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档案故事】在大埔村发现的“奉旨边界”碑刻 你知道它的历史吗?

【档案故事】在大埔村发现的“奉旨边界”碑刻 你知道它的历史吗?

时间:2020-11-06 22:39:35

相关推荐

【档案故事】在大埔村发现的“奉旨边界”碑刻 你知道它的历史吗?

1月21日,云霄县大埔村发现一块清初“奉旨边界”碑刻。这一方浅褐色花岗岩碑碣,属未经加工打造的毛坯料刻成,石面粗糙,镌勒草率,尺寸不大,表面未作任何雕饰。据了解,此碑系村民自村东南3里外的常山大水堀村老虎山垦荒获来,暂存于村西胡氏宗祠内。碑呈长方形,高0.86米,宽0.29米,厚0.15米,碑面直镌楷书2行,内容为“奉/旨边界”,字径0.13-0.20米不等。碑刻不管从字体、样式和内容,均为官方迁界时的急就章。云霄县博物馆随即征集此碑,竖列于开漳历史纪念馆碑廊。清顺治年间,政权更迭、战火频仍,南中国沿海郑成功打着南明永历政权旗号,在厦泉漳同清军进行旷日持久地相持与征战,并以金、厦两岛为跳板武装抗衡清廷。沿海各城邑易帜频繁,是谓“三日清,四日明”。为阻隔沿海民众的物资援助,切断郑军给养和兵员补充,清廷下令强驱濒海诸省居民迁入内地。兵部尚书苏纳海来闽勘迁,强推坚壁清野的迁界令,一时龙溪九龙江以东至诏安四都成为“弃土”。清军奉旨迁界,到处摧城焚居,烧杀掳掠,强逼逐沿海民众抛舍家业迁入内地。临界筑垣严示“越界者斩”,抗拒不迁或私自越界者格杀勿论,方圆三五十里外尽墟其地。仅闽南一带,数以百万计居民被迫流徙他乡,原来经济较发达的卫城、所城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地近台湾的福建执行坚壁清野的迁界令极为严酷。当时地属漳浦的云霄沿海以高塘村河口为界,以外东南划为界外;内陆以老虎山、荷步岭一线为界,临界点竖碑为示。《云霄厅志》载:“(顺治十八年)九月,迁沿海边地,以垣为界。云霄自河口以外东南一带俱属界外,居民迁移,失业逃亡者不可胜数。”在迁界政策施行中,界外之地房屋被拆,寺庙被烧,田园荒芜,一片凄凉。滨海地带本来为抵御倭患,作军事据点的土堡楼寨,俱在摧毁之列。康熙元年(1662年),随着郑成功病逝和南明桂王政权覆没,闽南一带动荡不安的局面暂时终止。康熙三年,闽浙总督李率泰移舟师到铜山,驰令各岛暨沿边百姓尽移入内地。5省沿边逢山开沟筑墙,逢溪河用大木椿栅。20里设一大营盘,有兵将驻防其间。清廷残酷的迁界之祸,使界外居民被迫焚毁家园,携眷带口远徙他方,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同年五月,施琅进攻台湾未果,清廷与明郑战争暂告终止。康熙十一年(1672年),盘踞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趁云南吴三桂、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三藩之乱”反攻大陆,掠占闽粤沿海漳州、泉州、兴化、邵武、汀州、潮州、惠州7府之地,同清军展开历时8年的拉锯战。康熙十七年十月,福建总督姚启圣派员赴厦门招抚郑经失败。十二月,郑经败退,姚启圣上疏请求重新封海。次年正月再度迁界,仍筑界墙守望。福建上自福宁,下至诏安,赶逐百姓重入内地,凡近水险要添设炮台,设立边界,稽查防范。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郑经西征败绩,自厦门退回台湾,次年正月病卒。清军进入厦门后宣布复界,流落各地的东山居民开始回迁。在经历两度旷日持久的迁界后,闽南经济衰退,人口锐减,社会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就和平统一问题先后与台湾郑氏集团进行10次和谈,最后一次以战逼和,武力统一台湾。而“奉旨边界”碑刻作为清初实行全面禁海、坚壁清野的迁界政策的衍生品,佐证了闽南云霄从青崎村经闽粤古驿十字路口,至常山老虎山鼎盖铺东西划界的史实,对于研究清初东南沿海社会历史和军事活动状况提供了珍贵史料。

档案故事

本期值班编辑:郭扬 朱乔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