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读《世界哲学史》2——古代中国哲学

读《世界哲学史》2——古代中国哲学

时间:2019-09-03 02:49:22

相关推荐

读《世界哲学史》2——古代中国哲学

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印度大约在同样古老的年代发展,由于地理隔绝的影响,自成一体的中国的精神和宗教传统持续不不断几千年,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从公元前3000年的黄帝算起,文字产生、婚姻制度、音乐产生、筷子等文化都诞生于这个时期。中国哲学有几个主要时期:

早期思想(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600年)

百家时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

中世纪中国哲学(公元前200年——公元1000年)

由于早期思想主要都是由孔子整理的经典所传流,因此我们直接从百家时期开始论述。

百家时期

百家时期主要有三大家、三小家以及其他各家思想。

三大家:儒家、道家、墨家。

四小家:名家、法家、新墨家。

孔子和儒家

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继承了黄帝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而不认为自己有独创的哲学体系。他收集整理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并使之传至今天。

经典著作:不管是孔子自己写的还是继承下来的,在儒家那里,有九部经典,就是《四书》和《五经》。

五经:《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

1、《易经》——传说是公元前3000年的以为皇王所写,核心内容是“八卦”,每一卦都是由三条连续和断开的线组成。其符号的象征意义如下:

“八卦”符号和意义

连续的画线代表明亮的因素:光、运动、生命;间断的画线代表阴暗的因素:平静、物质。中国人把它作为一种具有深奥智慧的占卜奥秘。

2、《诗经》——包含三百首诗歌,包括民间流传的描写自然和爱情的诗歌,以及祭祀歌和带有政治色彩的歌。

3、《尚书》——也叫《书经》,是一部丰富的历史文献,包含了到孔子时代之前两千年间诸侯颁布的法令和诏书。

4、《春秋》——是由孔子自己撰写,是关于鲁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7至公元前480年。

5、《礼记》——内容为中国主要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习惯。如祭祖、宫廷规则等。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1、《论语》——孔子的谈话录。

2、《大学》——包含了孔子格言。

3、《中庸》——孔子的孙子所写。

4、《孟子》——孔子最伟大的弟子孟子所写。

哲学特征:对人及其实践生活的世俗关怀。正因此,并没有形成逻辑学、伦理学、形而上学那样的完整体系。孔子认为关于形而上学的和人死后的问题我们无从得知,但他一贯保守,极力维护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所以他肯定了关于上天、鬼神和祭拜亡灵的活动。孔子的整个学说基本上就是对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汇总。

道德理想:孔子“人文主义”思想始终以人为中心,他认为人的理想不是要成为一个禁欲主义圣人,而是成为一个能够认识世界和人生并且能够保持中庸和思想明达的智者。他并不鄙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但要是违背了道德原则,随时可以放弃一切。

国家和社会:建立国家秩序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的前提是要从个人自身的内在修养着手。如果要在人的头脑中首先建立秩序,首要前提就是:一切事物要正其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在国家和社会的维护和加强方面的作用,重视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制约作用,至少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外在性格。

老子和道家

老子老子、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几乎生活在同一个年代,据说老子和孔子有过一次交谈,关于老子的信息所知甚少,几乎全部来源于以下叙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子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而大多记载都带有传奇色彩。老子“道”的学说派生出来的哲学为道家,宗教为道教。

经典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包含了老子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思想。

道的思想:

1、道是世界万物产生和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是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世界之本源。是万源之源。万法之法,这是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道不可捉摸,所以认知的最高境界接触道,会确信自己的无知。“道”虽然无法把握和认识,但能够察觉到。首先要去除阻碍认识“道”的阻碍,其次要内心世界保持宁静,无拘无束地接纳天地万物。

2、道是智慧之路。道是认识的目的,是真知,除了道之外一切皆无价值,认识这一点的人,就不会以行动和功绩为目的。同时,老子并像印度哲学那样不主张避世和禁欲,而是追求一种中庸之道,这也正是所有中国思想的基本特点。人看见并喜爱世上的万物,但不应该沉迷其中。

老子主张无为,“无”的作为,无为而无不为,使用物体而不占有,劳动而不以此为傲。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以善报善,但老子走得更远,以善报恶,而孔子则主张应报恶以公正和法度。老子获得顿悟,无拘无束,所以能够战胜一切,此所谓以柔胜刚。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

老子认为圣人的标准是能够摆脱自我。一个摆脱了一切的圣人不追随任何人和物,并因而能够获知万物。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是以胜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国家与社会:老子认为,智者的人生信条是通过无为和深刻地领悟道的要义而有所作为,这一信条同样适用于统治者。国家应该没有过多的辞令,没有繁琐的法律,没有戒律和禁忌,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便可一统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静,而人自正;我无事,而人自富;我无欲,而人自朴。”

道家后来的发展:《道德经》的真正思想几乎后继无人。后来的思想家在接受和发展以及普及老子的学说时,大多掺入了自己的观念并歪曲了老子的本意。虽然道学思想在民众中传布范围较广,但是却掺入了过多的迷信色彩,诸如装神弄鬼和巫术,以及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等等。

墨子和墨家

墨子的哲学思想带有彻底的实用主义特征,是非教条主义的。他认为一切都应合乎实际的生活经验,每一种哲学理论都应该满足三个要求:它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它必须经得起批评,它必须具有实用价值。

对墨子来说,古代圣贤的事迹可以作为一种理论的基础,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可以作为一种理论的检验标准。关于是否存在诸如“命”之类的问题,他认为要取决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如果人们看到或听到了所谓的“命”,那么,就可以说“命”这种东西是存在的。如果没有人看到或听到它,那么,就说“命”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我所以知命之有与亡(无)者,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兴亡,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

一种学说要最终接受实践检验,那么就应该把它运用到国家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之中,并以此来检验它是否有利于大众的福利,这就是说,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有和子民的繁庶。

名家

名家最著名的是惠施和公孙龙。逻辑上的咬文嚼字使他们写出了如下的句子:

“白马非马”、“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但除了玩弄概念游戏以及由此导致的荒谬的结论之外,墨家产生了一些令人觉得带有现代意味和欧洲色彩的思想。他们讨论诸如空间与时间、运动与静止、物体和质量等概念,并且提出了一种极为现代的理论,即认为一块石头的“坚”与“白”是与石头的物质属性相分离的!

新墨家

后期墨家开始涉足逻辑学和认识论领域,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其中,而是试图最终证明:逻辑和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也必须服务于生活实践。

他们坚持认为,人的一切认识活动,不管是研究、试验、学习还是纯粹的理解,都应该以解释具体的现实世界为目的,知识的唯一作用就是帮助他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必须认清的一个真理就是,一切都应该服务于一个目的,那就是“造福大众并战胜邪恶”,在这个思想上,他们又重复了墨子的思想。

法家

前面说到,孔子以及其他思想家所倡导的治国原则是由统治者为臣民树立一个可效仿的榜样,并且还要依靠传统的风俗习惯作为制约民众的行为规范。

但在法家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强调制定和颁布详细的法律条文的必要性,以确保人们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

儒家和法家这两个学派之间在实践中展开了激烈斗争。于是,暂时在统治者那里得宠的法家就成了公元前2那场大规模焚书运动中的主要支持者。当时的统治者秦始皇下令将所有的儒家书籍从公共藏书室里清除出来并全部焚毁,私藏儒家书籍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国的中世纪哲学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黑暗时期,儒家僵化为一种国家文化形态,道家沦落为一种炼丹术和迷信。人们对《易经》的注释和增补蔚然成风,利用神秘的八卦占卜未来,封建迷信盛行,有时国家甚至会依赖占卜做重大决定。

王允

王充生活于公元一世纪,他依据经验和理性对所有类型的迷信展开了批判。

他否认人会长生不死,也否认存在天命,他认为,如果天是有计划地创造万物的话,那么天就应该能够教导他的造物彼此相爱,而不是相互抢夺和残杀。

阴阳学说

《易经》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宇宙万物都是在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一种是阳性的、主动的力量,谓之阳;一种是阴性的、被动的力量,谓之阴。

这一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国中世纪哲学中的中心思想,是因为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与中国人的情感意识极其吻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家吸收了阴阳学说里的内容,并将这一思想置于其世界观的中心地位。

中国中世纪早期的哲学家董仲舒这样写道: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道家哲学家淮南子也有类似的思想,王充也认为阴阳相交产生万物。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汉明帝统治时期传入中国。

传说,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尊金色神像(暗示佛祖)飘悬在宫殿之上,于是他就差人从印度请来佛僧。

与此同时,许多佛家朝圣者也从中国前往印度,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印度佛教的经典被翻译成汉语,有些在印度已经散失的著作因此而得以保存下来。

起初印度佛教的各家宗派都曾传入中国,但是只有那些符合中国人个性特征或知道如何去适应中国国情的宗派才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在宗派选择问题上也显示出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那些带有极端主义倾向的教派不可能在中国长期存在下去。中国人崇尚中庸思想,喜欢化解矛盾和消除纷争。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主导动机,在老子那里也是如此,道既是存在者同时又是非存在者;阴阳学派则主张相互对立的力量的融合与相互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中世纪哲学就是将各家学派综合在一起的一种尝试。

中国哲学的当代影响

1.追求中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主题,目的就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平衡。

2.这样的愿望使中国所有的哲学学派都具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这种愿望还使中国哲学家——尤其是老子——产生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

4.与这种愿望相适应,中国人厌恶任何形式的片面和极端。不是停留在对立物面前裹足不前,而是能够看到对立面相互之间的制约性,并且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使对立的双方和谐统一起来。

5、中国哲学不可思议的宽容大度。不是排斥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寻求一种综合之路化解矛盾。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固定地信奉一种宗教,可以自己的需要到喜欢的宗教教士那里寻求安慰,时而到那个宗教教士那里寻求安慰,而每当遇到悲苦的事情,大多是求佛祖保佑。

8.中国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人放在中心位置的。虽然方式不同,我国古代哲学的两个主要派别儒家和道家都是以人为本,主要兴趣都在于人的现世生活及其正确的处世态度。

9.知足、节制、内心平静和灵魂的安宁在中国人眼里是人生幸福的必要前提。

10.中国思想家都同意孟子的那句话:人性本善。

11.中国人几乎从来都不把追求纯粹的知识作为人生的理想。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所以,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

12.由于中国的哲学家们不仅看到人的自然属性,而且还总是把人放到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加以考察,因此,中国哲学又是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

中国哲学对于世界

中国哲学以及中国文化很晚才被欧洲人所了解。十三世纪末,威尼斯的商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在一次经商旅行中经过近东,最后抵达中国皇帝的皇宫。他们在中国逗留了几十年,回到欧洲之后,马可·波罗报道了这个人口众多、文化昌盛的遥远的东方帝国。

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个遥远国度的伟大文化成就的欧洲思想家,他把中国人的精神和道德观与欧洲的作了比较并得出如下结论:

“在我看来,由于我们这里的道德败坏已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境况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请中国给我们派遣使臣过来……所以,我相信,当一个智者被任命为法官……由他来裁定这个民族的优秀与否,那么他就会向中国人献上金苹果。”

18世纪,随着欧洲对中国园林艺术、瓷器等类似的中国东西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的哲学成就也更多地被欧洲人了解。

沃尔夫、狄德罗、伏尔泰和歌德都曾研究过中国哲学并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狄德罗写道:“从历史、民族精神、艺术、智慧、政治等方面来看,这个民族要优于其他民族。”

伏尔泰评论说:

“中国人功绩卓著是有目共睹的,此外,中华帝国的国家体制也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好的。”

当代一位学识渊博和思想自由的哲学家格拉夫·赫尔曼·凯瑟琳写道:

“中国塑造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美的人性……就如现代西方人创造了迄今为止最为优秀的技能文化,古代中国人则创造了一种迄今为止最为优秀的生存文化。”

中国哲学注重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追求人性完美;而西方哲学则注重认知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技能文化………

下一篇文章将开始西方哲学的介绍,喜欢的朋友请关注和分享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