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东方科学发展历程 人类对星空的初步探索 令人震惊的古人智慧

东方科学发展历程 人类对星空的初步探索 令人震惊的古人智慧

时间:2023-10-08 18:53:33

相关推荐

东方科学发展历程 人类对星空的初步探索 令人震惊的古人智慧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人类是怎样发现经天纬地的,这是一个神秘的东方科学,这些原始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人类发展的基础,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原始科技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些原始科技的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这样完美的科技世界。

经天纬地东方科学

人类仰望天空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微风轻拂着,像是丝绒拂着人面一样,美妙得无从觉察,使你几乎不相信那炎炎夏日已经过去。

篱笆、田野、树木、山和原野,呈现出它们的永远变换着的浓绿的色调。天空明净无云,太阳照得明亮而温暖,但那飘落的树叶告诉你,秋天已经来临。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鸟的歌声和万千只昆虫的呤呤声,充满着空中,茅屋旁边的院子里挤满了丰富而又美丽的花,在浓露之中闪耀着,像是铺满了灿烂的珠宝的花床。

这个时候,农人们已经在田间劳作了,他们和打仗冲锋一样,有的摔掉了草帽,有的脱去了布衫,所有的石镰都闪烁着黄橙橙的颜色,瞬时,一排排稻谷倒在他们脚下。

就在人们精心劳动之时,天空慢慢起了雾气,山峰的阴影一寸寸逼近村庄,并且越来越浓。农人们停止手中的动作,呆呆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周围一片寂静,静得凭蚊子的嗡嗡声都能听出它在什么地方飞。这时,左边的山峦已完全暗了下来,而右边的树和村庄好像都罩了一层薄薄的玻璃纸。

这时,不知是谁高喊一声”天狗吃日了”,打破了这苍茫的寂静。人们仿佛刚从梦中惊醒一样,都”噢”的叫开了。他们急忙跑向村庄农人们把家中所有能敲响的东西都拿了出来,把所有能活动的人都动员起来,他们拿着破锅、脸盆、菜罐等器具,敲击着、奔跑着、吆喝着,试图撵走这吃日的天狗。

半圆的月亮从黑幕中探出窄窄的小脸,那如泣如诉的星星也露出了惨淡的忧伤,一些树木如似狰狞的巨人站着,树叶的罅隙好像几千双眨着的眼睛。这时的人们像疯了一样,满村狂跑着呼唤着,大地在震颤着惊悸着,万物失去了自己的形状,仿佛等着末日降临一般。

而村东的大庙前,那巫师的长剑直刺天空,唤起了农人对荒野以外模糊的渴望。巫师喃喃地祈祷声撒在天地的心田中。

慢慢地,天空好像被这有灵性的人们感悟一般,它惺忪地抹抹一脸的倦意。人们可以看见了一丝亮光,亮光愈来愈大,愈来愈明亮,快乐的世界重又苏醒过来,那吃日的天狗迫于人们无穷的威力,逃遁了。

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欢呼着人类撵走天狗这一伟大胜利。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然现象,按照科学来解释它,就是当太阳、月亮、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就出现了我们上面的这种情况,科学家们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日蚀。

现在,每当有比较罕见的日全食或日环食发生,世界各地许多人会怀着极大的心趣赶往日食发生地,以求一饱眼福。

然而,在远古时期,日蚀却是一种可怕现象,当时人们尚不知道日蚀是怎么回事,试想,天空突然间黑下来,刚才还是阳光普照的整个世界一下子被笼罩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仿佛世界的末日来临一般,人们怎么能不感到极端恐怖和惊慌呢?

据说,古埃及的一位国王竟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死了。上古时期,每当发生日蚀,人们便猜想太阳被毁灭了。

于是,人们为了拯救太阳,撵走那危害太阳的妖魔,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驱赶恶魔。有的用响声惊吓妖魔,有的则把带火的箭射向空中,以射死恶魔。

而法老和巫师们便大念其咒语,让妖魔受到良心的谴责,并让人们点起大量的火把以恢复昏暗太阳的光芒。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东方的天地智慧

中国是天文科学最早萌发的国家之一,他们很早就懂得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季节、时间和方位。

大约在4500年以前,人们就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观察天象,后来又懂得了用星宿(亮星)的位置来确定播种的季节,通过天文观测和农耕的实践逐步懂得四季的划分。

古人对农时的推算和掌握,也逐步从经验中提升出来。在尧帝时就有了初步的历法,史书會记载尧派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预报季节的情况。到了夏朝时,就有了专管天文的官员。公元前24世纪中国夏朝发生了一次战争,夏朝皇帝仲康下令让胤国之君为主帅去征讨羲氏、和氏两个人。仲康征讨羲、和二人的原因是:二人沉湎于酒,玩忽职守,使时间发生了错误,所掌握日月不够准确。结果”废时乱日香迷于天象本应预报的日食没有报准。

依照夏朝之法,预报早于或晚于日食发生时间,均要受到杀头的严厉制裁。可见,当时的中国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了。

在这时,人们已经能够靠北斗星来确定方位,用其他恒星确定季节,甚至在原始山洞的石壁上面,就画有大熊星座(北斗星)的图画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天干记日法,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进行十进制的记日,把十天分为一旬。

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千支。这标志着六十进位的形成。到了周代,又出现了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冬至、夏至的时刻,同时还用12地支把一天分为12时辰。

商、西周时期对天文观测已十分重视,考古学家证明,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ト辞中就有了月食、新星爆发的记载。《诗经》中就开始提到28宿的名 字。其中有好几处描述过金星,金星又叫启明星,长庚星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如甘德、石申分别著有《天文星占》和《天文》等书,书中记载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

甘、石二人还发现了行星的顺行和逆行,并测得了火星的运行周期为1.9年,现在测得是1.88年;木星为,现在测得是11.8年。可见当时天文学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记录了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177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和它们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表。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现在测得值仅小0.48日;

土星会合周期为377日,比现在测得值小1.09日

在《春秋》一书中,共记载了37次日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的天象记录。鲁文公(前613)就有”星陨如雨的记载,这也是最早的关于陨石雨的记载。

关于彗星的观测,《春秋》中也有记载:鲁公,”秋七月有星索入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上面这些都说明春秋战国时,我国的天文观测成就是很大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和春秋时期天文学相联系的是历法,到春秋后期,采用了一年为365.25日,7闰,这种历法叫古四分历。古四分历比真正的年长度每年多11分钟。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还逐步形成了对24节气的划分,平均15天设置一个节气,这实质上是不自觉地根据太阳的位置和视运动来确定的一种历法。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天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天文观测、天文理论和历法。

这个时期对天象观测的记录很多,其中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关于太阳黑子的观测。

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漩涡状的低温区我们知道,太阳是个炽热的大火球,表面温度也有6000°C左右。在这样

的温度下,所有的物质都气化了,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元素。

在太阳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局部的温度不均匀区域,这些区域的温度会低于附近区域的正常温度而产生气漩,这些气漩产生后能存在一定时间,这就是太阳黑子。

黑子并不是真正的黑色,只不过温度低一点,看上去发暗罢了。现在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黑子记录,是中国西汉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所见的黑子现象。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段文字把太阳黑子出现的时间、形状、大小、位置都描述得十分清楚。其实,我国还有比这更早的黑子记载,早在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日中有鸟。”所谓的踆鸟也就是太阳黑子的形状。

古人们观测太阳黑子,全靠目力。只有利用日赤无光、烟雾蔽日之际,或是太阳近于地平线,朦胧不清之中,以及利用盆中装油使日影映于盆中的方法,才能观望和记录。

从汉代后的1600多年里,我国关于黑子的记录超过100次中国人的精确黑子观测,得到了外国学者的赞扬。中国古人测天的精确,十分惊人。黑子的观测,远在西人之前大约2000余年。

的确,直到16,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才利用望远镜观测到太阳上有黑斑这一现象,才在欧洲天文学界引起轰动。

我国的祖先们不但记录了最早的太阳黑子现象,而且还记录了公元134年出现的新星,这是人类第一次对新星的记载。

《后汉书·天文志》中还记载了公元185年出现超新星,“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

中国历史上在1700年以前會有90个新星记录,其中可能有11颗超新星,24史中有100多次太阳黑子记录,这些极有价值的科学的天文记录,都出于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对日食、月食、黑子、陨石雨、彗星、新星、超新星的记录都比较全面而准确,反映了当时精细而高超的观测水平。

秦汉时期的天文科学理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已经形成。当时的天文科学理论有三种:

1.盖天说。其系统化和数学化的论说则见于《周髀算经》。这一学说认为半圆形的天在上,拱形的大地在下,日月星辰附在有实体的天上,但不能转到地的下面去。

这一学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被天文观测的事实所否定。

2.浑天说。这一学说经耿寿昌、杨雄等人的努力,到张衡时就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他们还认为,无限的天体绕地球运行,”宇之表无极,宙之表无穷。”浑天说实质上是地球中心宇宙论。

3.宣夜说。由东汉时期的郄萌加以系统化,他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止皆须气焉”。天是无限的“高远无极,各种天体靠气的作用在无限的空间浮动。

宣夜说缺乏对天体运动规律的具体说明,还只是一种猜测性的理论,所以它的影响不如浑天说。

秦汉时期,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成果主要用于制定和完善历法体系,其次还用于占ト、算卦等。

公元前104年,汉都城长安贴出了招募天文历算家来京制历的通告,接着从全国不少地方征募到20多人,其中有邓平、落下闳、唐都等人。他们在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的主持下,讨论制定了《大初历》。这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到东汉章帝元和2年(公元85)间颁布实行。

这一历法根据当时的天文知识,把月份、闰月、季节排布得非常合理,但用现代测量值来比较,回归年的长度的误差比较大。

秦汉时期,在天文、历法发展的同时,地学知识也逐步地发展起来,用于军事目的的地图和地形图在中国出现得非常早。如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會出土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形图、驻军图和城市图这些图的比例在8万至18万分之一,画得精细准确。

秦汉时代典型的地理科学著作是《汉书·地理志》,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记述了前人的地理学著作,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地学研究的久远历史。

第二部分记录了汉代的疆域、行政区划分以及山地、河流、物产、水利工程、官办厂矿、军事要塞、庙宇、古迹等。此外还记载了湖泊、天然气、盐铁矿等方面的详细位置。这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学著作。

与天文学和地学发展相联系的是气象科学,由于农业生产和军事活动的需要,人们日益注意天气的变化,开始对雨量、风速和风向、湿度等进行定量测量。

他们把风力分为8级:8级,拔树;7级折木飞沙6级,折大枝;5级,折小枝;4级,坠叶;3级,摇枝;2级,鸣条;1级,叶动。

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悬炭识雨”的晴雨计,还用琴弦的弛张来测晴雨,王充《论衡》中说:“天且雨,琴弦缓。”

王充和董仲舒等人还用水的循环和五行说解释风、云、雨、雾、雷、电、雪、雹的成因。上述事实,说明秦汉时期我国人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的气象科学知识。

以上介绍是人类对天空以及宇宙的初步探索,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发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且领先全世界,如果你对古代原始科技的发展,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小编,每天为大家分享原始科技的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