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大展观纸(一)——“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的古籍用纸

大展观纸(一)——“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的古籍用纸

时间:2024-04-15 16:48:31

相关推荐

大展观纸(一)——“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的古籍用纸

先前一位朋友在圈里说过,写东西一旦停下,再续起来可就难了,俺深以为然……

久违了伙伴们,在催了自己一千遍之后,终于在新的一年又发动起来,码起一篇,聊一聊国图古籍大展中的古纸。

是建国70周年,恰逢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于是国图整了个大招——“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这确确实实是个大展,头回去看的时候就被惊到了,“满眼皆珍本,宋刻如白菜……”满汉全席也没有这个实在啊……于是周末常常有同行朋友专程打飞的过来看展,不得不说全都是真(tu)爱(hao)啊……

虽然古籍版本啥的咱还是个门外汉,但这一本本翻开摆出来,看看古纸也是个绝佳的机会,许多秘不示人的珍本难得露一回真容,全给凑一桌就更不容易了。纸史对于古纸的描述大多比较粗线条,能够近距离看看实物才是涨姿势的好机会。

话虽这么说,然而隔着玻璃看纸仍像是隔靴搔痒,不上手摸一摸显微镜看一看,就这么远远一瞥也说不出多少道道来。只能凭外观质感和有限的记载大概扒拉一下各时期纸张的特点,希望能有更多朋友在关注文字内容的同时,也留意一下载体纸张。

魏晋南北朝的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造纸术的发展期,从105年蔡伦发明用于书写的纸,300年后桓玄的一纸诏令宣告了纸张的全面胜利。这一过程中造纸术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即便远在西北边陲也一样能用上洁白坚滑的好纸。“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沙门进业于酒泉西城陌北祠写竟,故记之。”《四分律初分》卷尾的这句题记宣示了这卷佛经的书写年代——公元4。那时候造纸以麻、桑构皮等粗长纤维为主要原料,刚做出的生纸比较松厚粗糙,不宜直接书写,必须要捯饬一番,捶、砑、施胶、涂布神马的都得来上一两遭,整成“研妙辉光”的效果才能上得了书案。得益于麻、皮纤维良好的强度,加工后的纸张紧致坚滑,一般无需装裱就能直接做成卷子。敦煌遗书中有不少这样的经卷,历经千余年岁月沧桑依然纸墨如新,非常厉害。

由于麻、皮等纤维比较纯净,做成的纸本色就挺白的,后世根据纸面纤维较粗的质感,常称之为白麻纸。一些特殊用途的纸还要染成黄色,自然就是黄麻纸了。这一时期的白麻纸、黄麻纸有相当一部分确以麻为原料,但也并非全都如此,有不少后来发现其实是皮纸。白麻、黄麻的称谓更多的是对纸张质感的描述。

《四分律初分》,西凉建初写本

这就是西凉建初十二年十二月写成于酒泉的《四分律初分》,据潘吉星先生检测,确为麻纸,表面施有淀粉,经过砑光制成。如今隔着展柜来看,纸张表面致密细匀,似乎有一层腻子一般的皮壳,不知是不是还有涂层,想必当时一定经过非常细致的加工处理。

《十地论义记》,西魏写本

这件纸非常漂亮,颜值爆表,与同时期的厚纸不同,这件明显偏薄,略透光,有丝质光泽感。看到第一眼就联想到齐高帝赐给王僧虔的“凝光纸”,米芾描述王羲之《笔阵图》“纸紧,薄如金叶,索索有声”,不知道是不是这种纸。当时用重砑光将纸砑到略微透明,紧致薄匀,书写起来应当非常畅快了。

芷兰斋这卷《大智度论经》的纸也有类似的质感。

隋唐五代的纸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使造纸术进入第一个高峰。用纸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植物纤维原料被引入造纸,除传统的桑构麻之外,藤类、瑞香科、锦葵科的韧皮原料在隋唐时期的古纸当中也偶有发现。这一时期文化用纸涉及书写、绘画及早期印刷品,书写功能依然是纸张性能的主要追求。各种加工技术蓬勃发展,施胶、涂蜡、涂布、染色、染花纹、洒缀、捶砑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造纸坊生产出的纸张,要送到城里的熟纸坊进行二次加工,使粗松的生纸变得紧致匀滑,美观多样,方才供人书写。

保存至今的隋唐五代时期的纸张以西北地区的写经和文书居多,纸张大多经过加工处理,常见的有硬黄纸、硬白纸(捶纸),还有部分染色笺纸。原料上皮纸的比例较魏晋时有明显增加,麻纸逐渐居次。造纸工艺此时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尤其是原料的处理非常精细。从存世的样品来看,许多长纤维的皮麻纸也极尽细腻匀净,没有一丝纤维束,其精工细作的功夫是今人远远不能及的。到五代时李后主御制的澄心堂纸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可惜澄心堂纸如今存世凤毛麟角,这次展览并没有涉及,虽然有点遗憾,但展览中的许多古纸并不输澄心堂,只是名气没有那么响亮而已。

陆机《辨亡论》,唐写本

出自敦煌文书,从外观来看属于硬黄纸,纸面细腻光洁匀净,质感紧致挺括,甩今天的长纤维皮麻纸十八条街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写本

这件也是高颜值,手机拍的有点暗,原件纸、字都非常漂亮,特别是纸面的帘纹倍儿整齐,长纤维的皮麻纸一般不太显帘纹,除非把纤维处理的非常精细,抄纸时分散均匀,没一点纤维束,这样做成的纸必定细平匀滑,美不胜收。

很难想象1200多年以前的河西地区就有这样精工细作的好纸,这种今人望尘莫及的佳纸究竟是在当地生产,还是由中原传入,至今仍待破解。

《大般涅槃经机感茶毗品》,唐写本

《老子道德经义疏》,唐写本

这两件也都属硬黄纸类,现存唐写经中这类纸张非常常见,或厚实挺括,或轻薄绵韧,纸质细匀,墨色黑亮有立体感。跟现在使用胶矾熟纸不同,这种纸大多通过涂蜡令其不洇,却没有如今蜡笺纸的滑腻拒墨,究竟怎么做到的至今仍是个谜。

《摩尼教经典》,唐写本

这件的纸比较白,看上去并没有经过染黄,属于硬白纸一类,微微的一点泛黄是纸张自然老化之后呈现的色泽。可以想见在一千多年以前,它一定是非常白净的。

关于古纸的染黄,一般认为始自晋代葛洪发明的黄檗染黄技术,在这之前是否有其他的染黄纸,尚不得而知。许多资料说黄檗很苦,染黄是为了避蠹,但我觉得虫子们一定是很不怕吃苦的,因为许多染黄纸同样也会被虫嗑的不成样子,大概也许是饿坏了吧……

其实从桓玄的以纸代简令用黄纸替代竹简,以及后世公文常用黄纸的说法可以看出,将纸染黄可能是为了显得郑重,古人崇尚黄色,正式场合用黄纸也说得通。另外个人还觉得黄纸跟竹简的颜色更接近,也许是一种颜色审美上的延续也未可知。

《佛说弥勒上生经》,五代刻本

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刻本,构皮硬黄纸,曾有幸仔细观察过原件纸张的质感,表面极平滑细腻,几乎没有明显的纤维束,也没有一点皮纸的纤维感,细匀程度不逊竹纸。这种纸的底纸在当时当属制作非常精细的皮纸,整体比较厚实,经过染黄、施蜡、捶砑等工序加工而成。这卷佛经是国图近年新入藏的一件重量级文物,为雕版印刷术推广早期的印刷品,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可以看出纸张质感跟前面比较接近,仍属书写用纸,反映了写本向刻本过渡时期的纸张特点。虽然雕版印刷已经开始推广,但纸张还没有朝着印刷用纸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早期刻本的一个重要特征。

<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