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美学思想文化 它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美学思想文化 它对后世的影响

时间:2022-04-10 10:37:22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美学思想文化 它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乃作者翟姚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服饰美学思想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人研究的课题,决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论述透彻的。鉴于本书的选题所限,不可能将这一问题作详尽的论述,只能从宏观上作一番框架式的美学勾勒,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读者朋友能参与进来,进行共同的探讨。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多元的。到五四前后大量出现的以中西合璧为特征的中山装、连衣裙,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围绕着穿西装与爱国主义的强烈争执,以至于今天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带有共性的审美心态,无不或明或暗地折射出传统服饰美学观念的影响作用。

传统服饰美学

中国服饰美学思想中注重社会伦理等级的倾向,使服饰效果与社会保持着异常紧密的联系,有些服饰样式由于集中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观念和时代精神,乃至统治者的喜爱,甚至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象征,这种情况不仅使得中国古代服饰与封建政体之间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比如在明代,由于受的思想左右,那时的人们将服饰与人的个体生命关系放到了极不重要的位置上。还有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政治的需要,迫使人们穿戴清一色的服装,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上绿下蓝,一身军装,人们对服饰需求的个性追求完全被遏制了,个性美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单调乏味的共性强制。在近代,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长辫大袍为标志的满清服饰便立刻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剪辫易服便迅速成为当时的时尚,各种新式样的服装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

满清服饰

满清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服制礼规也自然寿终正寝,中国服饰的发展速度则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随着西学东渐时代的到来,受过新式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年轻人,纷纷喜欢上了西装革履,整个社会出现了西服革履与长袍马褂并存局面,再到以中山装、连衣裙等中西合璧的新款出现,近代中国的服装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很快完成了“ 推陈”与“出新”的双重历史任务。可以说,如果没有千百年遗存下来的服饰与社会之间形成的紧密关系,中国近代服饰的发展变化是难以达到这种速度的。另一方面,以“礼”为核心的中国服饰传统观念,从不或很少能够围绕着人的身体条件来评价服饰的美与丑,探讨服饰与身体条件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西方的“寻求身体与服饰的完美和谐,即精神与形体的和谐,服装与精神的和谐”不同,中国古代寻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西服革履

传统服饰的美是在个人向社会的靠拢、个性对共性的依附中产生的,而不可能只是凭个人的兴趣爱好随意修饰出来的。个人觉得服饰再好看,样式、颜色再别致,但是如果与社会上的服制礼规相脱离,与社会的共同要求相违背,就会马上受到“目逆而送之”。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凡是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时代,往往也是人们的服饰美学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个性化服饰也就越丰富,人们的追求也就越大胆、越开放;但几乎是与此同时,各级官府在这个时候发布服饰禁令也是最频繁、最严格的。情与礼,人与礼,美与礼,仿佛永远无法摆放到一个平等的水平面上,和平共处,相依相衬,共同发展,而总是以“礼”的至高地位和绝对优势凌驾于服饰审美的上空,控制、左右和摆布审美发展的整个过程。

传统服饰的美

这种情况形成于历史,积淀成习惯,最终以稳定成熟的文化的方式,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国人的着装心理和审美取向产生着潜移默化又无时不在的深刻影响,并在国人心目当中形成了这样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审美心理定势:第一,趋同性审美心理。这一结论是否准确合理,我们还可以商榷,但就服饰领域而言,他的观点的确指出了国人着装方面的一大心理特征一趋同。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确立审美。心理的支撑点,确定服饰的美丑,使得中国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服饰,而是将社会的流行与他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着装的依据。这样一来,服饰显示的不是个体的审美理想,而是某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所以,历史上趋同性心理往往造成着装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体一装等弊端,客观上阻碍了服饰形式的不断更新,也大大地局限了服饰美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服饰美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中性化审美心理。这一点在汉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不断。先秦时期的“乾坤即天地,天在未明为玄色,故上衣像天而色用玄;地为黄色,故下裳像地而色用黄”。道出了黄色在早期服装上的应用与由来。这几段文字既揭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黄色美学意义的独到理解,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服饰对“中和之色”的普遍运用。尽管中国古代有时也将大红大绿用于官服,但这仅仅是上朝公干时所穿着的服装,平时是绝少穿用的。而一直备受尊崇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的仍是以黄色为代表的中性色系。在近现代社会,除了婚庆等特殊时期,穿红戴绿的情况更加少见,社会上流行的中山装、西装、长袍等具有正装味道的服装更以黑、白、灰及介于这三色之间的中性色为多。妇女们喜爱穿着的新式旗袍也一改满族旗袍大面积织花绣叶的特点,为了显示高贵典雅的美学效果也常用淡雅的颜色。

社会上流行的中山装

第三,重视着装的社会效应心理。这一点是由注重从着装人的身份、地位来评价服饰美丑的传统习惯中派生出来的。由于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服饰的理学(即社会观念)意义,把穿衣戴帽绝不看作是个人的日常小事,而是作为个人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对个人承认程度的一种标志。因此,对着装社会效果的重视往往要超过对服装本身价值的重视。这一点延续到近现代社会,便出现了孔乙己至死也不脱掉“长衫”的行为,因为,在清末那个年代里,“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能产生人们把着装者看作是读书人的社会效应。旧上海最先穿出时装的是那些敢于冲破封建礼俗的年轻女郎,年长的妇女害怕引来非议则是绝对不敢问津的。

凡此种种,大致勾勒出了中国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状况,这还远不能尽述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后世服饰观念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但是,仅此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各种服饰现象中所孕涵的独到的美学魅力,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和各种社会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孕育和成熟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体系。深人地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不但是中国服饰再度辉煌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是消亡自己,而是张显出自身特色,以独到的美学魅力得到世人关注的关键。

参考资料《中国服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