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原创|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倒霉 而有的人却一直很幸运?(《静思传习录》251)

原创|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倒霉 而有的人却一直很幸运?(《静思传习录》251)

时间:2020-12-03 06:09:43

相关推荐

原创|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倒霉 而有的人却一直很幸运?(《静思传习录》251)

这是静之兄第1085篇原创,累计原创200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251条.

在这一条里,王阳明接着前一条继续谈孟子与告子在学问上的异同,他指出,孟子从根本上去找不动心处,也是有问题的,而告子强迫这颗心不动,更有问题,二者都有问题,区别只是不同病。不过,关于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历来有争论,而且争论不仅发生在心学之外,还发生在王门之内。

具体有什么争论呢?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看王阳明是怎么评论孟子与告子的。

02

如下:

王阳明又说:“孟子的病根,就是他认为性是无善无恶的。性没有善恶,如此论说,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告子执着于这一点,如此便有个无善无恶的性在内,而看待外面的事物又有善有恶,这就意味着有个物在心外,这样就分作两边去看了,便会出差错。无善无不善,性的本体就是这样的。悟透了这一点,只需要这一句就说尽了,更没有什么内外之分。告子主张性在心内,物在心外,可见他对于性的认识还不彻底。”

03

王阳明认为,告子把心与物一分为二,主张性无善恶而事却有善恶,因而是错的。对于告子的主张,王阳明之前已经批判过,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引发争论的,主要是“孟子病根”这几个字。

邓艾民教授在《传习录注疏》里采用了“孟子病根”这一说法,而闾东本、德安府南本却采用了“告子病根”这一说法。大家看,同样是批评,但对象截然不同,前者是批评孟子,后者是批评告子,如此一来,意思大相径庭。

那么,王阳明在这里到底是批评孟子还是告子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在批评孟子。虽然从前后文来看,似乎解作告子会更通顺一点,而且我解《传习录》时用的版本就是邓艾民教授的《传习录注疏》,支持邓教授的观点也似乎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嫌,但是,从阳明心学的本义出发,就会发现,孟子的思想其实是有瑕疵的。实际上,王阳明对孟子和告子是两头批,并没有因为孟子是亚圣就避讳不谈。这反映了王阳明的治学精神——求真、务实。

04

孟子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在于“集义”。

我们知道,“集义”是孟子的发明,意思是要使所有的言行符合道义。这个发明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解决了当时人们知行不合一的问题,这当然是没错的。然而,从更高的层次来看,这个主张仍存在一定的瑕疵,很容易走到在外求义这个错误的方向。比如说,强盗们都很讲义气,但这种义气是对自己人讲的,对被他们残害的无辜百姓,他们可从来不会讲什么义气,这就说明他们心中并没有真正的义气。

可见,孟子与告子一样,都在不动心上分了内外,只是告子的病更明显、更严重而已。当然,孟子的瑕疵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能把孟子的思想践行开来就可以成王成圣了,哪里有什么闲工夫去点评亚圣的得失?我们在这里也不过本着求真的态度去理解王阳明的真实观点,这才不得不谈及孟子的瑕疵。

05

对于孟子,王阳明也只是在学问的根本处指出他不够莹徹的地方,并没有否认他在事物上集义的努力。事实上,王阳明试图用一个学说去弥补孟子的瑕疵,以便使任何根器的人都可以据此修行。

在晚年的时候,王阳明终于找到了办法,他发明了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显然,在王阳明看来,事物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善恶的,但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因为我们的心动了,产生了好恶,这才给事物贴上来善恶的标签。我们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们,有的人好像特别倒霉,总是会碰到坏事,而有的人则似乎得到老天的祝福,总是好事连连,一直很幸运。

06

这是为何?难不成老天真动了私心,厚此薄彼?

其实不然。

此间的秘密在于,总是碰到倒霉事的人内心藏着很多脏东西,习惯用阴暗的心理去看待外界的事物,所以一切自然都是倒霉的;而总是幸运的人内心充满阳光,喜欢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外界的事物,把一切都当做自己的机会,自然一直很幸运。

可见,并非老天动了私心,厚此薄彼,而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所以,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07

《陈翔六点半》拍过一个关于倒霉鬼的短片,发人深省。

有一个人,被上司派去一家合作公司拜访对方的老板,洽谈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他跑过去一看,这家集团公司的老板原来是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这让他不服气,要知道,在学校的时候,他是有名的学霸,那位集团公司老板却是学渣,靠着打小抄才勉强及格的。如今,曾经学霸的他替人打工,曾经学渣的同学却成了大公司的老板。真是造化弄人啊。

他很不解,就问同学是怎么发家的。同学说,这还要感谢他,因为大学毕业时导师给他布置了一个特别难的课题,他觉得难度太大,抱怨不已,导师便给他换了一个题目,而那位学渣同学却捡起这个课题,推迟了一年毕业才把这个课题完成了,后来用这个科研成果创立了一家小公司,逐步发展成今天的大集团。

当他听说这一切后,悔恨不已,抱怨老天捉弄他,不给机会。天使听到他的抱怨后报告给上帝,上帝说,并没有不给他机会呀,要么这么着,再给他一个机会吧。果然,第二天,他的上司就找他谈话,说是要派他和另外一位同事去非洲开拓市场,他知道,这是去镀金去了,回来后肯定会被提拔,于是痛快的答应了。回到办公室后,有人却跟他说,派去非洲的另外那位同事是上司的亲戚,指定是要提拔的,而他不过是被上司派去做陪衬的。他一听,心里哇凉哇凉的,又跑去找上司,千方百计推掉了外派的机会。如此一来,上帝再一次给他的机会就这样被浪费了。

这个人倒霉吗?其实不是,他所认为的倒霉事,都是欣赏他的人特意给他安排的机会,只是他的内心太阴暗了,才错失了机会。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些倒霉事确实是别人设计、暗算他的,难道他不能转境,把坏事变好事?唾手可得的机会都被浪费了,他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命运不公呢?

08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倒霉,而有的人却一直很幸运?

答案是倒霉的人总倒霉,幸运的人总幸运。

问题是,你喜欢选择做倒霉的人还是幸运的人?

附录:《传习录》251

又曰:“孟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有善有恶,又在物感上看,便有个物在外。却做两边看了,便会差。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时,只此一句便尽了,更无有内外之间。告子见一个性在内,见一个物在外,便见他于性有未透彻处。”

去年今日文章:《静之兄 | 寒心!对老师的三种错误看法》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意念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