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叔本华:性格决定命运?到底什么才是性格

叔本华:性格决定命运?到底什么才是性格

时间:2018-09-19 21:25:15

相关推荐

叔本华:性格决定命运?到底什么才是性格

有些人总是渴望过一种快乐、精彩、又长命百岁的人生,而不是希求一种善良、有道德的人生。他们就像某些愚蠢的演员一样,总是希望一直出演最伟大闪耀的主角——那些辉煌荣誉、功名显赫的角色。他们根本不懂得,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演什么和演多少,而是他们应该如何演。

正是通过这种扮演,一个人才能了解他自己,才能明白他寻求的是什么以及他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他想要的是什么,就决定了他事实上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必须从外界传授给他的知识。生命对于人——也就是对于意志来说,正如化学试剂之于物质。即: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人生,才能展示他是什么,而只有借助于自己是什么这种展示,他才能在事实上获得所谓的存在。

生命是性格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我们借助“性格”这个语词所理解的某些东西的具体表现。人的性格所经历的变化,是生命过程给予他的自我认知的结果,它不在生命之中,而是生命之外,并且外在于时间序列。人生只是一面镜子,一个人凝望这面镜子,不是为了看到自己的身影,而是为了能够通过这种影像来理解自己。他能够看到的东西,正是这面镜子所映现出来的东西。

人生犹如一篇文章的校样,排字工的失误在上面一览无遗。这些错误是如何显现的,其程度无论是大是小,对于生命的最终结果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生命的外在表现毫无意义,人生的历史进程同样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种错误一旦发生,不论它是大是小,从总体上来讲都是一回事。

同样,一种被表现出来的罪恶品性,不论它是属于一个世界的征服者,还是属于一个流氓恶棍,或者属于一个病态的利己主义者的,从本质上来讲也都是一回事。在一种情况下,从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到所有人的特性。在另一种情况下,也许只能看到他自身;但是,他应当了解,这种自我审视意味着什么。

因此,如果一个人陷入利己主义的怪圈,并被它牢牢地纠缠、控制而不能自拔,那么,不管这种利己主义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无论是快乐、狂欢、贪婪、渴望,还是烦恼、愤怒、恐惧、疑虑、极度悲伤,或是其它诸如此类的情感——总而言之,他已经落入罪恶的魔掌。至于他是如何深陷其中的,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事情是,他应当尽快摆脱这些情绪的影响。而在这里,如何摆脱这种影响同样是无关紧要的。

我已经描述过,性格从理论上来讲是超越时间的意志的一种行为。在这一意志中,时间历程中的生命,或行动过程中的性格,都是时刻变化发展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我们都同时拥有关于生命和性格的不同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由上述这两种东西构成的。

性格决定命运,这种决定作用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所以,“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这句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毫无疑问,我们的命运似乎完全是由外界决定的,某种命运从外部授予我们,正如音乐旋律从外界传入我们的耳朵,其方式完全一样。

但是,只要我们回想一下过去,就会马上发现,我们的命运仅仅是同来自于同一主题——即性格——的种种变化构成的,仿佛同一首主旋律贯穿在整个乐曲中一样。这是一条重要经验,一个人能够、也必须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获得它。

人的生命连同人的智力,都具有一种清晰明确的特征,只要他的智力主要是用于理论方面的事情。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智慧。因为,我所描述的这种清晰的个性是一种天分——即一种关于世界的原初性的见解,它意味着一种绝对超越、异常杰出的个性,这种个性构成了天才的内在本质。

只要理解了性格的本质,我们就会明白性格是高于并超越于时间的,因此,它在生命过程中是绝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不过,尽管性格是有必要保持始终如一的,但它还是需要时间来展示自己,将其自身所具有的多种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

因为性格包含着两种因素:一种是生命意志本身,它是一种盲目的冲动,即所谓的原动力;另一种是约束力,它是个人意志在理解了世界之后所获得的——而这个世界,其本身也是一种意志。人们一开始也许会热衷于追逐欲望的满足,直到最后终究明白:生命是一种多么虚无空洞、飘渺不实的东西,生命中的快乐是多么地虚假朦胧,生命中又隐藏着多少阴险恐怖的事情。

正是悟透了这些道理,有些人才转而变成了隐士、忏悔者和抹大拉的玛丽亚。不过,根据经验可以观察到,一个人在过惯了奢侈放纵、寻欢作乐的生活之后,再想放弃它去过一种清静淡薄的生活——这种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能主动拒绝感官的享受。

一种糟糕透顶的人生,是不大可能转变成为高尚、有德行的人生的。拥有最美丽的灵魂的人,在他认识到生命恐怖可怕的那一面之前,也许已经尽情地啜饮了生命的美酒 ,所以能够永远保持天真无邪、干净单纯。他不能做出一件恶事,也不能为了取悦自己而让他人遭受痛苦。

我曾经反省过自己,发现在某一时刻,我会对整个人类都怀有一种深切的同情;而在另一时刻,我对他们又极为冷淡麻木、漠不关心;偶尔,我还会仇视人类,甚至会因看到他们受苦而感到高兴。

所有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拥有两种不同的甚至是绝然相反的看待方式:一种是根据个体化的原则,把其他一切生灵都看成是完全陌生的、不属于我们同类的东西。我们对它们没有任何感情,除了冷漠、嫉妒、仇恨,以及看到它们受罪而觉得开心之外。另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是根据一种或许我可以称之为“这就是你自身”的原则,把一切生物都看成是与我们同一的。因此在注视它们的时候,我们内心中就会唤出无限怜惜与喜爱之情。

如果一个人非常想做出某种恶劣行为,但又压抑住了自己,那么阻止它行动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受到惩罚或者报复;因为迷信,换句话说,就是担忧将来得到报应;出于对他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包括广义的慈善仁爱;出于荣誉感,亦即担心自己的名声受辱;出于正义感,也就是一种与忠实、真诚、善良等品质客观联系在一起的情感,并且伴随着一种坚定地维护它们的神圣崇高的决心。因为,它们是人与人之间一切自由交往的基础,因而通常对于他个人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最后这种思想,实际上并不是作为一种思想,而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感觉频繁地影响着人们。

而人们在做好事的时候——每一件好事中一个人的自身利益似乎都退居在他人利益之后,其动机则有以下几种:为了保护自己的潜在利益;因为迷信,也就是说,希望来世能够回报自我利益;出于同情;想要对别人得出援助之手,换句话说,就是遵循“我们应该互相帮助”的准则,以及我们都维护这一准则的信念,以便将来有一天我们需要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善”与“恶”体现在性格中有一个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更愿意行善,而不愿意施恶。但毫无疑问,二者之间并没有完全这样清楚的区分。它们的区别仅仅在这一点上产生,即:是使自己的利益从属于别人的利益,还是优先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两者间保持中庸,那么他就是公正的。但是,大多数人站在利益选择的路口时,都是距离自己的那一端更近了几公分。

性格上好或坏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所了解的关于它们的真实知识而言,在于这一点:性格不好的人在思考外部世界、尤其是外界中的生物时,内心总是不断地涌现出这样的情感:“那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他们与这个人之间的相似度越大,他的这种感觉就愈加强烈。

相反,对于性格良好的人来说(假设二者性格的好坏都存在于一个较高的等级),内心中同样伴随着一种固定的思想。

它犹如一首乐曲中的基本音调,持久地发出这样的情感:“那就是我,就是我,就是我。”由此,就生发出一种仁爱、慈善之心,一种期望帮助天下所有人的情愫;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愉悦、沉着、平和宁静的心境。这与性格不好的人的心中所感,是完全相反的。

意志是高于并超越于时间,是永恒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性格根源于同一种永恒性之中。因此,除了先验的阐释之外,对其再无其他解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