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山的那一边有个小村 承载了七 八零后太多儿时的记忆!

山的那一边有个小村 承载了七 八零后太多儿时的记忆!

时间:2022-11-05 16:39:46

相关推荐

山的那一边有个小村 承载了七 八零后太多儿时的记忆!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徐千雅;记住乡愁

沧老师闲来无事,总爱四处走走,信手咔嚓几张图片,胡绉些文字,便成了一篇图文。沧老师的文字不能称之为文章,顶多算是借几张图片在讲故事,因为故事可长可短,亦雅亦俗,能懂就行,文章则不然,每一个字词都得推敲。这不昨天下午又周边弄了点图文素材,今天正好静下心来加工一下。

在石台县城的西北角大约三公里的地方,右侧壁立千仞,若不是看见一条不足三米宽的水泥路悬于半空之中,你很难想像在山的那一边还有个人口过百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叫林业,原名斗文山,这个小村古朴、静谧,对于广大七、八零后来说,承载了太多儿时的记忆,小巷里依稀回荡着儿童们打斗嬉笑的声音……

初识斗文山,是因为汪琴北,晚清一个留学日本的秀才,此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归国后寓居金陵,因此一直有个想法,去他故地探个究竟,昨天下午终于成行。

车至焦槽,靠右沿水泥路盘旋而上,约二公里便至山顶,回望来路,远山层峦叠嶂,近水九曲回环,感觉整个车子都在空中。

翻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林木葱郁,另一番景象,继续前行约三公里便至斗文山。村子的水口几棵高大的枫香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几幢老屋因山就势、错落有致,散落在山梁之上。从村中残存的石条砖头瓦片来看,小村应该有几百年历史了。

在石台,大凡有年代感的村落无不与徽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无论是从村庄的布局,房屋的结构,亦或是生活的习惯,都包含了太多的徽州元素。

据王姓村民介绍,斗文山为王、汪二姓世居地,其先祁门人氏,明末来到此地,迄今已历二十余世,早先以狩猎为业。

我问哪一边姓汪?他说王、汪杂居。这就不明白了,大凡两姓之地,必有明显分界。像我黄开源,李、汪二姓毗邻而居,世代以小坑为界,数百年来二姓建房不越坑半步。

原来王、汪二姓始祖为表亲,相约来石狩猎,见斗文山山高林密、土肥水美,是宜居之地,二人便决定在此安居乐业。

沧老师每到一处,必追根究底,将其来龙去脉问个清楚明白,见晒场上一老人正在扎扫帚,便上前边拍边问,老人也姓王,自字辈,传至自字已是二十七世,老谱上的字辈歌老人依稀记得一二,“明德自成修……”。

漫步村中,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副石磨,因为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斗文山没有水田,只有开山,种植点玉米小米高梁等旱生作物,作为全年的口粮,磨子便是必备的加工工具了,考虑到方便,家家户户便都置办了一副。

如今的斗文山,大部分年轻人都已走出大山,或外出务工,或进城谋生,留守在家的老人,没有丢掉祖业,利用斗文山的资源,扎点扫帚进城卖卖,以补贴家用。

毛竹是斗文山最丰富的资源,村民所用家什都是竹制的,眼前正在磨刀的老人姓汪,老伴于七月半辞世,儿子远在外地,现如今一个人留守山中,种点小菜,干点杂活,图中的菜筒跟老汪年龄一般大小,是他父亲年轻时去殷家汇挑圩用来装菜的。

同大多数村落一样,当这一代人渐渐老去,不知道这样的小山村还能存在多久,它代表了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时代,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传承。

山脚下已经盖起了民宿,未来可期,小村明天会更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