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陆文夫巧对对联的一则旧闻 折射出莫言当年如日中天的知名度

陆文夫巧对对联的一则旧闻 折射出莫言当年如日中天的知名度

时间:2019-01-07 04:43:19

相关推荐

陆文夫巧对对联的一则旧闻 折射出莫言当年如日中天的知名度

中秋节放假在家,将书橱里的杂物整理了一下,找到一份A4纸大小的簿册,原来是当初自己所写的文章的剪贴薄。

随便翻了一翻,看到一篇不足四百字的豆腐快,写的事情,倒是一段秘闻。

到网上随便地找了一下,还真没有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这一个小短文,当时发在当地地方报纸的副刊上,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发在地方报纸上,就像扔进了小水沟,只有水沟边上的几户人家看到溅起的圈圈涟漪,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根本不知道小池塘里泛起的微波。

所以,我先把这个短文重新摘抄如下:

陆文夫巧对对联在1987年金秋10月举办的盐城“丹顶鹤散文节”上,著名作家陆文夫、海笑久别重逢,自然海阔天空地神聊起来。言谈之间,海笑抛出一句绝对,自称绝无下联,求教陆文夫。顿时把这位妙笔生花的大作家给难住了。上联是:莫言莫言莫不言。这联中的第二个“莫言”巧妙地嵌进了一位创作过《红高粱》的青年作家的名字,连在一起,又别有一番意思,欲工整地对出下联并非易事。一连几天,陆文夫愁眉不展,神思恍惚,苦觅下联,却难有建树。一日晨,陆文夫倒背双手,半痴半迷地边走边想。此时恰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广播里传出播音员“方明”的名字。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陆文夫微微一怔,若有所悟,只见他双手一拍,眉开眼笑,连呼:“有了,有了。”径直闯进海笑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说:“下联有了:方明方明方才明。”这副神来的妙对和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海笑也忍不住拍案叫绝:绝对的绝对。”

事情过了许久,那么,我当时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

文革期间,我父亲与陆文夫在一个写作组。当时,陆文夫主导创作一部反映阶级斗争的长篇小说《新潮》,我父亲也算是创作组中的一员,如果这部小说在文革期间写成的话,作者的署名一定会像文革期间通行的做法一样,会标明:《新潮》创作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父亲就会是这个创作组里隐名埋姓的一员,即使是陆文夫,相信也不会在那个长篇小说上署上他的名字。

后来,这个长篇小说没有写成,但父亲也算与陆文夫建立了战斗的友谊。

当时我母亲下放在乡下的小学当教师,在学校边上,买了一户下放户的茅草房,离街上很远。

我父亲有一次在创作组里随便地说了一句:在街上买一个房子就好了,回去就用不着走那么远的路了。

陆文夫与妻子摄于五十年代

陆文夫听说后,说:这还不容易?我认识那些苏州的下放户,他们在这里也呆不久的,我给你去问问。

当时与陆文夫一道下放的还有《苏州日报》的记者、苏州滑稽剧团的演职人员,陆文夫与这帮人过从甚密,虽然在文革期间,但陆文夫似乎有先见之明,已经预感到下放政策迟早要发生变化,所以,他自告奋勇地为我家去物色房子了。

没过几天,陆文夫果然带着我父亲,到附近的一处居民点去看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个下放户,从苏州下放之后,在这里花了一点钱,砌了一幢房子,不知他找了什么门路,准备调回去了,价格也不贵,大概在八百元左右。

右为我父亲,与陆文夫共事时的旧影

我父亲当时很看好那幢房子,但后来考虑来考虑去,因为我母亲还在乡下的小学工作,如果把家搬到街上来,母亲上班就很不方便了。如果要买下这幢房子,就得把乡下的那幢茅草房给卖了,那么,我母亲就没有地方住了。

所以,陆文夫热心介绍的房子最终没有买成,但由此可以看出,陆文夫还是一个挺热心的人。

我上面引述的那篇小文中提到的日期,也就是1987年,陆文夫参加“丹顶鹤散文节”,重归故地,本来参加会议的各路作家,当天是安排到海边去参观浏览,但陆文夫怀旧情结比较浓,没有跟随团队去游玩,而是留在了他当年工作过的文化馆,把过去曾经呆在一起的创作组成员召集起来,叙谈话旧。我父亲当时已经回到文教系统分离之后的原单位——中学校,接到电话,特意赶到文化馆去见自回去之后就没有见过的陆文夫。

吕锦华《远看陆文夫》记述了当时陆文夫的私下行动

父亲与陆文夫见了面,重话当年,恍若隔世。此时的陆文夫在八十年代的文坛上已经走到“头部”顶峰位置,引领着中国文学的滔滔潮汛,但他对下放时的战友仍然念念不忘,情深谊长,也就在这次接触中,陆文夫聊起了文坛,也讲起了这件巧对对联的轶事。

就在这次聚会上,陆文夫赠给我父亲的书

后来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短文,寄到了当地的报纸上,于是就刊发了出来。

时过境迁,从这篇小文中可以看出一些如下的信息:

一是陆文夫与海笑关系不错。

我曾经从网上的旧书店里买了一本海笑赠陆文夫的书,当时传闻陆文夫去世后,他的书被《苏州》杂志的编辑捡了一些珍贵的部分,其余的都卖了。

我当时还联系了那一个似乎是姓黄的编辑,问有没有这回事。这位编辑说,他肯定没有参与此事。

二是可以看出当时莫言的名头还是挺响的。连陆文夫这样的知名作家,都拿莫言的名字,做起了文字游戏,这证明了莫言自《红高粱》问世之后已经拥有了如日中天的醒目地位。而《红高粱》发表的时间,正是这次聚会的前一年:1986年。

三是文中提及的这副对联回味一下,还算有一点意思。

“莫言莫言莫不言”这联中,中间的一个“莫言”是指作家莫言本人,第一个“莫言”的意思是“不要说”,那么,联起来就是“不要说莫言不要不说话”,经过多次的“负负得正”的否定之否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莫言要大声说话”,“畅所欲言”之意也。

后来对上的“方明方明方才明”,比照上联,很容易明白它的意思,而且在内涵上也暗含着“恍然大悟”的意蕴,与上联制造的难题,也能遥相呼应。

尤其是“莫不”与“方才”,这两个部分,后面的“一字”都是前面“一字”的展开与解释,所以从两个对联的内容上看,还是非常工稳的。

旧闻新翻,算是给文坛添一点掌故,也能折射出掀起的点滴水纹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