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从敬天拜神 到文人风雅 中国园林艺术的千年变迁

从敬天拜神 到文人风雅 中国园林艺术的千年变迁

时间:2023-08-01 10:18:12

相关推荐

从敬天拜神 到文人风雅 中国园林艺术的千年变迁

如今我们一提到园林,往往都会联想到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与湖山奇石,但事实上,中国园林的历史要比我们想象的久远许多,故事还要从古人对神明的崇拜说起。

敬天祭神的园林雏形

和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同样也经历了千年的神权时代,只不过中国的神权历史要更加久远,兴起于远古,到了商朝后期就出现衰败的迹象了,商王武乙囊血射天(见注释1)更是成为王权凌驾于神权的转折点。虽然神权逐渐没落,但在人们千年信仰的积淀下,创造了很多积于神权的建筑文化,比如台。

古代的台要比我们想象的宏伟,是古人模仿山岳累土建造而成,其目的也和游山玩水无关,而是为了满足百姓对神权的崇拜,以及和神灵沟通的需要。汉朝刘向所著的《新序·刺奢》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纣王建有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仞,临望云雨

根据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商朝时期的台是多么的宏伟壮观。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民说法,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神权色彩。此时的台是天子借以与天沟通的“桥梁”,因此也被赋予了特殊的称呼,古语“灵台”一词最初便是专指供天子敬天所用的台。随着神权逐渐没落,灵台一词便后世寻仙问道的人用来专指人的额头。周朝以后,台逐渐从敬天拜神、祭祀神明向世俗化转变,成为园林建筑的配角。

如果说台是古人最初对山的想象,那么古人掘土引水形成的沼,便是对水寄托,同时台与沼相结合,形成了最早的人工山体与水体的结合。除了山水,园林中的生气也是不可或缺的,《诗·毛传》中记载:

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囿,言灵道行於囿也。

这里的囿是古代贵族豢养动物的地方,在这里除了可以游猎,还可以欣赏珍奇异兽的生活。最早的囿,与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的原始崇拜有关,可以看做是远古图腾文化的遗留影响。同样,伴随神权没落,囿也和台、沼一样开始世俗化,从祭司的场所变为君王游乐打猎的地方。先秦时代的台、沼、囿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国园林体系的雏形,为后世的园林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相天地的皇家园林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帝王的气魄与国家的强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特点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比如为皇帝专门修建的皇家园林,便以气吞寰宇的宏大气势为特点。

我们熟悉的初中课文《阿房宫赋》中写道: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诗人杜牧用华美的辞藻描绘出了阿房宫的壮丽,而事实上,阿房宫之所以显得如此宏伟,在于其并非是一座孤立的宫殿,而是上林苑中的一座宫室,诸多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了一副人间壮丽的图画。其中阿房宫,与渭水、咸阳宫相连,分别模仿天象中的银河与紫微星,这也是后世帝王宫殿多以人间紫微星宿自居的由来。汉袭秦制,除了制度以外,汉朝皇帝也承袭了秦朝上林苑的奢华,《汉书》中对上林苑有这样的描写:

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

前文说过,在西周时期天子和诸侯在园林建设方面是有严格规定的,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但根据这段描述,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要远远高于这个规模限制。不光规模宏伟,上林苑中还豢养数量众多的珍禽异兽,来供天子及其臣子狩猎取乐。有了亭台楼阁,和珍禽异兽,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自然还有有“水”,果不其然,上林苑中还有昆明池,并且有着取法天象含义,张衡在《西京赋》中曾这样描述昆明池的寓意:

昆明灵沼,黑水玄沚,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即此也。

秦皇汉武,是中国此后历代帝王都想要达到的一个巅峰存在,这段时期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此后千年的中国历史。此时这种法相天地的皇家园林,也正是这一思想特点的体现。

乐山乐水的文人园林

恢弘的皇家园林,初衷是法天象地,道法自然,但随着帝王贵族的穷奢极欲,逐渐变得与“道”相背离。失去了天人合一之感,再高大的亭台宫殿,再广阔的池沼,再多的珍禽异兽也变得虚有其表了。于是到了魏晋时期,伴随隐士文化的兴起,园林风格也为之一变。

道家讲究出世,儒家讲究出世,但在很多入仕为官文人心中,却既有一颗出世的心,又有经世济国的志向,二者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的共存于一人之身。既然不能归隐山林,这些文人便试图在俗世中营造出一种山林园林之乐,借以缅怀自己那颗出世问道的自然之心。文人园林就此诞生,并发展成为后世园林的主流。

文人园林与之前的皇家园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园宅合一,比如上文提到的上林苑,便是专门供皇帝和贵族高官游玩狩猎的地方,这些人都分别有自己的宫殿宅邸,这时候的园林与居住的宅邸是分开的。而魏晋时期,由于文人没有帝王那样无限的财力,更受到礼制的约束,因此只能在自己的私宅中修建有山有水微型园林,这也恰好将宅与园完美的结合起来,为后世园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历代文人,都扮演着引领时代风潮的角色,如陶潜,如苏轼,都是当是世的偶像级人物,在这些人的引领下,不论商贾还是贩夫走卒都以相仿这些人为荣,在园林建造方面也是如此。如西晋著名的富豪石崇便很热衷于文人园林,并在此道颇有建树。在其自己所写的《思归引》中说道:

余少有大志……五十以事去官,晚年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素习伎,颇有秦赵之声。

我们很难想像,印象中似乎只会攀比奢侈的石崇,竟也有魏晋名士的气质。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前文说道了一种出世与入世,虽然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处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特点。

园林起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模仿,后又脱离于神权,成为人间帝王彰显权力的独享,再然后更是隐与宅邸,成为中国文人道法自然的风骨。

注释1: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怎么能没有船夫?】

船夫聊历史

原创首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