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王崧舟: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建议

王崧舟: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建议

时间:2019-08-02 20:46:43

相关推荐

王崧舟: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建议

读得真好!这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我们怎么来解读呢?从指向表达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解读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心地感受“日子一去不复返”,也就是对于时光的流逝,作者内心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在倾听朱自清描写《匆匆》的过程当中来读懂他的内心感受。我们听了康辉的朗读,这个更感性,那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感受到的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有没有无奈?当然有,时光匆匆不回头,想留吗?留不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有没有哀伤?当然有啊,时间日子一天天地流走,而个体生命永远是有限的,走一天就少一天,当然哀伤。有没有惋惜?有惋惜啊!有没有困惑?有困惑啊!这些时间去哪儿啦?这些日子去哪儿了?是被人偷走了吗?是自己逃走了吗?有没有追悔?当然有,八千多个日子除了匆匆、除了徘徊还有什么?这是一种追悔。有没有自责?有啊。有没有害怕?有。有没有紧张?有。当然,还有更多,这是我们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必须感受到的。紧接着我们就要考虑作者对日子一去不复返,对时光匆匆、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出来的?方法太多了,策略太多了,路径太多了,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文本当中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那么,这个文本最大的秘妙在哪呢?没错,我们细数一下,做一个频率的统计,就会发现这个文本前后一共出现了12个问号,这是其他文本很少出现的。而且12个问号很多是连续出现,像排比一样,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句。因此这个文本从指向表达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刚才我们体会到的这样的感受,朱自清先生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我们可以找到各种方法,但是这个文本最核心的、最大的秘妙之一,我们可以抓这个点。是的,这12个问号,这一连串的问句其实就集中在文章的两个自然段上,第一个自然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设问,破折号后面试图在回答,“——是有人偷了他们吧”这是试着回答。“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前面是设问,接着又问,连喘一口气儿的机会都没有,这是追问。“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没有回答,没有答案。这样的追问,是连续的,是一个接一个的,这是连着问。然后接着自己试着回答“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又是疑问。短短一个自然段有设问、有追问、有连问、有疑问,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没有无奈?有没有惋惜?有没有沮丧?有没有紧张和担忧?是的,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朱自清先生本人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种种感慨,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啊!而这样一连串的问句集中的出现还在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又一次设问。“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又是一次设问。“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是连问。“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这是疑问。“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反问。“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样的设问、疑问、连问、追问、反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自责、追悔、惋惜、警醒、紧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饮”就是紧紧抓住课文当中出现的12个问号和一连串的问句,试着从这样的表达形式、表达特色入手,让学生来感受真情是这样在笔尖流露的,让学生来体悟 原来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比较,比较什么呢?让孩子们,或者自己也可以体会,如果取消这些问句会怎么样?效果会怎么样?这些问句都没了,那简直不敢想象。如果将这些问句改成陈述句会怎么样?效果一样吗?当然不一样,感情的强度、感情的浓度完全不同,这就是从指向表达的角度我们来重新解读《匆匆》。这样的经典文本,我们的解读是无限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匆匆》。但是当这样的文本进入到我们的课程、进入到我们这个单元当中,作为这个单元的第一篇主打课文、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只能学会取舍。好的很多,满汉全席,可惜我们消化不了,孩子们更消化不了。抓住一个视角,寻找一个突破口,把这一口井挖掘、挖深、挖透,然后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地下清澈甘洌的泉水会汩汩地溢出来。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虽然是一篇新课文,但是写得真好。这篇课文从表达真情实感的角度来看,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什么呢?要思考的就是“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散文当中那个“我”,可以说是作者本人,但是小说当中的“我” 是虚拟的。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的怎样的变化?我们读过这一篇课文就会发现,“我”的心情大概可以表述为一条曲线,分为几个节点: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在这几个不同节点当中,“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我”想出去玩,母亲早就答应了,但是迟迟没有兑现,今天母亲终于亲口答应了。一开始是充满着期盼,那样的心情当然是愉悦的、是兴奋的、是快乐的,这个时候情绪是最高点。但是等啊盼啊一个上午,母亲出去买菜,回来以后又翻箱倒柜地整理东西,没出去呀,这时“我”失望了,心情就慢慢下来了。这时出现了变化,“我”提了要求,下午去,母亲答应了。下午去之前他当然又产生了新的期待和希望,但是毕竟有过一次失望了,这时情绪的点肯定会下来。但是没想到的是下午“我”睡了觉起来以后才发现母亲一直在洗衣服,到最后,光线暗淡了,黄昏来临了,母亲答应“我”出去的承诺最终没有兑现,那是彻底的绝望。这就是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变化的的过程,是一条曲线。问题关键就在于这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怎么写出来?那笔法很多,策略很多,我们要寻找的精彩之处比比皆是。怎么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啊!我们要学会取舍、学会聚焦、学会选择。我们就会发现这篇小说《那个星期天》比较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怎么表达心情变化的过程有两个点。第一个点:

“这段时光不好挨。”后面写了好几件事情,一开始跳房子,接着看云彩,再接着拨弄蚁穴,再接着看画报,这是在干嘛?在等母亲回来带他出去玩啊!但是这样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的过程是多么的无聊,这种孤独无聊的感觉怎么写出来?通过一件一件的叙事写出来,“把情感融入在叙事当中”,这是本单元孩子们要练习初步掌握的表达策略。这是一个点,很经典。“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这是把情感融入到写景中。我们看第二个部分出现在哪里?

这个部分写的是下午,“我”睡完午觉醒来了,母亲一直在洗衣服,这个时候有对“我”的神态描写。“一声不吭”这个细节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一声不吭”在这里前后连续出现了三次:(未完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