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时间:2024-05-31 17:20:17

相关推荐

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对联创作,有的完全出于自创,不依傍他人,这叫做新拟;有的化用前人诗文句子,这叫做脱化;还有一种叫做集联的,就是“集句对联”的简称,这是对联创作的一种方法。历来创作集联者多,对其专门研究者则几乎没有,本文结合历代集联实例,对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进行研究探索,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集联的文化内涵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联语等,是我国文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对联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集联作为一种对联创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1.集联的发展历史

一种事物的形成,有他成长的轨迹,集联也一样,这里称为发展历史。集联的文化内涵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所以要探索其文化内涵,必先理清它的发展历史。

我们一般认为,集联来源于集句诗,即先有集句诗,后有集联。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一载:“晋傅咸作《七经》诗,此乃集句诗之始。”后来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七中进一步发挥:“集句,始傅咸。傅咸有《回文反覆诗》,又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皆集经语,是集句所由始矣。”请看他集《论语》句一首:“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鱼,可谓大臣。见危授命,能致其身。”这只是集句成古体诗,里面还没有运用对偶的痕迹。

2.集联的分类以及与集字对联、摘句对联的区别

①集联的分类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集联,我们必须对集联进行分类;再之,对事物的分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集联的分类不尽统一,为了尽量科学,减少交叉,我们的分法是以联句的取材为标准,分为:

集诗句(包含集古体诗和集近体诗)

集词句(包括集散曲、戏剧)

集文句(包含集古文和集佛经)

其他(如集俗语、集成语、集谚语、集地名、集书名、集人名、集花草名、集药物名……)

以上分类名称已经很明白,限于篇幅,不再逐一举例。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还有集联成联者,也归入“其他”一类。

②集联与集字对联的区别

集字对联,是从古代一件碑帖中选取单字,集而成联;其实就内容来看,这完全是自创,只是对联中所用之字规定在一个范围内。

③集联与摘句对联的区别

摘句对联,是从别人创作的诗文中摘取本身对偶的句子,以对联形式用于需要的地方。

3.集联的应用

先看集联的功能。集联是对联的进一步艺术化,富含美感,蕴藏着创作者的志趣,鲁迅先生曾集《离骚》中的两句诗成一联,请当时年轻的书法家乔大壮书成条幅,挂在“老虎尾巴”书房中,集联是这样的: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先生意在勉励自己珍惜时间,勤奋工作。

集联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和普通对联一样,节日、庆贺、哀挽、百业、胜迹几个大类中,都有集联的存在。从中可看出,集联并非文字游戏,毫无价值可言;正因为它的典雅,人们喜爱创作集联,并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4.集联的文献价值

我们知道集联是从前人作品中寻找材料,于是便有了文献价值。他们在创作集联时,见到的资料,到现在,全篇可能失传;这样一些诗文残句得以流传下来。如,梁章钜《巧对录》卷之六引《熙朝新语》云:浙江乾隆丙子科乡试,两主考一姓庄,一姓鞠。庄颟顸,而鞠不谨,有集杜句嘲之云:“庄梦未知何日醒,鞠花从此不须开。”鞠试毕回京,语陈勾山太仆云:“杭人真欠通,如何鞠可通菊?”公不答,鞠诘之,公曰:“吾适思《月令》,‘鞠有黄华’耳。鞠大惭,未几死,人以为语谶。”从这则记载可知,这副对联是集杜甫诗句而成的,但是上联查遍现存杜甫的诗歌,并没有找到,下联则在杜甫《九日》诗中找到。所以,我们说:“庄梦未知何日醒”一句应是杜甫集外佚诗。另外,袁嘉穀《卧雪诗话》卷二载:“余见云居上寺碑,乃唐刻,吉益诸人诗,《全唐诗》不载。”

以上就辑佚功能说集联的文献价值,其实还有一些集联的文献价值表现在校勘价值上。也就是说,前人创作时,所见前人作品版本与现在流传版本不尽相同,有一些异文,可供校勘,此不再举例。

5.集联的创作性问题

集联到底算不算创作?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要破除偏见,很多人把集句作品(包括集句诗词、集句对联等)看成是一种游戏之作,不屑一顾,甚者嗤之以鼻,其实这是偏激的看法。苏轼《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天边鸿鹄不易得,便令作对随家鸡。”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也载:“山谷(黄庭坚)最不爱集句,目为百家衣,且曰正堪一笑。”苏黄二大家,对集句也是持贬斥的态度,更何况其他人。但是我们不能为贤者讳,这种观点至少值得商榷,近人叶恭绰在《衲词楹帖》序言中也说:“机杼在心,若自己出。诚哉!文章之事,后起而益工也。”这已经是对集句很高的评价了。

现在我们以前面提到的苏州沧浪亭联为例,分析一下。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上联原句为欧阳修的“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原句为苏舜钦的“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遥山皆有情。”相比之下,三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不仅在对仗上比原句更工稳,而且在意境的锤炼上更生动。这副集联写景抒情,含蓄绮丽,可谓天造地设。

对于创作与集句的关系,周策纵先生在《陈寅恪重视对子兼话集句》一文中有如下论述:

一般人认集句不是创作的理由,自然是因为用的是现成语句。可是我们要知道,就是正常的创作,绝大多数也是建筑在成语上。中国的诗文更是如此。我们只要一看过去诗文集的详注,就可知道几乎每句都有来历,由于过去作家通常都反对“杜撰”,都要有出处、结果,大多数作品,都是集成语而成。集句与集成语当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可是性质却也还相近。“长河落日圆”是何等华严境界,但“长河”“落日”“圆”又何尝不是寻常或已有的词或字?

集联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个“浇”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必须自然工稳、看不出补衲痕迹才算上品,也是前面所说在“机杼在心,若自己出”。集句成联的过程凝聚着作者在巧思,也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所以,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好的集句,就是极好的创作;好的集句对联,就是绝妙的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