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3分钟读懂汉服首饰|汉代不流行戴耳环?当时非主流成现代主流

3分钟读懂汉服首饰|汉代不流行戴耳环?当时非主流成现代主流

时间:2021-12-30 09:40:24

相关推荐

3分钟读懂汉服首饰|汉代不流行戴耳环?当时非主流成现代主流

【3分钟读懂汉服首饰】系列将从笄、步摇、耳珰3个方面,让您用短短几分钟时间了解汉代首饰的样式种类、佩戴方式与其应用场景,为您呈现大汉王朝首饰的文化风貌。

本期为您介绍在汉代文学作品中高频提及的耳部装饰——耳珰,以及汉代少数民族妇女所佩戴的时尚耳坠。

采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中曾这样描述过女主人公刘兰芝的美貌,相信很多人在初读这篇文章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所谓的“明月珰”具体长什么样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耳珰”与“珥珰”不是一回事儿

通过对古籍以及出土文物的整理,可以明确的是,“珥”与“珰”是两种不同形制的耳部饰物。

耳珰

《释首饰》中曰:“穿耳施珠曰珰。”

汉代耳珰,多为细腰式,一端略大且常凸起为半珠形,另一端略小,耳珰中心多有对穿孔,用以穿线系坠饰。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的跪坐墓俑,耳垂上穿有竹棒,即为耳珰;河南洛阳烧沟子村西卜千秋墓壁画,可清晰看见人物耳部的耳珰饰物;

《女娲图》洛阳市烧沟子村西卜千秋墓出土 采自《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另四川成都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墓出土的持镜陶俑上,亦可见陶俑耳部穿有珰形饰物。

东汉陶持镜俑 成都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墓出土 图片源自四川博物院官网

汉代耳珰在文学作品中高频提及,材质多以琉璃为主,另有零星玛瑙与金银材质。

图片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官网

从墓室壁画与汉代陶俑中可见,汉代妇女常将耳珰较细一端穿入耳垂上的耳洞,并固定在耳珰的细腰式部位,露出前后两端,可见汉代妇女的耳洞大小与今人相比显然要大上许多。

金质耳珰 广西贵港市新卖牛岭八号墓出土 图片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官网

珥珰

《苍颉篇》中曰:“耳珰垂珠者曰珥”。凡是耳珰上垂下有坠珠的形制,则可以称为珥珰,珰与珥的区别更类似于今天的耳钉与耳坠。《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有“傅玑之珥”,索隐:“傅玑者,以玑傅著于珥”,珥上的坠饰称为玑,在汉墓中曾发现过从珥上脱下的珠玑类坠饰,可惜系线最容易朽毁,很少出土有完整珥饰。

汉代珥珰 采自《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其他形式耳坠

汉代除了“耳著明月珰”的装饰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常见有其他形制的耳饰,并且与今人所带耳环更有几分相似,如在宁夏、新疆、广西等地,曾先后出土过精美华贵的耳饰。

采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嵌绿松石金耳坠 易县燕下都辛庄头30号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耳珰并未大范围流行

“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虽然诗词中美人常戴明月耳珰,但汉代穿耳佩珰的习俗似乎并没有在汉族聚居地区形成风气。这或许是因为《庄子·德充符》里认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 为女性美的最高境界;又或许是《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无论如何,汉代以后耳珰不再流行,就汉族聚居区来说,女子戴耳环能够成为风尚的,直至宋代才真正开始大放异彩。

莲花化生金耳环 镇江丹徒县蒋乔宋墓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1. 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扬之水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故宫出版社

3. 徐光冀等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科学出版社

4. 孙晨阳 张珂 《中国古代服饰词典》中华书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