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古代文学:《孟子》的思想内容(二)

古代文学:《孟子》的思想内容(二)

时间:2019-03-29 21:53:11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孟子》的思想内容(二)

大家好,今天我接着介绍《孟子》的思想内容。

在《富贵子弟多赖》章及《舜发于酞亩之中》都谈到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作用,尤其艰苦的环境,坎坷不平的遭遇,更能培养人的坚强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非凡的才能。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仅有环境影响而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还是不行的。所以,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能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学习。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本来是同样聪敏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但因一人能专心致志的学习,得到好结果;另一人则不专心,而所得到的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说明孟子是把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统一起来观察事物的。他在《夫子当路于齐》章中引民谚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欲王天下,就必须具备仁德、时机及形势,他从理论及实际上详尽地分析了管仲、晏子有时、势而无仁德,文王有仁德而无时、势,而齐王则既有仁德又有时、势的条件,若以仁德乘时凭势就可以王天下了。

他不仅认识到了王天下所必备的三个条件,还认识到了这三个条件是统一不可分的。根据“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的时机,孟子看到了“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虐政和社会现实中的人民疾苦,在这种黑暗的现实中,一个“万乘之国,如能施行仁政,一定能使“民之悦之”,那时,得天下自然就“犹反手也”,正基于这一认识,他到各国游说推行仁政,劝说诸侯统一天下。

孟子劝说各国君主施行仁政固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王夭下,但在当时战争频仍、虐政满天下的情况下,各国最高统治者希望富国强兵。强者,发动战争,侵略弱小国家,掠夺物质财富,并对本国广大人民也要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弱者,一面征集人民群众进行抵抗,一面也加强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加上各国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饥寒交迫、妻离子散的生活,针对这样的现实,孟子提出了贤能政治的主张。这个主张的提出,有意无意地限制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在《所谓故国者》章中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

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他认为国君选拔人才,最好是尊亲之人,如不得已,亦可以摧用卑疏之人,但在选用时,必须谨慎的以国人的意见为意见,然后进行调查研究,果真是忠贤之人,即可用之。决定人员用与不用,可杀与不可杀,也要参与国人的意见。这充分说明了孟子的用人标准不在贵残亲疏和贤与不贤.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又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斯得天下矣。”这种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当时是很可贵的。在这民本思想的前提下,他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统一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从“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出发,大胆地阐明了君臣之间相对统一的关系。他认为:“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所谓“君道”就是国君要礼贤下士,虚心请教于臣,专心治理国事;所谓“臣道”雄是“谏行言听,膏泽于民”。

他这种认识仍是仅从义出发的,如在《孟子谓蚔蛙》、《前日于齐》、《孟子将朝王》、《鲁平公将之》、《邹与鲁共》和《不见诸侯何义》等章中,都谈到了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意志统一、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做一个大臣,如不能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可以辞职不干,如果不是仁君召见,也可以不去,如果不是人臣,就可以不理睬他。他认为这样做,才符合仁义的实质。

今天的内容就更新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