晏子本就是治国之才,一代名相,在晏子对孔子之谏进行反驳后,齐景公最终还是选择晏子这个三朝元老。

孔子面见齐景公

晏子与景公深厚的交情,也是孔子在与晏子争斗中落败的一大原因。

纵观春秋历史,孔子一生不得重用,是有其原因的,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和我们开玩笑,孔晏之争其实也是孔子命运的一个缩影,其实质上反应了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不适合春秋的时代发展。

孔子对秩序,礼制的追求固然无错,但春秋的时代环境和贵族政治却注定了其不可能成功,孔晏之争未开始便已宣告结束,也难怪网友们说孔晏之争孔子的落败是命中注定。

(文/临潭随记)

参考于:《晏子春秋·外篇下四》 《史记·孔子世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