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流浪地球》特效团队:视觉造梦人

《流浪地球》特效团队:视觉造梦人

时间:2024-05-21 01:08:02

相关推荐

《流浪地球》特效团队:视觉造梦人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近期上线的一档电影人物纪录片,

共5集,每集15分钟。聚焦电影幕后工种,

讲述电影人的瑰丽世界。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引发了一波“科幻热”。影片不仅狂收票房46.55亿元,同时也颠覆了许多人对国产特效的固有认知。

长久以来,国产特效常常会被扣上“五毛特效”的帽子,但《流浪地球》在数字绘景、光效、三维特效造型、威亚技术造型、音响合成音效等方面体现出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

最令人惊喜的是,影片的视听特效不仅在于完成了对太空旅行的想象,更在于烘托出了主角人物情绪的表现,强化了主题的抒发。

《我在中国做电影》的第三期节目中,《流浪地球》特效团队中的丁燕来,魏明和周逸夫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带观众一起走进电影特效的造梦世界。

特效,“难”字当头

丁燕来,魏明和周逸夫供职于三家不同的特效公司,《流浪地球》的电影项目将三人聚到了一起。

丁燕来是特效公司橙视觉的联合创始人,魏明是特效公司MORE VFX的联合创始人,周逸夫则是数字王国的视效总监,尽管风格不尽相同,但三人对于《流浪地球》项目的感受却是一致的:“难”。

一个好的特效制作跟前期的设计、拍摄,以及后期的制作这三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孰轻孰重。

《流浪地球》的视效总监丁燕来说:“特效部门已经不能仅仅定义为后期的一项工作,它是除了导演以外在剧组里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部门,它几乎参与了整个项目的制作流程。”

《流浪地球》片场照

参与《流浪地球》特效制作的工作者一共有2000多名,主要由More、橙视觉、Pixomondo和Dexter这四家特效公司参与。

影片在初剪初期视效镜头达到4000个,最后缩减到2200个,这一数量仍超过了一些常规电影全片的镜头量,其中50%是高难度的视效镜头。

《流浪地球》剧照

丁燕来说:“因为《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大体量的国产科幻片,我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甚至没有跑过这么一套完整的流程,所以我们在制作过程中也交了很多学费,摔了很多跟头。”当制作团队真正进入到细节工程之后,才发现里面存在着很多不可预知的技术壁垒。比如,在做影片中备战仓库的场景时,总共只有十几个镜头,但当特效团队把所有的细节对接完以后,才发现渲染一帧就需要24个小时,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很多机器是无法渲染的。

《流浪地球》

丁燕来说:“这个时候只能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重新做场景的优化,我们优化到6个小时渲染一帧的状态,最后才顺利完成了特效的工作。”魏明的特效公司MOREVFX也是《流浪地球》制作团队中的一员,他至今还清晰记得郭帆当时动员他们的话:“如果《流浪地球》这事折了,中国的科幻电影想再往前再走一步,时间可能要往后推很多很多年。”这份“想为天下先”的情怀,打动了很多特效人。

后来,魏明主动要求承接了《流浪地球》里的许多高难度镜头,但为此也吃了不少苦头,影片中有一个长镜头的制作让魏明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一个50多秒的长镜头,镜头从工程车上拉出来,然后往高空拉,紧接着会看到很多的重机械,看到地球发动机,然后是地球发动机覆盖全球,最后一直升到太空中。

《流浪地球》

魏明说:“光是调这个镜头的相机,就调了五六十版,然后导演每提一次修改,渲染的时间就需要一个月起。这个镜头最后做了6个多月,内心真的很崩溃,每天就算到了家,我们在微信里还会讨论这个镜头的进度,心里边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这个事。”

当这个长镜头最后完成后,魏明的团队核算了一下,这个镜头花费的成本高达好几百万。

《流浪地球》

中国特效,迈出一大步

丁燕来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专攻美术专业,热衷好莱坞大片的丁燕来内心有一个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有一个机会,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制作都体现在电影里面?”当郭帆和丁燕来初次见面后,丁燕来看到了这个“梦”实现的希望。

《流浪地球》

郭帆说他正在筹拍一部国产科幻片,他希望这部电影的全产业链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他说:“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做,我们永远不知道跟人家的差距是什么?我们中国电影,包括类型片、特效片的春天到底什么时候能到来?”

这番话让丁燕来十分兴奋:“我当时非常感动,郭帆的魄力让我十分钦佩,我觉得这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工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次尝试。”随后两人一拍即合,丁燕来也成了《流浪地球》的视效总监。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视觉呈现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用一点点细节构建起来的,比如,影片中大量的风雪场景就耗费了团队很多的心血。丁燕来坚持,风雪击打到人身上必须要有一个反弹的效果,这样才能显得真实:“如果我们所有的风雪跟人都没有交互,后期加再真实的雪,观众也会觉得它假。”

《流浪地球》

除了对细节的打磨,丁燕来还将中国美学特征融入其中。比如,《流浪地球》中山峰的设计就融入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元素。在《流浪地球》的许多远景镜头里,我们都能看到中国水墨画的山水意象,这种山形并没有脱离物理的形式,但又体现出了艺术剪影的效果。

《流浪地球》

丁燕来说:“单独看这一帧画面的时候,你会发现中间的这一层山是很中国的山形的感觉。包括它的那种意境,也给人一种雾气腾腾的感受。”《流浪地球》的特效就是在这样一点点的摸索中做下来的,特效团队反复修改,不断钻研,最终才能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

丁燕来说:“从影片的意义来说,我觉得《流浪地球》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但是从制作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很难再去复制一个《流浪地球》了。它真的是靠所有的制作人员用心血拼来的。它并不是一个很科学、很工业化的方案。”

《流浪地球》

中国特效,征途漫漫

一部《流浪地球》,让许多人看到中国特效技术的飞跃与成就,当下国产特效行业的状况究竟如何?丁燕来,魏明和周逸夫对此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丁燕来说,很多人挖苦中国电影是“五毛特效”,原因其实有三:一个是制作周期太短,二是资金不够,三是细节把控疏漏,“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流浪地球》

在魏明看来,中国电影特效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直截了当地说:“就算把电影《阿丽塔》的技术直接拿到中国来,也没人知道该怎么用。说中国特效行业高不成,低不就或许有点自贬,但意思相近,总之我们还是在路上。”

《阿丽塔:战斗天使》

数字王国的视效总监周逸夫说:“中国的电影特效行业发展很快,‘五毛钱特效’这种事现在应该不会有了,但跟美国特效行业比,在一些核心领域还是有差距的。”

比如,把《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的镜头交给数字王国的中国分公司做,周逸夫表示他们也做不了,一是技术不达标,二是经验相当欠缺。

《复仇者联盟3》灭霸人物模型

在《流浪地球》完成之后,所有的特效公司都在说,我们虽然制作出了一个很优质的电影,但其实都不挣钱。

丁燕来说:“‘不挣钱’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我们有时都得拿着别的项目的利润去做这个项目,这也是情怀的一部分吧。”后来在复盘项目的时候,特效公司的制片、总监就很严厉地批评了丁燕来,因为他会要求公司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去帮《流浪地球》修改,这个对公司来讲是一个很不好的商业模式。丁燕来感慨:“电影不能总用情怀来做,毕竟公司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挣到钱。”

《流浪地球》

魏明说:“《流浪地球》让很多人认识到中国本土的视效制作公司也有能力做出这种精品电影。但电影行业里有一个比较怪异的现象,就是一部电影冲上去了,大家一跟风,质量又全部下滑了。我还是希望未来国产影片的类型、工业流程能变得更标准化,逐渐把这种大起大落的趋势抑制下来。”

《流浪地球》剧照

因为《流浪地球》的出现,也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克服了重重困难的《流浪地球》,已经推动国产特效技术迈出了一大步,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产特效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胜不骄,败不馁,笃定前行,属于中国特效技术的黄金时代终会到来。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石岩主编|马戎戎责编 |梁珊珊记者丨张 崝编辑|满建锋运营| 邓 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