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失联北大博士后 拒见病危母亲 不要让这些行为消磨亲情

失联北大博士后 拒见病危母亲 不要让这些行为消磨亲情

时间:2023-01-10 19:30:00

相关推荐

失联北大博士后 拒见病危母亲 不要让这些行为消磨亲情

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最后的港湾总是家。“血浓于水”血缘关系也是割舍不下的亲情。可是最近一则“北大博士后失联,母亲病危,拒绝回家”的新闻引起热议。

常州病危的母亲躺在床上,最后的心愿就是见一见已经没跟家里联系的小儿子——王永强。王永强是家人省吃俭用供出来的“寒门贵子”,从小就是学霸,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来又考上北大的博士后,1999年博士后毕业后跟妻子一起出国,结果这一走就是杳无音讯。

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曾经找过他的老丈人,却被告之已经与妻子离婚。12月3号,在媒体的广泛寻亲报道之后,消息得到关注,王永强也被找到了,如今正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知道家人正在发动媒体找他后,他的反应却令人意外,7个字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并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让家人“失望至极”。

对此,网友给王永强贴上了“忘恩负义”的标签,也有人表示不能只看表面,其中必有隐情。

1999年,王永强跟女友在北京结婚,家人并未参加婚礼。婚后与妻子去日本学习交流,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刚到日本不久,家人就让他寄点钱回去补贴家用,电话讲到一半,便被王永强挂断,此后再无联系。

有人给王永强贴上了“忘恩负义”的标签,也有人感慨“未经他人痛,莫劝人大度”,更多的人认为这个事情太反人性,未必像媒体报道的那样简单,背后肯定另有隐情。舅舅也透露出“这件事确实另有隐情,他出国前也跟我讲了,但不管父母对你怎样,毕竟你是父母养的父母生的”。舅舅的言外之意是王永强不回家确实是有原因的。

虽然舅舅并未说出隐情,但是谈话中一直表示王永强是个好孩子。对王永强来说,一个农村出身的穷孩子,能考入北京大学博士后实属不易,毕业后的娶妻也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出国求学更是面临更大的压力,而父母在这个时候寻求经济支持,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去年,北大王猛,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事件也是引起广泛关注。在控诉父母的万字长文中,指责父母控制了他30年。

年幼时候,母亲未完全接纳他的生理性别,有意无意地照着女孩去养育。从小到大,连穿衣选择权力都没有,完全按照母亲喜好置办。

为了“安全”,宁愿让他留在资源、环境都极差的学校,而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与心理健康,对他成长中的求助视而不见。

毕业后出国读书,父母安排“老朋友”照顾他,当他与“老朋友”合不来提起抗议的时候,父亲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种种行为,让王猛产生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内心敏感,不善交际。

为了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不再与家人联系,彻底与“家”告别。看来不近人情的举动,其实是这些年来积攒下的不良情绪的释放。只有这样,他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做真正的自己。

父母对此却很委屈:儿子情绪爆发最激烈的时候,都是到一个新的环境,碰到挫折的时候。初到北大,周围都是更优秀的人的时候;毕业后,工作的落差感;到美国读书后,碰到的歧视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把问题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

不管是被舆论推到公众视野里的王永强还是王猛,还是其他缺乏流量被掩盖在生活里,成为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普通人,一场又一场的亲情战争,在生活里不断上演。争论的矛盾无不源于血脉与亲情、养育与期待、孝道与纲常。

1、不要把我当成炫耀的工具

社会新闻里,跟父母决裂甚至伤害父母事件的,很多都是名校的孩子,难道是因为他们见利忘义,嫌弃生养自己的父母思想愚昧,家庭困苦么?当然不是!

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生的孩子,在经过社会的激烈竞争后会重新审视过往的生活。有个别人认命了,大部分人都能调整心态,不再自卑,自我觉醒,重建信心。

但是故土的父母,依然保留以往的惯性思维,将走出去的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与荣耀,并以此炫耀。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遭遇坎坷时,很容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孩子无法自处,甚至产生深深的敌意。

自我意识觉醒不愿意被控制的孩子,与留在家乡不再成长的父母,在一次次的矛盾碰撞中,亲情被消磨殆尽。

2、我是因为爱才来到这个世界上

潘粤明曾经说过,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因为爱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养孩子是自愿的,养孩子不是为了回报。

但还是有不少父母给孩子灌输”我养育了你,你必须要报答我,等我老了需要住在一起,照顾我的起居,为我养老送终”的思想。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背负起沉重的“恩情”,一辈子活在负罪感里,要么逆反,视父母未灾难。父母养育孩子,不该是索取,而是养育过程中的互相滋养。

3、不要以爱之名禁锢我

电影《何以为家》里,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电影里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苦难和折磨。现实生活虽然没有那么残酷,却也有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以亲情、爱的名义干预孩子生活、学习、工作,甚至控制思想,永远都在忽略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感受。过度的掌控,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品。

那些不愿意被控制的孩子,成年后将父母视为仇人,不再相见。这不是不孝,而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保护的本能。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独特的养育方式,我们需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发自内心的渴望被尊重,大人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应该是他们的参谋者而不是决策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