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千万别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 可能真会让他穷一生

千万别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 可能真会让他穷一生

时间:2022-10-03 17:09:48

相关推荐

千万别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 可能真会让他穷一生

今天在KFC,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套餐,坐下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孩子看起来有7、8岁了,虽然没说话,但感觉孩子是听懂了的。

经常听到身边的父母和孩子说“家里没钱但也给你买了”、“我舍不得吃都省出来给你吃”这种话。能理解普通家庭收入确实有限,但也心疼孩子可能从小就要感受到那种莫名的压力和愧疚。那么,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如果表现,什么是度?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

当一个家长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说: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你必须得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你看,我赚钱不容易,咱家又这么穷,所以你不能有欲望,你别指望我给你买着买那,别想报这个班报旅那个游,咱家没这条件。你能饿不死长到大就不错了!”“你看,我都已经这么辛苦赚钱了,可是咱家底子就是这么穷,我即使这么努力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你生在这么穷的家庭,这就是你的命,你别责怪我。”

这些潜台词,家长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这里面的情绪孩子完全Get到,而且,孩子会把这些情绪打成一个厚厚的包袱背在身上,这个包袱叫做:【愧疚感】

孩子天然是爱父母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把这种情绪归咎于自己的身上,认为“都是我的错,才害的爸爸妈妈这么痛苦”。

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会开始做一件事,就是——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

比如,当孩子路过学校门口的橱窗,看见一套心仪的芭比娃娃的时候,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芭比娃娃,可是,妈妈说过她赚钱很辛苦,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我不能给妈妈添加压力了。”

等她再大一点,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她心里真正想学的是艺术,但是,如果妈妈对她说:“学艺术太不稳定了,还是学会计好。”

那么这时候,这个孩子会在心里说服自己:“虽然我很想学艺术,可是,妈妈把我养大很不容易,我不应该做让妈妈伤心的事,我还是选择让妈妈高兴的专业吧。”

再过两年,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想跟她发生关系,她心里感觉有些抗拒,可她转念又一想:“他平时对我这么好,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如果拒绝了他,他会不会伤心?他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她习惯于过度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她不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她一步一步地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控制型家长

这些家长用什么来控制孩子呢?用愧疚。

从小在孩子耳边播放这样的背景音乐:“你看我多辛苦,你看我多不容易。父母永远是最爱孩子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爸爸妈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长大就知道了……”

不断强调自己为养孩子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愧疚感中,以此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在愧疚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根据我从事情绪管理工作这些年观察,这种孩子长大后大体上会呈现两种状态:

一种情况,如上文所说,成为一个讨好者。

这类人压抑自己的需求,为父母而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听从父母的安排,又觉得人生没有成就感,每天活在煎熬与纠结中。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过度讨好伴侣,缺乏自己的底线,容易在感情中吃亏受伤。

另一种情况,则是彻底成为一个叛逆者。

这类人处处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让好好学习,偏不学;父母让好好找个工作,偏不找,或者三天两头换工作,混一天算一天。这类人会在某些方面非常放纵自己,如纵酒,纵性,纵食,过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潜意识是在报复父母。

这两类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相反,实质上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

不说赚钱辛苦,说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珍惜金钱,知道生活不易呢?如果一直不告诉孩子赚钱辛苦,那孩子对钱没概念,将来乱挥霍怎么办?

接下来就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的解法。

曾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这位妈妈问我:“孩子总是无限度地问我索要玩具,我的经济实在快要承担不了了,该怎么办?”

我反问了她一个问题,我说:“你的底线是什么?”

她停了一下,问我:“什么是底线?”

我说:“底线,就是你承受力的最低限度。比如,你一个月最多花多少钱给孩子买玩具,是你承受力的极限,你能不能说个具体数字给我?”

她想了想,说:“我算了一下,大概一个月拿100元给孩子买玩具是我的极限。”

我说:“很好,那么100元就是你的底线。下次孩子再跟你要玩具的时候,你就这样跟他说

——孩子,妈妈赚的钱是有限的,妈妈一个月可以最多拿出100元给你买玩具,再多的钱妈妈也没有了。妈妈答应你,每个月会专门给你留100元买玩具,至于这100元怎么分配,由你自己来把握。”

这,就是我的解决方法——底线法。

底线法最好的一点在于:它真正保护了家长的需求。

家长不是神,家长的赚钱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钱也是有限的。

作为父母,你不需要像一个神一样,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没必要,你也做不到。

你只需搞清楚自己的底线:先留出一大部分钱,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和整个家庭的需求,然后,留出你能承受的一小部分钱,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可以了。

当父母的需求得到了保护,父母心理就不会有匮乏感;父母心理没有了匮乏感,自然就不会传给孩子愧疚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