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最爱用典故的诗人 苏轼都不是对手 但每一首诗词都是经典

最爱用典故的诗人 苏轼都不是对手 但每一首诗词都是经典

时间:2024-05-26 04:46:07

相关推荐

最爱用典故的诗人 苏轼都不是对手 但每一首诗词都是经典

用典,是一种写作手法,引用经典中的故事、字词。古人写诗词文章的时候,都喜欢引经据典,一来可以简化写作,本来需要长篇大论讲一个故事,用典故可能只需要几句话甚至一个词,就能表达清楚,同时还能丰富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用典是一门技术活,用得太生硬,会被认为是掉书呆子,用得不恰当,又会被人笑话。

用典到宋朝到了巅峰,宋人作诗词,爱用典,无典不欢,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这些文学大牛,随便翻一首诗词,基本都能找到典故,但相比起辛弃疾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用典狂魔辛弃疾

辛弃疾用典疯狂到什么程度,他作一首词,可以做到句句有典,甚至还可能一句词有好几个典故,这里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悲愤的词,上片着力于赞扬雄踞江东的大魏吴王孙权,和金戈铁马北伐胡虏的宋武帝刘裕。下片借用刘义隆冒进失败,来讽刺当政者看不清局势误国,以及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立志收复失地的态度。

这里就不做鉴赏了,我们来数一数词中的典故。

上片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了两个故事:起笔江山依旧,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

接着写那寻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自然过渡到宋武帝北伐,刘裕当年,平定内乱,取代东晋,又两度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差一点点就能收复中原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

如今,刘裕的丰功伟绩,也和孙权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下片用典更为丰富,开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用了两个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克复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则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胜的信心。但刘义隆却因看不懂局势,贸然北伐,以至于三战三败,最后只能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当时的局势。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刘义隆北伐的对象就是他。拓跋焘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宫,被后人称为佛狸祠。神鸦社鼓是指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的鼓声,这句词是说,此时的老百姓,都以为佛狸祠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却不知其实是侵略者的行宫。

最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一是为感叹廉颇老将军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我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像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可以为国征战。

大量用典,是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之一,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而且典故中还有典,用得贴切灵活,恰到好处,每一处典故衔接地天衣无缝,既紧扣主题,抒发了自己的心意,增强了说服力,顺带还“炫耀”了自己的学识。

最可怕的是,这还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作品。

可怕可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