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浅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浅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时间:2020-02-05 15:03:16

相关推荐

浅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作者:雷虹 来源:发布时间:-05-11 点击量:762

 

【摘要】在实践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合作与独立、探究与接受这三对辩证关系。

【关键词】课程改革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与引导 独立与合作 探究与接受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引导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自主与引导、合作与独立、探究与接受这三对辩证关系,防止极端化的倾向。

一、自主与引导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纵观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大多数学生还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充其量只能算是盲目状态下的自由。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

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算不算自主学习?这也许是许多教师心中疑虑的问题。现实中,限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发展水平,其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还达不到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示、引导。高效的自主学习更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特别是初一、高一这样的学习的起始阶段,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选择和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要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提供方法、排除障碍、引导深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尽早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与独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能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最后,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合作学习。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学习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和应用。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个别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要整理好自己的思考结果和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认知风格。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必强求一律。但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应注意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对于习惯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们则应引导他们经常进行独立思考,使两类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健全的发展。

三、探究与接受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其本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学习的归宿。第二是过程性。相对而言,接受性学习重结论,探究学习重过程。第三是开放性。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单一、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探究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同时存在、互为补充的。探究性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而且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又离不开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而是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

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由于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因而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过,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选好探究的问题,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

总之,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我们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谋求不同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不同的学习方式之间的最佳的配合,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

3、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作者单位:629000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

《中外教学研究》第10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