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读《孟子》有感400字六篇

读《孟子》有感400字六篇

时间:2018-07-16 02:23:25

相关推荐

读《孟子》有感400字六篇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孟子》有感,仅供参考,

读《孟子》有感一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观君王饱民腹,顺民志,但纵观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宝鉴却在战国风云的时代黯然失色,不是别的,只因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说,一个人愈是人类,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时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个时代。因为他的言行并不是准备给这一时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这些广告当作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为所言也许不是那时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气味,所以他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独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顽固不化,疾恨社会上淬的异学怪论,他痛惜说。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他辩论,他惆怅,他不平,但是一个没有实权只体力行的传教士如何能改变这混乱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诸己。

努力修养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业救国,一步步,脚踏实地,禁欲好人之不为,从而实现人有所为,这睚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是伟大的,他已认识到世间最虚伪最脆弱的傲慢莫过于国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连篇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如若一个人为他的国家,民族而傲慢,正说明他于本身是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他用普照的阳光来遮盖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话,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万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资本了!

读《孟子》有感二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读《孟子》有感三

读过孟子的《当今之世弃我其谁》后我被其中的名句所吸引,字里行间中又透露了孟子复杂的思想感情。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优秀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引用了平时孔子所说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孟子也很不错,坦率的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人非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事事处处都不怨天尤人该多好呀!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努力,离成功更进一步。如果大家都不在抱怨,我们的社会能不和谐么?反过来想一想,怨天尤人其实也无济于事,抱怨过后还得自己努力弥补,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遇事经常抱怨,会让人意志消弭,于事无补。

“当今之世,弃我其谁也?”仔细想想,其中蕴含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也应该从小培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周恩来爷爷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学习!

读《孟子》有感四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需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本人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承平了。所以,只需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结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

我们勤奋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觉人类精神和聪慧的交集。崇奉使我们能在变化无穷的时代,以淡然自如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不足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如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合作中,成为安然面对的真正豪杰。《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崇奉,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有感五

一滴水不能把石头穿透;一粒沙不能把海填满;一根木桩不能撑起整个房屋。同样,一个孟轲也改变不了整个战国。然而水依然选择触碰石头,沙依然选择融入大海,木庄依然选择驻立在屋檐之下,而孟轲依然选择把一生付诸于战国。

为何你明知前方荆棘满布,却依然选择前行?

那是因为你善养浩然正气。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面对暗波汹涌的战国,你坚持心中的那方高地,持道义而不倒。然在这个随波逐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像你一样?他们不过是整天为了生活而“生存”,做不到“贫贱不能移”,经不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们“信仰”的是名利,而你为匡扶战国风气,用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去向人民展现你的浩然正气,去引领人民们走向正气之路。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你出身贫寒,幸得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谆谆教育,你学会了在梁惠王污辱性称你为“叟”时的不转身就走,你明白了孔子在被困蔡国时的淡然接受,也许命运不待人,可是如果原地待命,死亡来得更快。

那是因为你有不忍人之心。面对居民成灾,尸首遍地,哀叫声连连不断的现象,你选择入世传仁。你将你的赤子之心投注到这个破败不堪的战国,你劝那“望之不似人君,就只不过其威”的梁惠王施仁政,救济灾民。可又有多少君王深得人心,你守着自己的仁,独自走在钢钉板上,每一步都鲜血直流。

那是因为你昂首不屈膝。即使你的“民贵君轻”不被接受,即使身着破布踡缩茅屋,即使被君王拒之门外,你依然挺直身板,不向世俗屈服,你有你的尊严,你锐利而直率,不因君王的权威而禁声,不因身无分文而伸出双手。即使现实如此残酷,你还是抱美好幻想——天下太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姓安居乐业。

也许战争的潮流你无法阻挡。可是你想往战争的河流中撒一些阳光。让在河流末端的人们能感到一丝温暖。

谭嗣同说:“不流血的革命不能称之为革命”。于是你用在寒冬中最后一丝温度离去的尸体去血祭整个战国,来清醒君王的头脑。孔子之后,也有许多儒士用生命去赎回太平盛世,现在加上一个你,也许还不够,但你知道,倒下一个你,还有千千万万的孟轲站起,最终可以赎回太平盛世!你带着这一夙愿,隐没在黑夜之中。

读《孟子》有感六

孟子一贯的形象:机智、尖锐、善辩,一开口便是排山倒海般大气磅礴的言论,字字为营,“请君入瓮”,君也不得不入。

可一句“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道尽了多少无奈。雄辩并非目的,只是无可奈何的手段,士人都讲道理,讲抱负,讲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亦有他的鸿浩之志,可惜生不逢时。

世衰道微,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众多人渴望攻城掠地,渴望称霸称王,一统天下,于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以注定这场为理想而奔赴的征程走得无比艰辛。

他心中的仁政,大同,实在太过遥远。他也对诸侯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就像一杆秤,左边千斤,右边无物,千斤固然必胜无误,可能不能提起,也是个问题。事实上,他也并没有提起。即使他花了半生的时间,千斤之物也丝毫不为之撼动,倒是蹉跎的岁月。

三宿而后出昼,是他最后一点希冀,可奈何齐王不追,你是浩然有归志。尽管他如何如何高风亮节,如何如何矢志不渝。但现实就像面包,一捏便尽是碎渣。理想到此时也只能希冀于心矣。不是不为,只是不能。

这可望而不可即的,如同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前,太过美好又太过虚幻。

可纵使在颠沛流离,终其一生,为理想而赴的征程也未断过;纵使理想之船已经搁浅,然而心中的夙愿也从未变过;纵使时代使然,为了权势名利,用悖逆理想的方式换所谓理想的人太多,不胜枚举,他依旧无怨无悔,其灵魂纵使落地,也必铮铮有声。

所以纵使最后山穷水也尽,他也可宁静,也可心安。至少不曾辜负你,不曾辜负岁月。

于是,便以一本《孟子》作为这场并不浩大却刻骨铭心的征程的终结,那内里包裹着的,使他无限的希冀与期望,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看见王诸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是风霜雨雪洗蚀不去的信念与理想。

可像如今,虽然人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若“初心”尚不知为何物,又哪来的“方得始终”呢?那些纸醉金迷的,充斥着奢靡,那些灯红酒绿的,充斥着堕落,让理想又何处栖身呢?它毕竟清高、傲世,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从它只能蜗居在拳尺大小的心间吗?

读《孟子》有感400字六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