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乾隆和康熙两个皇帝 到底谁的功绩更大?答案是乾隆

乾隆和康熙两个皇帝 到底谁的功绩更大?答案是乾隆

时间:2022-05-11 04:39:02

相关推荐

乾隆和康熙两个皇帝 到底谁的功绩更大?答案是乾隆

康熙和乾隆的历史功绩相比,二人各有千秋,但乾隆的功绩要相对更大一些。

近几年的清宫影视剧中,很多都以乾隆为题材。这些文艺作品中的乾隆,就是个轻佻油滑的公子哥儿。他把国家大事委之于和珅,自己不理朝政,没事就微服出巡,以体察民情为名,行游山玩水之实,在民间沾花惹草处处留情,还动不动捋袖揎拳跟人打一架。

然而这并非乾隆的本来面目,真实历史中的乾隆形象,与此迥然有别。宋代名相司马光在《传家集》中有一句名言:“人君之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而乾隆恰恰是中国古代为数极少的全部符合这三点的皇帝。

一、乾隆的“仁”

司马光认为,“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历代皇帝都把仁慈爱民挂在嘴上,但大都是说说而已,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但乾隆却不折不扣做到了。他用真金白银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仁”。

资料记载显示,乾隆在位期间,蠲免民间百姓钱粮、赋税、徭役的次数之多,力度之大,不仅在清朝独一无二,就是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罕有其匹。

乾隆最著名的大手笔,就是“普免天下钱粮一年”,免除天下百姓一年的赋税,而且前后一共实行了五次,五次累计蠲免钱粮超过2亿两,让这2亿两白银留在老百姓口袋里。一来说明清朝当时国力强盛,具备这样做的底气,二来说明乾隆是真的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

二、乾隆的“明”

“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明辨是非,精明干练,不被奸佞小人蒙蔽,是乾隆的另一个长处。纵观历代官吏,恐怕在乾隆手下当官的那批人是最难受的。想在乾隆手下偷奸耍滑搞小动作,纯粹是自讨苦吃。

古代皇帝了解地方民情吏治,最主要的方法是查阅各地官员上报的奏疏。这些奏疏往往有一大通病:大都是些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空话套话。朝廷上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乾隆却往往能透过字里行间,解读出异常的蛛丝马迹。

乾隆四十六年,大臣阿桂奉命出征甘肃,在奏折中提及甘肃当时连日大雨,进兵受阻。乾隆心中一动,马上想起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的奏折。王亶望曾多次上报当地旱灾严重,甘肃发放了大量钱粮用于赈灾。

乾隆起了疑心,立即下令阿桂和李侍尧彻查甘肃历年赈灾钱粮账目。结果一查不要紧,查出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起贪墨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与当地地方官一百多人上下勾结,贪墨了一千多万两白银。王亶望狡黠诡诈,一向做事滴水不漏,没想到栽在乾隆手里。乾隆的“明”,对于整顿清朝吏治、肃清贪劣庸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毋庸讳言的是,乾隆晚年在用人上也产生重大失误,误用了和珅这样的奸臣,未能认清其真面目,但在和珅上位之前,他的用人之道还是颇为可圈可点的。

三、乾隆的“武”

历代很多皇帝奉行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强调“以德服人”,“怀柔远人”,整天把“兵凶战危”挂在嘴上,非不得已不愿轻启战端,甚至有时候不惜弃土割地、议和赔款,以换取和平。

“和议终非中国计,穷兵方是帝王才”。乾隆一扫千百年颓风,力图振作,重塑中原王朝金戈铁马的猎猎雄风,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面前,向来以强硬铁腕著称,无论是国家内部反叛,还是外国侵略,乾隆都会不惜代价组织重兵予以坚决反击,创下了“十全武功”的辉煌战绩。当然这十全武功并非全胜,但却向世人显示了清朝的强大和维护国家领土统一的决心。

反观康熙的一生,虽然也有过不容否认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也有很多重大过失。比如处理三藩之乱时,他失之急躁,结果激起一场席卷天下的大规模内战,万千百姓死于弓刀锋镝之下,清朝国力严重受损,几乎让新生的清王朝崩塌瓦解。他晚年在储君人选上长期游移不定,出尔反尔,使得清朝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储君之争。

综合比较一下,乾隆才干不在康熙之下,但却没有康熙那样的重大失误,因此他的历史功绩要高于康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