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文学到底有没有阶级性?鲁迅和梁实秋论战后得到了答案

文学到底有没有阶级性?鲁迅和梁实秋论战后得到了答案

时间:2019-10-29 22:05:16

相关推荐

文学到底有没有阶级性?鲁迅和梁实秋论战后得到了答案

文·段宏刚

“学术争鸣”古来有之,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发生了许多关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方面面的探讨和争论,给文化界带来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并催生出许多开宗立派的大师,从侧面可以看出,学术争鸣是保持文化活力的良药。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术争鸣,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有:以胡适、周作人、鲁迅为首的知识分子,跟章太炎、梁启超、朱光潜等人展开的“文言白话之争”;

徐悲鸿和徐志摩之间展开的关于艺术重视共性还是重视个性的“二徐之争”;

刘海粟和徐悲鸿之间展开的关于中国画家应该怎么学习油画的争论;

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展开的长达几年的“梁鲁论战”,梁鲁论战涉及的内容很广,两人激烈讨论了人性、子女教育、阶级等方面的问题。

鲁迅

梁鲁论战发生在1927年12月,此时,鲁迅(1881年——1936年)46岁,迁居上海不久,在身份上是自由作家,已经稳坐全国文坛头把交椅,影响力十分巨大。

梁实秋(1903年——1987年)此时24岁,血气方刚,是文坛上的新秀,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留学归来两年有余,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梁鲁论战的导火线是1927年11月下旬,上海《复旦旬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在文章中,梁实秋对法国18世纪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1772年——1778年)的许多学术观点颇有微词,尤其对卢梭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观点进行了一番批评,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文章见报后被鲁迅看到,鲁迅顿时火冒三丈。在鲁迅眼里一直把卢梭当作偶像,一个毛孩子梁实秋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卢梭?于是,鲁迅奋笔疾书,大约一个月后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了文章《卢梭与胃口》,来反击梁实秋。就这样,“梁鲁论战”正式拉开帷幕。

梁实秋

论战刚开始,两人都是心平气和,毕竟,鲁迅是长者,年龄小22岁的梁实秋很崇拜鲁迅,读过鲁迅不少作品,以学生的态度对鲁迅的教诲洗耳恭听。

鲁迅以教育晚辈的口吻说:卢梭是敢说真话的人,创作出《民约论》,正因为说真话,在活着时便遭受到人们的责备和迫害,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对他的责备没完没了。

梁实秋听出了鲁迅这句话的用意,是指责他年少轻狂,不尊重前辈,不尊重知识。

年轻气盛的梁实秋,情绪一下子被鲁迅这句话挑动起来,他紧接着在文章中回击鲁迅:有一种人,只是一味的“不满于现状”,今天说这里有毛病,明天说那里有毛病,于是也有无穷无尽的杂感,等到有些个人开了药方,他格外的不满;这一服药太冷,那一服药太热,这一服药太猛,那一服药太慢。把所有药方都褒贬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余地,好像唯恐一旦现状令他满意起来,他就没有杂感所作的样子。

鲁迅雕像

鲁迅看到这句话同样很兴奋。在同时代作家眼里,鲁迅向来以“愤青”的形象而存在,他的性格嫉恶如仇,文风犀利、冷酷,常常让被批评对象敬而远之。他看到晚辈梁实秋能这样客观地评价他,让他很满意,并把梁实秋当作一个理想对手来对待。因为在鲁迅看来,没有碰撞和争论,就没有进步,不论是文学还是其它学科,都是在争鸣中成长起来的。

后来,鲁迅灵感爆发,在短期内写出大量火药味很浓的文章,跟梁实秋针锋相对,把这次论战推向了高潮。

这次论战的高潮是以鲁迅于1930年5月发表于《萌芽月刊》上的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标志,随着这篇杂文的发表,梁实秋彻底被鲁迅反驳得心服口服。论战的高潮也是论战的结束。

文章中这一段话被广泛传颂,堪称神来之笔:

梁实秋作品集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论战的高潮,引出了一个观点:文学到底有没有阶级性,或者说阶级意识?

从鲁迅对梁实秋的口诛笔伐来看,鲁迅认为文学是存在阶级性的。在鲁迅看来,文学不仅具有艺术功能,还具备突出的教化功能,是武装大脑的工具,也是打击敌人的利器,用文学作品提升大众思想认识的高度,增强凝聚力,给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加油助威,文学的这些作用古来有之。

梁实秋在文学观念上具有精神“贵族化”的倾向,他反对把文学作为工具,认为文学就是单纯的艺术形式,是为真善美服务的工具,表达永恒不变的人性是文学的基本诉求。

鲁迅和许广平及周海婴

到底谁对谁错呢?先从文学的本质来看。

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全貌,表达作者思想情怀的艺术,脱胎于现实生活,被形象地称作“人学”。人类社会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类型的人构成了一个群体和阶层,因此,社会本身具有阶级属性,文学自然而然会带有阶级意识。

文学艺术的产生,跟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经济水平、价值观念等许多因素有关,这些上层建筑对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对作家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思维同样会产生很大影响,一个作家由于出生背景、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社会阅历、情感体验、文化修养等各方面不尽相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也会不同。因此,任何作家的创作,都会或多或少带上阶级意识。

鲁迅全集

从古代的文学现象也能看出文学存在阶级性。

比如在唐代,词刚刚发展起来,被当作古代通俗音乐的歌词来使用。大部分文人是看不起词作者的,认为词是“诗余小令”,词的创作大多由落魄文人承担,他们创作出作品后,连发表的机会也没有,只能混迹于青楼、酒馆,依靠歌女传唱,才能把作品流传下去。

唐朝的诗人和词作者之间,相互看不上,就是一种文学形态上阶级意识的对立。

当代同样有一个例子,比如,著名草根诗人余秀华的作品,被那些出道早、成名早的诗人,以及一些文学教授不屑一顾,这种现象同样是文学阶级性的有力体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