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古代哲学 道德规范与原则的体现 追求理想人格的目标

中国古代哲学 道德规范与原则的体现 追求理想人格的目标

时间:2019-07-27 10:07:47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哲学 道德规范与原则的体现 追求理想人格的目标

大家好,我是刘宝奇,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中国古代哲学,道德规范与原则的体现,追求理想人格的目标。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既是一定道德规范与原则的体现,又是人的认识不断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升华过程。在古代哲学家的术语里被称作“圣人”、“君子”、“醉儒”者就是达到了完关人格的境界的完人。这是理解中国哲学的又一个切人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的理想人格的要义,那就是“内圣外王”。意指内在修养达到圣人境界,治理天下实行仁政。这里,内圣是根本,是基础;外王是发挥,是延伸。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政为用,体用兼备,集于一身,达到社会的最高理想境界。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人们的学说比较起来,更多了一些现实感。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曾提出社会统治者应具备什么条件的问题,他认为只有理性的智慧才配享有社会的最高权力,这就是他的“哲学王”。而中国的儒家则是“道德王”,是从社会的丰富多彩生活中塑造出的高尚人品风范。

在孔子的心目中,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应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因为这些人的自身德性修养已至极境,此谓立德;同时他们又身居君位,以道德感召力使天下大治,此谓立功。孔子把道德修养作为理想人格的立足点,推崇“仁”为最高的道德品质和标准。具体来看,就大处着眼,它包括克己复礼,爱人、孝悌、忠恕等内容;就小处着眼,它又包括敬、忠、智、勇、温、良、恭、俭、让、刚、毅、木、呐等内容。还包括知、情、意与真、善、美等的统一。对孔子来说,为社会建功立业是一生认识和实践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功业十分看重。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把仁、义、礼、智作为人的本性,更偏重德行和德行的方面。

孟子认为,要寻得修身养性的人生境界,首先要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这种观念与方法以后被宋明儒家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律条。其次,还要集义,即一点一点地聚结良好的品格也就是具有浩然正气。值得注意的是,在德性中孟子特别强调反身体验和内省。他一再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同样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荀子,更是把这种修身的认识发展到“慎独”的境界,要求人在无人觉察而独处时同样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慎独乃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因为它是自觉原则的最高体现。以后,这一思想成为儒家学说中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大学》讲“君子必慎其独”,《中庸》讲“故君子慎其独”,都是对荀子思想的发挥。

内圣外王理论在儒家经典篇目之一的《大学》中得到了总结,具体体现在所谓的八条目中。《大学》主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人们修持程序与目标。达到内心修养的第一阶段,总称为修身,也即立德和内圣的认识过程。接着进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阶段,也即所谓立功和外王的实践过程。这里,不仅对各个阶段中的每个环节都作出了认真的思考,揭示了认识发生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形成了由低到高、由内向外、由浅显到深刻、由认知到行动的发展过程。这一塑造理想人格的基本框架自然影响到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认识论问题的回答和解决。

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中还特别强调注意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见精神,求得真、善、美与知、情、意的完美结合。比如孔子就很重视音乐艺术修养在理想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礼使人从善,那么乐则让人懂得审美修养的重要,体现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善取向。他还说过这样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它表明:离开审美,离开文学尤其是音乐,理想人格的培养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不仅如此,儒家思想中对人格意志的培养也提出许多卓有见地的认识,孔子甚至认为,为了坚持真理,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必要时可以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强调坚持真理需要靠平素精神力量的聚集和培养,这是一个持久不懈的磨炼意志品质的进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凡此种种理想人格的论述,可谓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它张扬中华民族的风格、特性和中华文化生存的永恒精神,彰明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和凝聚力。尽管儒学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糟粕和腐朽的东西,但瑕不掩瑜。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汲取有益的成分,是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要义所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