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东坡赤壁 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东坡赤壁 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时间:2020-03-16 09:03:24

相关推荐

东坡赤壁 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苏东坡的一声“大江东去”,用元代人钟嗣成的一句话说,犹如关西大汉,持铁板铜琶,击打着古老的黄钟大吕,震撼着中国历史,也震撼着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心扉。这铁板铜琶敲响的地方,就是离武汉只有百里之遥的小城黄冈。从武汉市向东,坐在长途汽车上向外望去,小城小镇已经络绎不绝地联起了手。不到一个小时,就进了黄州古城(今黄冈市)。坐上一辆市内公交车,向西,大约十几站,就是当年苏东坡吟唱的地方了。

来到赤壁景区大门前的广场向右望去,一堵古老的城墙出现在眼前,那苍老的古城门上镶着一匾,上书“汉川门”三个大字。城门上方是一座古老的城门楼,这便是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所说的“月波楼”了。汉川门下是一条长长的高高的台阶路,遥想在那900多年前的宋代,汉川门正对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它,原本是一个通向江边码头的城门,而今,沧海桑田,长江也瘦了身,远离城门而去,如今,就是登上高高的城门楼,你也再难看到浩瀚的长江水了。于是我不得不慨叹时光的无情,是它,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世界上的一切,不知不觉中,我们远离了王禹偁、远离了苏东坡,也远离了那个靠着苟且偷安而繁荣起来的北宋王朝。也许只有月波楼左边的那个瘦瘦的小竹楼,还有左前方不远处绿树葱茏的赤壁景区,还能嗅到一点先贤们的气息。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的文后说,用竹子做瓦,一般可挺十年,如果用双层竹瓦的话,最多可挺二十年。可是,他四年间,就因为官职变动换了五个地方。于是,他担心自己离任后没有人再重修竹楼,留下话来,寄希望后任者能时时重修以保持竹楼不朽。

想到这里,我环顾四周,看那高矮不一单调乏味的楼房、马路上新旧贵贱大小不一的汽车,还有路边穿红着绿匆匆而行的男男女女,不禁问道:啊,不朽啊不朽,叹人间万物,究竟什么东西能永远保持不朽呢!走近赤壁时正是午时,太阳火一样地烘烤着大地,在一片竹树的绿色遮挡中,左边只露出一角红色岩壁,好像被太阳烧着了一般。岩壁上,一座黄色建物筑分外显眼。再走近些,赤壁下面的树丛前,一座白色的苏东坡石雕像立在那里,高帽长须,一袭长衫,背着双手,抬头望着远方。瘦长而楞角分明的脸,透过衣衫的褶皱,分明可以看到硬硬的骨头和坚实的肌肉。我在这雕像前驻足良久,无意中,我渐渐地嗅到了一丝丝中国文人的某种气息。跻身于“中国古文八大家”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典型的大才子,可惜的是,他与同是古文八大家之一的丞相王安石,在政见上成了对立派。结果因为改革的得与失之争几次遭到贬官。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就是发生在公元1079年的“乌台诗案”了(被称为宋代的“文字狱”)。就是这一文字狱,差一点丢了一代大文豪的性命!也就差一点让我们看不到《赤壁怀古》,看不到文采蜚然的前后《赤壁赋》了。当然,也就不会有“苏东坡”这个震烁古今的名号了。

举步登到拱门下方,抬头一看,门上镶嵌着“东坡赤壁”四个字;向门两边看去,是一副对联,写的是:“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如此看来,后来写对联的人也和当年的苏东坡一样,都错把这里的赤壁当成了周瑜火烧曹操军队的地方了。经过今天多位历史和考古学家考证,真正三国火烧赤壁的地方,是在武汉西南方向的埔圻(今改为赤壁地名了)。不过细细想来,古今文人的美文不少都是搞错了地方的,就连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也是没到过岳阳的范仲淹老先生凭想象写出来的。这,不但丝毫不影响文章的魅力,而且还以其传神的描写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传颂千年不衰。迈进那个小拱门,里面别有天地,曲折回旋的庭院,让人扑朔迷离。其中,最大也是最有名的建筑就是二赋堂了。二赋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竟是清代末世宰臣李鸿章所题。堂中央,一块巨大的木制大屏顶梁而立,木屏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前为楷体书写,笔力豪迈俊逸,为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碑体书写,笔法古朴苍劲,出自近代书法家李开先的手笔。

前《赤壁赋》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即元丰五年(1082年)某夜,与友人在长江里划着小船所作。文章借周瑜火烧赤壁的史实,抒发了一腔吊古伤今的幽幽情绪和与世无争的超脱胸怀。看来,经过三年的磨炼,苏老夫子到底还是从最初的失落中解脱出来了。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当太守。上任伊始,他例行公事地写了一道《湖州谢上表》给宋神宗,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可是,坏就坏在了他在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我)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我)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里,犯大忌的是两个词,即“新进”和“生事”。原来,当时宋朝正处在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和改革派斗争相当激烈之时。以原丞相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曾指责王安石等改革派是一帮“新进”小人,批评他们的改革举措是“生事”。“新进”的御史台们这一下可算抓住了把柄,把这几句话上纲上线,说苏轼怨望皇上,是“愚弄朝庭,妄自尊大”,奏请宋神宗将其治罪。可是,光凭这几句话,还不足以致苏轼于死地。于是,这些御史们又把苏轼的诗词找来,经过三个月的“潜心研究”,居然如获至宝地发现这位苏老夫子有许多“大不敬”的诗作。向皇上奏道:“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

(苏诗)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这一下苏轼可算遭了殃,刚到湖州三个月,太守椅还没坐热,就被罢官押回开封。一具枷锁,打入大牢。立时,就有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身系狱中的苏轼悲观到了极点。据说,他自下狱后不知是生是死,以至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他心里早做准备。

等等!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