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梁诗正1738年行书创作真迹 字体隽秀靓丽 结体自然流畅 精华帖

梁诗正1738年行书创作真迹 字体隽秀靓丽 结体自然流畅 精华帖

时间:2021-05-21 11:21:25

相关推荐

梁诗正1738年行书创作真迹 字体隽秀靓丽 结体自然流畅 精华帖

前言:

申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行书点画的动静关系及行书章法概论:

行书点画中所能体现出来的动静的关系,传达出一种生命意识,反映书法家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变幻无穷。“乐道”二字,不仅在笔画上有动静变化,而且在整个字形上,由于外形的规整程度不同也具有明显的动静对比,“乐”字外形变化复杂动感强,“道”字虽让笔画动感很强但是整个字的外形比较规整,而整体趋向于静态。由于受到笔毫弹性、墨水浓度、纸张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笔毫之间的相对运动在每一次挥写中,都对节奏样式有不同的影响。梁诗正的行书随意所适,一任自然,散发着一种不同于流俗的素朴平和、萧散简远之气。在章法上,互相管领,应接照应,且平中见奇,和而不同。

魏碑行书清代时期,包世臣、康有为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魏碑,康曾评魏碑有十大美,因此碑学兴起。于是乎文人书家纷纷将魏碑的笔法和体势融入行书中,在行书中融入魏碑的雄强之气,又将行书的笔法和结体融入魏碑中,于拙朴中注入流畅之态。因此逐步使魏碑行书化,行书也带有魏意。其代表书家有金农、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其中何绍基被称为七分颜三分魏,赵之谦被称为三分颜七分魏。

行书中最常用的章法,即纵有行、横无列的布白。这种横不求列的布白承上起下,有着无穷之生意。若摆布得大小偃仰、起伏波动,就能达到紧凑而不紊乱,舒展而不松散的艺术效果,当然,布白的方法除此以外,还有长短相参的,即写横幅作品时,仿照古人尽牍的格式,每行字长短不一。总之,只要布白合理、艺术郊野好,无做作感即可。气盛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力遒则字之神采、书字气韵皆足。因此,形势在握,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纵横万里之势,则可达鬼斧神工之妙境。这样食古既化,万变自溢于寸心,章法的掌握就容易了。

书者介绍: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十年(1745年)擢户部尚书。上疏皇帝要以节俭为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调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调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丁父忧,召署工部尚书,调署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命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东阁大学士,寻卒,谥文庄。

书法墨像及书法艺术的时代影响:

墨象是重要的书法审美内容,构成了书法作品的生命。线原于道,墨生于气。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以笔纵线,妙在以线达情。用墨取象,妙在墨氲摄气。在书法世界里,用墨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而成为一种书境,一种人格高下的投射。以一墨之色,蕴万象之本。书法讲究筋骨血肉的完满,水墨就是字的血肉,只有水墨调和,墨采绚烂,才能达到筋骨劲、血浓肉莹的审美要求。

书法艺术中本来就有来自文化层面的依托。丛文俊先生说过:“书法以文字的规范之美筑基,以艺术的个性之美为动力,二美有相通之处,但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往往带有摆脱文字社会化之共性美的离心倾向,由此产生实用与艺术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和的标准是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中确立起来的,它必然也要反映到书法活动当中,用以平衡、消解其实用与艺术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汉字的书写艺术成为独立的书法艺术的汉代,这种汉字实用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很明显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