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与发展建议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与发展建议

时间:2019-02-02 01:52:42

相关推荐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与发展建议

——侧重于“线上平台”业务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李蓉严华

国内消费信贷市场正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进步,社会征信体系的逐步完善,各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个人线上信贷业务。“线上”有望成为消费信贷重要的增长极。

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

以来,与中长期消费贷款变化曲线逐渐平缓相比,短期消费贷款比重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在金融业整体去杠杆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车道。

(一)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消费升级、政策支持和金融科技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个人消费信贷需求强劲。数据显示,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当年增加3.89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增量,末余额达到9.80万亿元。从目前的规模来看,消费信贷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4.67万亿元。

(二)个人消费金融提升空间大。与发达金融市场相比,国内个人消费金融提升空间大。以美国为例,末,美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达37629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0.2%;末,我国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不含房贷)的规模为5.92万元亿,在GDP中占比为8%。同时,国内消费金融产业消费信贷(除房贷以外)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为20%,低于韩国的41%和美国的28%,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较发达国家滞后较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最新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89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167亿元,增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居民部门新增短期贷款4294亿元,涨势明显。

(三)消费信贷渗透率仍较低。国内消费信贷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渗透率仍较低。主要表现是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在各类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以中长期贷款即住房贷款为主,短期消费贷款略有增加但占比仍很小。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消费信贷渗透率较低。对银行而言,消费信贷具有“轻资本高回报”的特点,在未来银行将战略重心更多向零售迁徙的背景下,消费信贷将成为银行零售转型重要的突破口。

(四)互联网平台消费贷款活跃。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为4.38万亿元,较增长了904%;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为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9%。截至12月底,互联网平台消费贷款余额3500亿,网络平台(公司)正常运营数达1931家(3月底为1021家)。

在当前全面整治“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平台消费贷款依然保持活跃。一季度最新数据显示,互联网平台前20家一季度新增贷款572亿。

在商业银行回归本源的大环境下,银行对公业务和同业板块业务增长放缓,零售业务成为各家银行转型发力的重点。由于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是各家银行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中,消费金融业务成为银行发力的“主战场”,消费信贷日益发展特别是在消费日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下,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基于消费者年轻化、信贷业务流程简洁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信贷有利于银行拓展客群、提高体验。

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以来,消费金融一路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较低。发达的个人消费信贷是成熟的社会法制、个人信用制度以及完善的资本市场的产物。

(一)普遍共性问题1、征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私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处于各自为营、游离于社会信用体系之外的状态,在数据收集、评分体系方面也截然不同,相互间缺乏共享渠道和机制。必须建立一个覆盖所有与互联网金融发生联系的个人和企业,并允许任何互联网金融机构接入的公共征信服务平台。

2、信贷二级市场不成熟消费信贷二级市场的发展使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具备了再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二级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需要同资本市场以及社会保险机构合作,建立一个规范的、信用度高的消费信贷二级市场,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适时出清,降低消费信贷风险提供制度保障。

(二)线上消费信贷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不断推出信贷创新产品和工具,正在逐渐改变金融消费习惯。运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多维数据模型为客户在线发放小额贷款,客户可在线申请,实现全线上自动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客户体验,较好地满足客户消费信贷的“高频、小额”的资金需求。

同传统业务相比,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线上信贷业务的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是组织架构和机构人员配置跟不上线上信贷业务发展的步伐。线上信贷业务的开展,除需要传统的营销市场把握外,对于银行金融科技应用能力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日益增强,原来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风控管理已不再能满足银行线上信贷业务的开展,银行亟需构建符合线上信贷业务开展的业务团队,加强“数据挖掘需求,数据驱动风险控制”类人才培养。

二是信贷产品设计与业务体验较差。商业银行在设计个人线上信贷产品时,对客户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等调研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并且在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银行自身利益和风险管控,因此在产品流程和客户体验方面的重视度不够,产品与客户真实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亟待提高。随着“95后、00后”新消费人群的崛起,以“新人群、新需求、新方式”为特征的“新消费”模式需要商业银行在信贷产品设计上更好地把握住“风险控制”与“客户体验”的制衡。

三是缺乏大数据信贷产品风险管理的经验。传统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的理念不再适应线上产品风控。如果说风险管理是消费金融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么“线上数据”就是风险管理的生命线。对于消费金融整个业态而言,须加强对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大数据风控与消费金融的融合。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结合传统个人信贷制度,再造个人信贷业务新流程,通过建立客户筛选模型,简化客户准入标准和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业务操作的高效、便捷。大数据信贷产品的自助信用属性,对传统银行业是一个新课题,如何把握风险控制成为商业银行的一大考验。

四是信息安全外部环境不容乐观。随着线上贷款市场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蓄意造假、欺诈行为也日益增长,欺诈分子通过试探交易摸清银行贷款平台规则体系的具体细节,制造虚假账户、虚假流水、虚假贷款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银行身份验证、绑卡验证、手机验证、社交账号验证等各种校验,骗取银行授信。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金融贷款建议

政策的完善是前提:不管是行业的统一监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还是资本市场、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都将成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就商业银行而言,从自身出发,应该重点抓好消费场景、风控能力、获客能力和资金端获取能力等方面的建设。

(一)定客群国有银行具有优势的是资金和大量客户的沉淀。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客群,银行目前的首要问题是对消费群体进行深入分析、深度挖掘,确定细分群体和准入标准。

定客群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客户提交授信申请后,商业银行通过内外部大数据运用,对客户的历史行为、交易行为、信用行为、资产负债、公积金、社保信息等进行数据分析,针对客户打分把情况确定差别化授信额度、期限、利率等,引入电子渠道营销通知客户。客户线上发起提款申请,银行完成线上身份核实,系统自动审批放款,贷后客户线上自助还款。

不同的目标用户和信贷需求基本决定了金融产品形态,即产品的额度、期限、费率、准入门槛、营销渠道、资金渠道等各个要素。商业银行综合多方面因素,在“了解你的用户”的基础上,审慎积极地设计富有竞争力的产品,避免产品形态和目标用户的不匹配而造成产品盈利性不佳或者客户的“逆向选择”。

(二)抓场景应用场景化和平台化的发展正在为商业银行打通消费信贷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客户行为向移动化、碎片化、服务场景化发展,金融服务的移动化、场景化成为了主流。商业银行做消费金融的方向一定是走出去,在场景上做一定的探索:购物、家装、旅游、教育都是目标场景。平台和场景首先是了解捕捉客户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平台沉淀的大量客户信息,有助于银行分析客户偏好和需求,提供更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其次,将金融产品对接或嵌入平台和场景,能够使金融服务与客户消费无缝和无感对接,提升服务体验,并帮助银行跟踪客户交易动态和资金流向,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三)拥抱金融科技从业务本质层面来看,金融科技驱动消费金融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不可逆转和逐步加深的,银行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风险控制是当务之急,包括(1)构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2)反欺诈、(3)账户预警、(4)指纹识别等。

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兴金融科技正在为消费信贷创新发展赋能。借助数据、模型、系统等,银行建立和发展有别于传统业务的“数据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在客户识别方面,能够获取更多维度客户信息,进行精准画像,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准确评价客户;在业务流程上,借助技术手段建立的系统化和动态化的风控体系能够实现小额授信的在线实时审批,即时辨别欺诈风险,并对贷款全流程进行风险监测和预警;在服务体验上,更便捷地将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送达至客户。金融科技正在从后台向前台转变,形成对外输出的开放能力。

(四)充分发展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拥有发展大中型核心企业的优势。供应链业务自偿性特征有助于降低授信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快速扩大中小客户群基础。着力点是“B+C”模式,一方面要加强B端的筛选能力,提出并建立B端评级指标及选择标准,加强持续监控;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B端和C端联动营销优势,加强信息分享和分析,挖掘和拓展消费金融客户群体,建立强大的对C端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包括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将信贷资源通过正规渠道释放给真正有需要、有还款能力的好客户。

(五)竞合发展,优势互补商业银行拥有大量优质客户群体和较丰富的资金、渠道、技术等资源优势。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公司等,在产品创新、新技术运用等方面机制更灵活,更能及时抓住市场新需求和热点并迅速开展营销服务。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线上联合贷款业务。合作方主要是发挥在渠道、获客和在线技术方面的优势,商业银行主要是发挥在资金方面的优势,双方取长补短,在线对接,进行批量行外获客,双方各自独立进行风控审批,共同实施贷后管理与催收。如多家银行与微众银行合作的联合贷款“微粒贷”,与新网银行合作的联合贷款“好人贷”等。竞合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互惠共赢的消费信贷方式,应该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