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火星能否成为“第二地球”?水冰 甲烷物质的发现或表明有生命

火星能否成为“第二地球”?水冰 甲烷物质的发现或表明有生命

时间:2024-07-09 06:03:15

相关推荐

火星能否成为“第二地球”?水冰 甲烷物质的发现或表明有生命

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作者:文/虞子期

火星,作为太阳系之中研究最多的天体之一。近些年来,人类不断的进行火星探索,并且制定了未来可能实行“火星移居”的计划,可以说已经完全是存在改变现有火星状况的思维了,希望建立出人类的“第二个地球”,但是从已有的科学探索数据来看,火星的改变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即使未来人类有能力进行登陆,要想让“火星”变“地球”,少说可能都是得上百年吧,况且暂时也不知道火星有没有支配人类或者地球其他生命支配的元素,这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如今的一些发现。

1、火星环境——沙尘暴

沙尘暴一般我们在地球上也看见过,这种状态之下的环境可以说是基本没法进行居住。而根据欧洲宇航局(ESA)的报告指出,研究人员们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火星每三年都会笼罩上强大的沙尘暴。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规律性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主要发生火星沙尘暴的区域是在北极,已经成功的跟踪了八次沙尘暴的演变。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按照已有的探测数据来看,火星的这种极端气候现象,一般是在5月下旬进入到一个高发期,持续时间大概是几天,然后消失。所以说,火星沙尘暴是一个演变的季节性过程。

2、火星甲烷的发现

甲烷的发现已经得到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证实,而甲烷的出现,也预示着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因为在地球之上,微生物生命是地球上甲烷的重要来源,如果确定了甲烷,我们至少有一定概率在同样的区域找到微生物,虽然石头与水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可能产生甲烷。但是从如今的火星情况来说,不太可能,因为火星已经成为了一个荒废的星球,没有水的确定性发现。除非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以前的火星上存在生命或者是水的可能性,被保留下来了。

而发现甲烷的位置是位于火星的“盖尔火山口”,算是好奇号火星车的常驻之地,在的时候,好奇号火星车就在盖尔环形山(Gale crater)地区完成降落。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在“盖尔火山口”区域,测量到的甲烷非常多,每10亿单位中有大约21单位的甲烷。这也是的时候,科学家们提出的火星空气中发现甲烷的一个确定性结果,并且比预估的还要多。初期的时候,根据科学家科拉布廖夫表示,火星甲烷浓度不超过一万亿分之十,但是好奇号却发现了火星表面的甲烷浓度达到了二千分之一。

3、火星水冰以及类似地球盐湖的发现

这两个的发现,可以说是确定火星生命的一个基础。根据《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报告指出,科学家们发现水冰是借助SHARAD(浅层雷达)探测到的,并且是存在的,而发现的区域是位于火星北极表面的下方。根据意大利航天局表示,单独的对冰的含量来说,是达到了90%。根据得克萨斯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了的话,整个火星都将被一层一米半的水覆盖,所以说含量还是很高。

而关于类似于地球上的盐湖发现,也是《自然地球科学》杂志才公布的结果,该结果是建立在“盖尔陨石坑”之上的(与上面“盖尔火山口”一样),而对于该陨石坑的出现,根据德州农工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大概是在36亿年前形成的,是火星被一颗陨石所撞击而留下的撞击坑,就是在这个区域。通过对火星地质地形的勘察表明,超过30亿年前存在于大风火山口的湖泊经历了一次干旱事件,这可能与火星的全球干旱有关,这个湖泊间接的就指向了“盖尔陨石坑”,其实这也说明了火星存在水的概率。

4、支持火星存在水或者河流的研究

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科学进展》杂志就公布了相关报告,通过对火星表明的卫星图像研究,专家们发现的许多迹象表明,火星表面在很久以前曾存在河流、湖泊和海洋,水量几乎相当于地球的北冰洋,可以覆盖整个火星表明,并且水量的垂直深度可达140米,而该火星水的消失大概是在37亿年间。在消失之后,火星的气候就转变成了如今的模式,整个星球变得干燥,毫无生气。

所以说,从对整个火星现有的部分发现来看,火星的如今状况就不用说了,曾经确实可能具有与“地球”相似的地方,越来越的多证据表明出了火星是一个以前甚至可能能够居住的星球,而对于生命的存在,虽然找到了甲烷的物质,但是美国宇航局(NASA)也暂时无法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明,那就是一定存在火星生命,都只是进行猜测性说明,只能说存在生命概率大。

当然对于我们未来是否会真实地移居到火星上去,从如今的情况来说,可能还是地球是最好的。毕竟保护生态环境比开发新的生态环境要“简单容易”多,况且以如今的科学技术来讲,是暂时没有可能性到达火星的,其次可能就是需要先建立“月球永久性基地”才行,有了这个跳板,人类上火星可能才会更加简单一些。谢谢大家阅读!

参考文献:《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科学进展》杂志、《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报告、NASA、ESA、俄罗斯科学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