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赵城金藏》系稀世珍宝 山西一老农捡拾2卷 珍藏40年捐献国家

《赵城金藏》系稀世珍宝 山西一老农捡拾2卷 珍藏40年捐献国家

时间:2022-02-25 19:59:02

相关推荐

《赵城金藏》系稀世珍宝 山西一老农捡拾2卷 珍藏40年捐献国家

《赵城金藏》曾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珍藏800年,因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视为稀世珍宝。1982年,北京图书馆收到山西省新华书店离休干部冯玉玺的来信,说他在老家当农民的哥哥冯玉璋保存着2卷经卷,可能是《赵城金藏》,愿意捐献给国家,请求识别鉴定。这个消息是真是假?老农手里怎么会藏有稀世珍宝?

事情还得从冯玉璋、冯玉玺俩兄弟的父亲冯俊说起。话说冯俊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祖居赵城(今洪洞)县南山底村,距广胜寺只有5里路。1942年4月25日晚,八路军为保护《赵城金藏》不被日本人抢走,组织100多名可靠人员,每人带一条床单或包袱皮,分成20多个行动小组,从广胜寺上寺往郭家节抢运《赵城金藏》。由于情况紧急,人多路难走,不知谁不小心,将2卷经书掉在路上。

第二天一大早,冯俊老汉上地,在村外小路边拾到了。老汉不知道昨晚发生的事,只知道这是佛门之物,恭恭敬敬地双手捧起来,揣在怀里回了家。家人们虽不知是什么经卷,有何等的珍贵之处,只知这是佛门之物,是佛祖赐来护佑他家的,一定得好好供养起来。他家住的是土窑,桌子后面的墙上有个小土佛龛,里面供着菩萨像。这就是个好地方,便用新布把经卷包严,放在佛像身后,供养起来。

南山底村抗日时期在赵城县沿山地带,是根据地的边沿。共产党的力量较强,群众基础也好。没有向日本侵略军交过一粒粮,出过一次差。日寇对根据地扫荡,这里是首当其冲的地方。老百姓对付日寇很有一套办法,每次进山扫荡,全村空室清野,把能吃能用的东西全部埋掉,不给他们留一粒粮,一根草。老百姓自己也轻装到山里躲避。冯氏一家人每次进山躲避,都要把佛像和佛经裹在包袱里背着。既怕丢失,又有托佛祖护佑之意。1943年冯玉玺离家参加了革命,两卷经卷留给了家人。

1981年6月,已是山西省新华书店经理的冯玉玺在广州参加读书班,在同中国书店经理郑宝瑞谈论古籍的价值时,说起了《赵城金藏》。郑对《赵城金藏》很是了解,说是无价之宝,要他尽快同哥哥冯玉璋联系。不久,收到冯玉璋来信,说经卷还在,40年来没有任何损坏。冯玉玺便写信给故博物院,博物院将信转到北京图书馆。按照北京图书馆的要求,冯玉玺又将经卷的名称、编号、卷次作了回复。1982年8月,北京图书馆派薛殿玺、王玉良两位专家来到大原,随冯玉玺回老家“取经”。

经过鉴定,一卷是《起世因本经》,“取”字号,第10卷;一卷是《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微”字号,第2卷。这两卷经确系《赵城金藏》的失卷无疑,连后面的残破处,都恰好对上。两位专家甚是高兴,刚刚表示商讨要给予报酬的时候。冯玉璋便说:“不谈这个,国家的东西,拿走就是。”

按照国家一级文物保护的规定,两卷经不能随便带走,得有严密的保安措施。当天在洪洞县委机要室保险柜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带回北京了。1983年6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山西老农冯玉璋献出稀世珍品——赵城金藏散经卷”。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媒体作了报道。洪洞县委、县政府在全县2000多人参加的“四级干部”大会上,对冯玉璋进行了表彰,并代表北京图书馆向他颁发了奖状。

1998年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栏目,以《两卷佛经的传奇故事》为题,再现了冯氏一家以生命护经和无偿献经的事迹。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部文化名典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成了读书人,爱书人津津乐道的传世佳话。

那么《赵城金藏》到底是怎样一部经卷?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赵城金藏》是金熙宗皇统(1141—1149) 初年,潞州(今属山西长治)民女崔法珍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所修的《大藏经》刻本。因发现于山西赵城(今洪洞县)广胜寺,后世称之为《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的编目,从《千字文》“天”字到“几”字,共882编,每编基本含10卷。每卷7000——10000字。卷轴式装帧,每轴由若干版粘合而成卷。版式为两种,绝大部分每块版23行,每行14字,有上下栏单线。版头刻着经名、卷次、版次和千字文编号小字1行,以作粘合记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