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四大名着皆与道教有关 揭示了道教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四大名着皆与道教有关 揭示了道教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时间:2018-10-28 13:54:01

相关推荐

四大名着皆与道教有关 揭示了道教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着,它们浓缩承载并传播了我中华之文化。但凡稍微了解中国之人,罕有不知道这四大名着的。这四本名着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它们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渊源都很深,四本书中故事的开头便皆与道教有关,可以说是道教的神话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汉魏时代道教

《三国演义》第一回便写张角所领导的太平道黄巾起义。这张角偶得一本《太平要术》,攻习之后便有异术,号为“太平道人”。后来他以用符水给人治病来广收门徒,“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 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张角见民心已顺,便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自称“天公将军”,与他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发动了震动东汉政权的黄巾起义。后来起义军被剿灭,张角被杀,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太平道便也随着起义的失败而式微了。

“太平道”的名字来源于《太平要术》。《三国演义》里说《太平要术》乃是南华老仙(庄子)传与张角,此当是作者的附会与神化,将太平道与道家直接联系起来。实则《太平要术》与《三国演义》里那位于吉所持的《太平清领道》当有同一渊源。据传《太平清领道》亦是太上老君(老子)所授,于吉得到后便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深得民心,有“于神仙”之称。后来江东小霸王孙策怕威胁到自己的政权,便说于吉乃是“黄巾张角之流”,找个理由把他杀了,当然孙策也因此得罪鬼神,一命呜呼。这于吉是是太平道创始人张角的前辈而不是门人。因于吉被杀时已有一百多岁,此前“太平清领道”一直在民间传播,张角的太平道当是在此“太平清领道”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实现组织化政治化的。

太平道最终随着创立者们的被杀而在中国历史上消失,而几乎与此同时出现的五斗米道却由于统治者的推崇而日渐壮大并最终成为中国道教的正统。《三国演义》对于五斗米道的介绍不多。五十九回说“原来张鲁乃沛国丰人。其祖张陵在西川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人,人皆敬之。陵死之后,其子张衡行之。百姓但有学道者,助米五斗。世号‘米贼’。张衡死,张鲁行之。鲁在汉中自号为‘师君’;其来学道者皆号为‘鬼卒’;为首者号为‘祭酒’;领众多者号为‘治头大祭酒’。”可知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乃为张陵张天师,后来传至其孙张鲁,才将五斗米道真正发扬光大。张鲁政权在汉中雄踞数十年,政教合一,十分有利于五斗米道的传播。后来曹操平定汉中,封张鲁为镇南将军,优礼有加,而汉中之民被迁徙到各地,更是促进了五斗米道的发展。后来这五斗米道亦被称之为天师道,实乃中国道教之正统, 而张天师的子孙后代亦承天师之名,并将天师道(即正一道)发扬光大至今。张天师世家与孔子世家并成为“南张北孔”,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实在是我中华文化的两个车轮——儒,道——推动中华文化滚滚向前的一个绝妙象征。

《三国演义》中另有一些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之外的有道之士。如戏弄曹操的左慈,能知鬼神的神卜管辂。左慈研习《盾甲天书》,管辂深明《周易》大义,与持 《太平经》的于吉张角,以及持天师道秘籍的张天师所习所精皆不同,但却皆有通神道术。可知求道之人,当不必泥于一家之言,求道之路各异,却是终将同归于大道的。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此之谓也。

另外,《三国演义》中的道教法术也比比皆是,比如诸葛亮的摆阵、占卜、续命等都是道教法术的体现。

《水浒传》中的唐代道教

《水浒传》开头也是道教。只是这次所提及的乃是已成为道教正统的天师道。原来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宋仁宗“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却不料瘟疫不消反盛。于是“仁宗天子……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祈禳瘟疫。”

由此可见道教尤其是天师道在宋朝所受到的尊崇。实际上自张鲁归降曹操之后,天师道便由民间组织“米贼”一跃成为统治者所推崇的宗教。南北朝时期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系统地改造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之后,天师道变得更加官方。至隋朝南北两宗合而为一。李唐以老子的后代自居,因此对道教极为尊崇,龙虎山天师道大兴。宋代亦遵道教,因此作为道教正统的龙虎正一道自然受到统治者敬重。皇帝对天灾无可奈何之时,也会想到宣请天师来祈祷了。

不料那洪信洪太尉却将八九代天师层层封锁的镇魔殿打开,放走了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当“道君皇帝”宋徽宗以崇道之名行无道之事的时候,那些魔王下界的梁山好汉们打出了这样的旗号——“替天行道”。刀光剑影之中我们可隐约看到“天道”二字。但这里讨论的只是道教,因此只挑出梁山上的道士来谈,他便是“入云龙”公孙胜。

公孙胜在梁山坐第四把交椅,乃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在梁山地位如此之高,并不仅仅由于他是当初的“七星聚义”的一星,更重要的是他有道术。有道术之人,内可以修身养性,长生不老,外可以占卜祈祷,撒豆成兵。因此公孙胜是不同于其他好汉的,他的身上始终环绕着一层神秘色彩,真如“入云龙”一般高深莫测。公孙胜法号一清,是罗真人的弟子。那罗真人未卜先知,斧劈不死,更能驱遣一千黄巾力士,简直是个神仙了。梁山好汉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拿旁门左道没辙。因此遇到高深的法术之时,个个一筹莫展,只得请已经归隐的公孙胜出山来解决。而“入云龙”公孙胜率建奇功之后却飘然回山,真真体现了有道之士的风采。

《水浒传》中的道教,大体是这个样子的:道士中的一部分高人如张天师罗真人等已经虚无缥缈到不食人间烟火。作为道教代言人的公孙胜等只是他们的弟子辈, 而这些弟子辈有正邪之分。而无论正还是邪,都已脱离寻常百姓,不再像三国时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那样世俗化。

《西游记》中的元明时代道教

《西游记》构建了一个庞杂的神祗系统,而此系统的主体乃是道教的神仙,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福禄寿三星,土地,山神, 然后杂糅以佛教的佛菩萨罗汉及部分民间传说中的神仙。而此神祗系统在《西游记》里达到了最大的世俗化,尤其是道教诸神,除了有法力之外,其世俗化的程度简 直与常人无异。实际上这个系统反映了元明之际民间的信仰方式。普通百姓之信仰,多为单纯的乞福消灾,对精神层面较少关心。在道教创立之初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亦多靠祈福消灾来吸引徒众。但当道教渐渐走上脱离民间之路,越来越多的求道之人沉湎于“白日飞升”的时候,普通民众的道教信仰却渐渐被全盘的世俗化,这一点从《西游记》中可以看出端倪。

《西游记》本身与道教的金丹学有极深的渊源,《西游记》乃是以西天取经比喻金丹之道。这一点历代前贤多有阐释,如明末悟一子《西游真诠》及清朝悟元子《西游原旨》,然当今学界重视不够,甚为可惜。我们知道金丹术有内外丹之别,而《西游记》乃是内丹的心法。本书开头即借菩提祖师之口驳斥了种种外道:如“道”“术”之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趋吉避凶;“流”字门中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静”字门中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动”字门中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如此种种,皆如镜花水月,不得长生。长生不死乃是道教的终极目标,而此种种外道皆不可得长生。而长生之方法乃是内修,结内丹。第二十三回诗云“木母(猪八戒)金公(孙悟空)原自合,黄婆(沙和尚)赤子(唐玄奘)本无差。咬开铁弹真消息,般若波罗到彼家。”一身务本之道,便是金丹大道了。

此诗用佛教术语“般若波罗”,《西游记》中亦多阐释佛理。原来唐宋之后,儒释道三教渐有合一之势,儒教心学,佛教禅学,道教内丹心性学,殊途同归于修心。而《西游记》以寓言之体,以对道家内丹学的阐述为主体来融合三教之理,实乃千古奇书。

《红楼梦》中的清代道教

《红楼梦》一开始便出现了贯穿整部书的一僧一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开头写甄士隐的一段故事,写他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之后,忽见一个跛足道人(此道人当为渺渺真人在人间的形象),那道人所唱“好了歌”, 极写长生成仙与功名富贵的对立。甄士隐被道人点破机关,当下翻过了跟头而彻悟,最终随道人飘飘而去。后来此跛足道人频频出现,其间又渡脱了柳湘莲。看得出 来,作者对甄士隐柳湘莲这种了却尘缘飘然隐去的行为是颇为肯定的,也就是说,作者对参透了的或参而未透的求道行为都是表示了几分欣羡的。

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最终的是出家作了和尚的,但是却不能忽视了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实际上小说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受道家影响颇深。贾宝玉酷爱《庄子》,年幼的时候还曾胡乱续过庄子文章;林黛玉也爱庄子,因此讽刺宝玉“作践”《庄子》。史湘云对自己的丫环大谈道家的“阴阳”;妙玉虽然是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却最喜欢《庄子》文;迎春喜读《太上感应篇》。

从以上两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道”和“道家”都是推崇的。但是这种推崇与道教关系似乎不太大。实际上作者对世俗化了的道教十分的反感,在书中多次对此进行了嘲讽。

嘲讽最明显的是贾敬的炼丹。贾敬明明该是贾家的族长,却终日想做神仙,“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最终由于“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这可以看作千百年来为求长生不老而枉送性命的成千上万人的一个缩影。

《红楼梦》还有很多世俗化的道士:被皇帝封为“终了真人”实际上却俗不可耐的张道士,虽为宝玉的干娘却暗中害宝玉的马道婆;卖假药的王一贴王道士。出现在书中的道士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有道之士甚至没有一个正经人。对于这些人来说,道教不过使得他们能够混口饭吃罢了。

因此在《红楼梦》的时代,道教面临到了这种情形:一方面道教愈加脱离现实,以至到了“渺渺茫茫”的程度(甄士隐柳湘莲的飘然隐去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世俗化的道教已经与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清虚观”打醮的情节)。而这两方面空隙越来越大,以致中间填充了无数本不属于道教的东西:如迷恋“白日飞升”的枉死鬼和坑蒙拐骗的职业道教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