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应彩云:和孩子一起“看”故事

应彩云:和孩子一起“看”故事

时间:2020-06-04 04:12:04

相关推荐

应彩云:和孩子一起“看”故事

绘本,因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被大家普遍关注。在绘本绚烂的画面、诱人的情节、美好的情感中,我们除了让孩子获得他们可以和需要的学习内容之外,最本质的愿望是他们能够爱上阅读。

我曾分别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的孩子中做过这样的事:同样的语气、同样的动作、同一本书“谁要看书?谁要听故事?”,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蜂拥过来。我看到:在没有太多压力的前提下,几乎所有的孩子是喜欢看书听故事的。

哦!孩子原本是喜欢看书的。

因为他们还小,所看到的世界少,书本中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新奇的世界;因为他们小,所经历的事情少,书本中的事件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从未有过的经历。

瞧,孩子原本都有爱上阅读的基础呢!

可是,我们却看到,在许多早期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凭着抽象的情感谈着空洞的话题,孩子盯着自己的焦点思绪却“被”想着。渐渐地,一些孩子开始不耐烦地卷着书角、走神地咬着书页;渐渐地,一些孩子成了高歌猛进的“只讲”人才。

显然这不是早期阅读想要的结果。

怎么会这样?我们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到底有哪些误解?

误解1:有效阅读就是将看懂的说出来

绘本故事,有比较精美的语言。所以,我们总期待在阅读中,孩子可以将看懂的说出来,孩子可以学习看的技能的同时,学习说的技能,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学习语言。

而现实中,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

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无论是演说还是谈心,总能把话说得妥帖而直达听者的心坎里,可她却不识字。已故数学家陈景润,开展那么艰深的数学研究的他应该是读万卷书了,可他却不会上课教学。

可见,会读与会说,不是必然的关系。所以,阅读活动不一定是语言活动。

当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表达力,但非功能性的语言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在趣味索然中远离阅读。

误解2:绘本阅读就是看图讲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对绘本画面的解读,诸如对符号与语言、情节与情景、思想与精神、规则与规律的理解,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种对画面的解读,如同以前语言教学中的看图讲述。一般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都会运用看图讲述的形式。

一次观摩阅读教学。

老师翻开第一页:“看,这是哪里?有谁?在干什么?”孩子怀着好奇和对故事的向往,踊跃地观察着、讲述着。

老师翻开第二页:“看看,大老虎在干什么?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依然想象着图画事件的发生。

老师又往后翻一页:“大老虎和小老鼠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

…… ……

老师将图画书翻到第八页:“你从哪里看出……”我看到已有半数孩子相互嬉戏了。

显然,这样的阅读活动不是孩子喜欢的。

是孩子不喜欢看图讲述吗?不是的。我清晰地记得好多年前上海市语言课程中,看图讲述的内容大多是1~2幅图,最多的也只有4幅图。

可是,一个情节起伏、内容丰富、事件有趣的故事绘本,少说也有十页八页的,孩子易动的心思和单纯的眼神,如何经得起我们“漫长”的步步逼近、句句拷问。

另外,如果绘本故事中文学语言的审美趣味,在师生不休的问答中逐渐遗失,那么,儿童绘本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尽管阅读教学中有看图讲述的形式,却不能把阅读活动变成看图讲述活动,不能把孩子看书时的心驰神往变成暗自神伤。

误解3:阅读理解就是停顿讨论

前一阵子,我与小班孩子共同阅读了《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在阅读情节过程中,我故作神秘地问:“你猜猜,是谁在敲熊叔叔家的门?”一男孩朝我一挥手:“看下去,看下去。”我识趣地讲着故事,再没停留。

又一次,我们师徒研讨绘本《妈妈摘的葡萄》。

第一页,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为什么哭?”孩子一阵天马行空。

第二页,老师问:“你猜猜,妈妈会怎么说?”孩子又一顿神侃神聊。

接着,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怎么说……你猜猜……你猜猜……”

哦!阅读活动变成了猜谜活动。

应该说,适时适度的“你猜猜”确实可以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关注和兴趣。但漫无边际的想象,犹如云中漫步,使孩子“找不着北”地阅读、支离破碎地欣赏。

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样式被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喜欢,也被富有责任心的老师喜欢。只是,文学和教学都是艺术,如何在艺术中施展艺术,着实不易。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边“看”故事边“懂”教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