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两小儿辩日”正确答案:早晨远 中午近

“两小儿辩日”正确答案:早晨远 中午近

时间:2018-07-13 03:15:50

相关推荐

“两小儿辩日”正确答案:早晨远 中午近

许罡

孔子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人类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智慧,但一则“小儿辩日”竟然把他难倒了!今天的很多孩子曾向父母提出很多很多怪异的问题,有些问题父母能回答得出来,有些问题恐怕是博学多才的父母也始料未及的。很多情况下,请注意,这里讲的是“很多”,不是“全部”,父母并不是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而是简单一句“今后你长大就知道了”带过!

作为人师的孔子,当年小儿提出日出时分距离地球远为什么反而大、日中时分太阳距离地球近反而在人们眼中小这个问题时,完全有义务向小儿解释。他笑而不答,表明他没有答案,就连“你们长大就知道了”也不敢说,以孔子的博学与智慧,他已经感觉到,这个问题不是人类可以探讨的,答案也不是人类可以作出的。

小儿辩日跟“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非常雷同,看上去简单,其实很难解释清楚。但是,仔细思索,答案似乎也并不难。这里需要一个词来介入——角度。

中国人最喜欢强调“角度”。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同样一个论点,所处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角度观”在中国人的思维里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代著名大文豪苏东坡当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江西九江游览庐山后,在《题西林壁》中写下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角度”论据。

比苏东坡更早、更能说明“角度”问题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明与时任宰相的许敬宗的一番对话。

当年的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找我眼里,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经常在我面前谈论你的是非对错,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种地的人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说它好;走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说它不好;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在月下吟诗作赋而欣慰不已;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参考《贞观政要》原文,此处用白话文表述)。

唐太宗听了许敬宗的话之后,由衷地赞叹:“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在两千多年的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于“角度”这个概念的重视,也许并没有现在这样重视。虽然那时候偶尔也有政治家提倡依法治国,但道德的力量似乎超越了法律。在重视道德的社会里,是非对错的界限似乎很容易明确。在弄清楚事情真相后,谁对谁错,往道德的天平上一放,就能测出其是非对错的分量,大有“非黑即白”的意味,大有“不是朋友,即为敌人”的武断。在法治的社会里,这种粗暴的武断式结论大大改观了。就是因为角度的介入。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真相。

在一起喝咖啡的三个好友中,甲乙两人因为一件事情产生了严重分歧,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恶言相向,大有反目成仇的架势。这时,一旁的丙其处境很尴尬,他一定被激烈争论的甲乙二人拉来做评判。丙如果帮助甲,甲一定将其视为“公正的评判者”,具有一定的正义感,被视为“朋友”,但在乙的眼中,丙支持甲的错误的观点,没有丝毫正义感,可能被视为“敌人”。相反,如果丙支持乙,甲对丙也有明显的不满,甚至带有锋芒毕露的敌意,而乙却认为丙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这就是角度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一件事物,很有可能将结论、结果完全颠覆。角度,有时候也可以视为一个人的立场。

对于包括太阳在内的任何物件,在人们的眼中,距离远近是其大小变换的主要因素。距离远则物件小,距离近则物件大。这是没有异议的正确结论。但当年孔子所遇到的“辩日”中的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完全颠覆了这个结论。由于事发突然,以至于当时孔子的思维像电路短路一样,全然哑火,答不上来。

如果用“角度”来解释,答案似乎也可以令人信服。

日出时分,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远,为什么看起来反而大?而日中时分,太阳距离地球近,为什么看上去反而小呢?

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出时分看到的太阳是其侧面,也就是说太阳是斜照在地球上的。侧面照出来的人影高大得多。日中时分人们所看到的太阳直射地球,是其正面,它照出来的人影也非常矮小。我们平时用照相机去照一个平面图,正面拍的比适当角度的侧面拍出来的面积要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很复杂,远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对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不要简单地给予下定义,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衡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